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木
用理智读书
文/乔木
有一句俗话人尽皆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是这么个理,可是时间有限,要看的书那么多,捧一本书别说读百遍,看个两三遍都难啊。为此,很多同学读书时都十分专注而用心,希望读一遍就能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读长篇小说,很多同学全身心投入,甚至入情地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人物,把书中发生的故事当成自己的故事,读出了悲欢离合。但即便如此,同学们还是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后,自己仍然会慢慢地忘记书中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施蛰存教授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对此情况做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认为读书有两个阶段,一是“用感情读书”阶段,另一个则是“用理智读书”阶段。少年时期,大多数人处在前一个阶段,读书时感情充沛,从童话到小说,每读一本书都和书中人物融合为一,仿佛自己就是济颠僧、武松、李逵、黄天霸、贾宝玉或堂·吉诃德。而从青年时期开始,很多人读书就过渡到理智阅读。比如看《水浒传》,不再单纯地和书中人物合二为一,而开始注意作者描写武松和鲁智深的方法之异同、金圣叹的评语可信不可信等问题。
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为此,施蛰存教授打了一个比方——这好比吃菜,少年时期是为了追求美味,青年以后就要注意到营养价值。倘若单纯为了“美味”——消遣或追求情节刺激去读书,就会不自觉地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收效甚微;有目的地为汲取书中的“营养价值”去读书,就会自觉地以审视的目光对书本进行分析,注意吸收书中好的内容、新的知识、写作技巧等,收获自然就大。
虽然同学们尚处于少年时期,但是善于学习的人,会超前学会对自己有利的读书方法。如果你能尽早完成从“用感情读书”到“用理智读书”的过渡,肯定比同龄人学得更为扎实。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噢。
而加快过渡的秘诀是:别光沉浸于故事情节,要带着问题去深化阅读。
人物简介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曾担任大型文学月刊《现代》主编,并从事小说创作,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他博学多才,从1937年起,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有《施蛰存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