王继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秦皇岛开发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以创新驱动汇聚发展力量,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京津高端优质资源,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市场主体持续焕发新动力,加快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体制机制激发协同发展新活力
秦皇岛版“中关村创业大街”生根落户。2014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秦皇岛开发区数谷大厦正式挂牌,成为河北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建立的首个分园。2016年7月,中关村海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正式开园;9月,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秦皇岛分中心、中关村天合(秦皇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在秦皇岛开发区揭牌成立。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成立3年多来,园区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北京海淀区与秦皇岛市进一步进行产业有序转移的试点载体。截至目前,分园已协调推进了123个项目。
漫游世纪、千方科技、碧水源科技、“创业咖啡”、“创业大赛”、“创想风暴”等一批批项目相继落户。行走在秦皇岛开发区,处处可见北京中关村的影子——来自中关村的人,来自中关村的企业,来自中关村的模式。其中,也不乏秦皇岛本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北京、秦皇岛的企业、人才、项目等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融为一体。
目前,两地政府积极探讨政策方面的差异,希望借助分园这个平台,将中关村的产业扶持、分工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激励、金融等方面政策延伸到分园,让分园与海淀园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让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分园在建设过程中,以集聚人才、完善服务、营造氛围为抓手,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从‘根上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复制到秦皇岛,使之成为渤海湾科技增长极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播种机。”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主任苏景文表示。
成果转化彰显协同发展新魅力
“中科院+”成果转化成为合作典范。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积极向京津地区纳才引智,于2012年7月携手中科院院士、专家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实行“科学家+企业家”的引智新模式,开创了“科技研发在北京,生产推广在河北”的局面,树立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
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秦皇岛开发区出台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项目的暂行办法》,修改完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发展的实施办法》。
“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一个好的承接企业,三是先进成熟的技术。这三点,我们在秦皇岛开发区都实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中科院院士李树森兴奋地说。
4年间,基地促成多家企业与中科院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148项,引进卢秉恒、谭天伟等集中指导基地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百余人,中科院的项目成果转化率达到93%。
“协同发展,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先进技术是重点。”苏景文介绍,秦皇岛开发区依托京津人才、技术优势,围绕节能环保、数据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应用性研究,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服务保障增添协同发展新动力
在e谷(秦皇岛)创想空间大厦二楼的“创新服务驿站”,秦皇岛开发区32个政府单位主动上门、轮流坐岗,开展政策宣讲、增值服务、能力培养等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综合服务。
创业需要什么,政府就配置什么。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初创者早创业,持续为创新创业者清障搭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为加快推进与京津协同创新科技项目建设,秦皇岛开发区设立项目专项资金和人才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对中科院相关项目的鼓励和扶持;与e谷合作筹划设立了“中关村e谷秦皇岛创业投资基金”;秦皇岛银行成立当地首家科技银行——长江科技支行,面向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推出多种金融产品,打破了科技型企业有效抵质押不足的困局。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努力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秦皇島开发区引进高端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时给产业发展打造高端、综合性的服务条件。北京威卡威北方生产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京能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戴河国际医院项目即将动工,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秦皇岛分校等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一条条针对性强、细化详分的服务政策组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服务型体系。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作用,在政务服务、法治环境、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各项举措,努力将秦皇岛开发区打造成对接京津资源促进河北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带动区。”苏景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