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晓泉
档案助力延长油田樊学亿吨级油田的成功开发
文/张晓泉
编者按:按照《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企业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优秀案例评选的通知》要求,陕西省档案局立即组织省属企业积极申报。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组织所属企业认真筛选档案资源利用优秀案例,按时按量上报到省档案局。陕西省档案局对收集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评选,共评选出档案利用优秀案例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本刊现刊发获得一等奖的优秀案例,供交流借鉴。
樊学油田项目组在全面吸收及借鉴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油田公司和基层档案室的各类单井资料、岩芯资料、测井图、分析化验数据等多项档案资料,在油气富集规律、成藏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2012年,为了加深对多层系樊学油田的石油地质认识,合理、高效地勘探开发油田、最大限度地挖掘油田潜力,达到确保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增产的目的,延长石油集团公司设立了定边樊学油田综合石油地质研究及勘探开发研究课题,先后建立两个先导实验区,对定边樊学油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工艺技术进行了全面性、系统性的综合研究及联合攻关,构建了多层系复式油气成藏模式以及配套的工艺开发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合该油田特色的高效开发模式。在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及配套的工艺开发技术的支持下,高效建成了定边樊学油田百万吨级整装油田,实现了油田的科学、高效、合理的勘探开发。
项目组针对樊学油田在勘探开发中存在的难题,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在全面吸收及借鉴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油田公司和基层档案室的各类单井资料、岩芯资料、测井图、各类分析化验数据等多项资料,结合樊学油田实际地质条件,在油气富集规律、成藏模式、多层系低渗透油田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构建了多层系复式油气成藏模式以及配套的工艺开发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合该油田特色的高效开发模式。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档案馆在提供119口探井资料的基础上,主动联系公司所属定边采油厂档案室为项目组提供了1813口开发井的单井地质资料、岩芯资料、测井图、各类分析化验数据、试油数据、试采数据、油水井动态分析表等多项资料。公司档案馆还主动对课题组提供了《定边油田勘探开发现状及资源潜力研究》、《樊学模式规划与设计》研究报告,对项目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地质研究资料,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该项目对48口井的岩芯取样980个样次,查阅各类分析化验数据8189项,其中,物性分析5287项,压汞、铸体薄片化验分析168项,地面原油分析68项;地层水分析18项;高压物性分析12项,利用岩样做岩电实验82次。
该项目通过应用标志层法、岩石矿物学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别对比,精细划分了侏罗系、延长组各小层,建立了全区精细地层格架,为分层系精细勘探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在对岩心认真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化学四大方面的相标志,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开展取心井单井沉积微相研究,总结出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电性模式并推广至非取心井,开展连井剖面沉积相研究,最终建立樊学油田延长组、延安组各小层砂体平面、剖面沉积微相模型。
通过综合利用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和手段,分析研究樊学油田个储层的岩石学及其成岩作用特征。通过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敏感性研究、储层裂缝研究,全面掌握储层特征。根据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综合分析,结合岩性和含油性分析,对储层进行分类,合理部署开发方案,确保油田开发建设有序开展。通过对探井试油和生产井试采数据,进行试油试采分析,加强试油和试采现场管理,试油时不放过每一个可疑油层,力争将每个层位都认识清楚,从而确定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
该项目探明叠合含油面积398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1.79亿吨,实现了油气勘探的大突破,为大油田的建设打下了储量基础。培养了一批新型技术型人才,为陕北老区提供了3000多个工作岗位,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延长油田的发展及陕北革命老区的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成果先后荣获陕西省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石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经专家组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档案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丰富且详细的数据和信息,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重大作用。樊学亿吨级油田可勘探开发模式的成功也为整个延长油田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具有推广价值,对其它油田具有借鉴及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延长石油集团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