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欢迎经常来玩思辨游戏!

2017-11-16 06:47采写吴颖
父母必读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养育图画书画画

采写┃吴颖

错了?欢迎经常来玩思辨游戏!

采写┃吴颖

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养育孩子;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人生旅途,答案其实都并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过于确信唯一,容易让我们失去辩证思考的能力,失去自我。这次,在图画书里,在对书的原创作者的访谈中,我们一起来多问问:“错了?”

认识杨思帆的时间其实已经不短了。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先看到的是出版社的朋友寄来的他的新书《错了?》的画稿,尚未印刷。记得我当时反复地查看了作者的名字,这么一本幽默有趣又充满着思辨力的图画书,让我隐约地感到作者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

最近,杨思帆带着他的最新作品,一本无字书《奇妙的书》来到北京,我才终于有机会和他面对面地聊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们充满着对很多事情“错了?”的质疑和讨论。他的新书,也对“书”这个被大家公认为“进步阶梯”“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物件进行了一场巧妙的思辨启发。看来,在他一副儒雅温和的外表下,掩盖的是一颗极度活跃而且有些小叛逆的心。

《错了?》—自己人生的影射

杨思帆爱上画画,是9岁的时候。和所有的“80后”一样,他的童年里虽然还没有图画书,但是小人书、漫画和动画片都还算丰富。杨思帆本就是个爱幻想的孩子,心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当他意识到能用图讲故事后,也想这样来讲述自己心里的那些故事,于是开始画画。所以,他画画不是为了考美术专业,也不是想当画家,就是单纯地想画出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他的画里,经常充斥着各种幻想出来的莫须有的东西,把自己编的离奇故事表达出来。

杨思帆的父母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不少外来的压力。比如常有人说:“你家儿子画这些东西没什么出息,是一条错的路。”“想走美术专业路,要去学画而不是自己瞎画,你们这么放任他,错了。”庆幸的是,杨思帆的父母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在发展方向上一向民主,任由他自己发展。他们也带杨思帆去看过各种各样的美术班,但因为儿子抗拒,就作罢了,任由他自己画。

一直到高考,杨思帆也没有决定去学习美术专业。因为他觉得那种学习美术的方式有点吓人——画画不就是要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得不一样吗?可为什么学画画时要画得都一样呢?!所以他选择学习广告创意专业,觉得这个专业比学画画更适合自己这个脑子里装满奇怪想法的人。

当他感觉到自己从事的行业商业味道已远远压过创意需求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机缘巧合,他去了一家儿童杂志社当编辑,经常到幼儿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这个时候,他的周围依然有很多声音在说:“干这么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错了!”

之后,杨思帆去做儿童图书的艺术指导,为近百本童书创作插图和从事装帧设计工作。又有人说:“放着好好的广告设计不做,做童书设计,错了!”

最后,当杨思帆决定放弃职业生涯,专职创作绘本之后,就发现那些年无论是在儿童杂志社工作的经历,还是在为童书进行插画和装帧设计的经历,都给了自己太多帮助。谁说错了?!

一路走来,总不按标准答案出牌的杨思帆,最大的感受就是:错了吗?

于是,他把这种感受放进了自己的作品里。《错了?》这本绘本,看起来只是在探讨对与错的相对性,但实际上涵盖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亲子共读里的思辨

就像当年图画书刚刚进入中国时一样,很多父母认为花好几十块钱买那些都是图,只有十几页纸的书就是错的,买一本印着很多字的书给孩子才对。但这些年随着大家对图画书的认识和理解,意识到它才是用孩子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最佳读物;而一本印满字的书,在孩子特定的年龄段里,可能无法跟孩子建立起桥梁的关系。这个“错了?”的认知大概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刚被父母意识到。在亲子共读中,还有很多理念都处于要经常问问自己“错了?”的思辨阶段。

不会挑好的图画书,错了?

太多父母在为如何给孩子挑书而烦恼。而杨思帆认为,在给孩子挑选图画书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出于自己的喜好,或者是自以为是地想传授给孩子一些知识、道理或者成长的经验等,这是父母在为自己选书,而不是为孩子选书。他认为,成人的这些标准会因为过于具体化和功利化,缺少了在图画书中应该获得的那种单纯的快乐。只要是一本好书,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自然会有所得。只是有时候,这个“得”并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感觉到的那么具体,那么有用。

杨思帆认为挑选图画书这事,和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一样的,只能试错。就像很多电影迷再懂得如何评判一部电影,也可能会一不留神看到了“烂片”,那么为什么不能容忍给孩子买到了一本不是那么好的书呢?试错也是经验的积累。他认为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且孩子不像大人那样,会去轻易地判断哪些是一流图画书,哪些是二流图画书,而是会比较出他喜欢的东西、他的兴趣,杨思帆认为这才更重要。所谓一流、二流这样标签式的说法,也许只是成人世界里的评判,和孩子没有丝毫关系。

曾有位妈妈问杨思帆,她给儿子买了众所周知的经典图画书,孩子不喜欢,只喜欢看在评论看来只能算作二流的图画书,该怎么办?杨思帆的看法是:这也没错。虽然孩子喜欢的那些书可能不算是那么好的作品,但至少他已经开始喜欢阅读、喜欢看书了。只要看得足够多,辨别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就算退一万步说,一直没提高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接触的书足够多,他就会在他喜欢的范畴里慢慢地越了解越多,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法,找到自己。杨思帆自己家里就有很多图画书,都放在女儿伸手可及的地方。这些书有的是他买的,有很多是别人送的,可以说也是有好有不好,但他从不限制女儿看其中的任何一本。只要女儿拿出来要求爸爸讲,他都会讲。杨思帆认为孩子的开放性比大人要强,他们总能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到优秀的东西。所以父母不必苛求每一本书都买对了。

不会给孩子讲故事,错了?

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不能把绘本讲得绘声绘色,只会干巴巴地读上面的文字。但这在杨思帆看来,也需要反问一句:错了?

在与孩子进行绘本共读的过程中,杨思帆认为不需要多余的语言,只要照着书念给孩子听就好了。过多补充的话语不仅会影响孩子对图画的关注和认知,确实也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创作者,他说自己可以负责任地说,一本图画书中的文字,要经历作者、编辑甚至很多位出版人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推敲,已经非常凝练,不需要父母再增加过多的语言去诠释。

他认为图画书这种形态本身,就是要保留文字和图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和思考迈过那个距离,获得文字和图画张力之间的乐趣和感悟。但是很多父母偏偏喜欢抱着孩子一起“跳”过去,让孩子感觉乐趣全无。杨思帆说这可能也是很多小家伙越来越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吧!

杨思帆喜欢和父母探讨养育中的“民主”,尤其是阅读中“民主”。他一直强调说,真正的民主不是父母为孩子准备很多书、也不是孩子想要什么书全都买回来。真正的民主是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尽可能地不去干涉他,不去判断他,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成长,当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父母只需作为辅助,把上面的字读给他听就好。他认为一个孩子,只要喜欢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慢慢地、一点点地找到自己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也许和创作者的初衷并不太一样,也经常和父母的预期不太一样,但那都是孩子自己摸索到的,并且有自己确定的根据,杨思帆认为这一点才是更重要的!这样的过程,会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去解决问题。

在亲子共读中,不少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没有足够地理解到画面中的信息,没能充分地看到画面中那些精彩的地方,就积极地指给孩子看,甚至根本不顾孩子的反应。杨思帆不主张这样的亲子共读方式。在他看来,亲子共读中的父母应该充当一种人性化的服务机器——观察孩子,即使你已经讲完某一页而他还一直盯着的话就不要翻页;当他主动翻页后马上开始读下一页的文字……为什么再智能的讲故事机器人都无法取代父母与孩子共读?可能不是因为机器人或者音频里的故事讲得不够精彩,而是每个孩子在看同一本绘本,以及每次看的时候状态都不一样,只有父母在身边才能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阅读节奏。从这个角度看,父母不会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有什么关系?!你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才重要。

如何做父母的思辨

严谨而又有启发性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断发现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育儿理论和方法都非常丰富,搞定孩子是分分钟的事……没能做到这些的父母,就错了吗?杨思帆可不这么认为。他甚至觉得,“不作为”的父母也有不少自己的优势。

不会回答孩子的问题,错了?

杨思帆对于正处在“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女儿的问题,一向是反问回去,从不直接说自己的答案。这并不是他的什么养育策略,而是因为他确实对自己的答案并不自信,不觉得自己的答案会比女儿的更有趣,或者说那个答案对孩子来说会更合理、更具发展性。在孩子面前,他宁愿做一个不确定、不自信的成人,对孩子、对童心保持着一颗谦卑、敬畏之心。

不教孩子画画,错了?

身为插画家,杨思帆也没有教女儿画画。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会教得高明,担心可能还会干扰到孩子的发展。女儿自己涂鸦后,杨思帆会让女儿讲讲她的画。他发现,在孩子自发性的表述中,一切在她的世界里都是完全合理的,是合乎逻辑的。不合的可能只是成人的逻辑而已。他说,当我们越来越懂得尊重孩子把自己内在的逻辑不断地表述出来的时候,其实也是帮孩子梳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表达之间形成正确的循环方式。

不知道怎么做对孩子更好,错了?

在杨思帆看来,很多时候成人被禁锢的思维一点不比孩子强。正因为孩子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不被拘束且正在成长的状态,才具备更多的可能性,会给出对于成人来说很有冲击力甚至很意外的答案。南方多雨。杨思帆和女儿一人打一把伞去幼儿园。女儿走着走着说:“下雨天,爸爸打大伞,我打小伞。我们是两只水母。”这联想让杨思帆惊艳,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孩子所谓什么天赋,只是因为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漫无边际地思考和探索着水母和雨伞之间存在的联系,探索着意向和意向之间的联系。他建议父母多多保持一颗对儿童的敬畏心,别太自以为是,就会经常发现孩子带来的既惊奇又惊喜的创意。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父母的养育确实是缺乏方向性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教的还适不适应孩子未来的时代。杨思帆说,与其这样,还不如收起自己的经验,收起自己的主流观点,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孩子本身。孩子的创造力往往就是在对主流观点的质疑中产生的。

在无数次与父母分享绘本的过程中,杨思帆发现父母太多的养育焦虑,是因为离孩子太远。不是身体远,甚至不是感情远,而是理解远。包括对一个生命体本身的尊重和理解。所以他认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养育更没有标准答案。做得太多的教育,也许是干扰;没能成“专家型父母”,对孩子未必是

坏事。反正,多问问自己“错了?”就对了。思考能帮我们离理解自己的孩子更近一些,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

也许,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杨思帆的一些观点有质疑和反对。那应该恭喜你,已经开始了思考和思辨。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养育方法,永远别指望有一个标准答案。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其实也是开始掌握主动权和选择权的时候。

猜你喜欢
养育图画书画画
神奇的图画书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