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技推广的“特战员”
——林业乡土专家

2017-11-16 11:05供稿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浙江林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香榧杜鹃花石斛

■供稿/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林技推广的“特战员”
——林业乡土专家

■供稿/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编者按:

近年来,在浙江省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中,活跃着一群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奉献精神,能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新型农民,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林业乡土专家”。他们是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的“排头兵”、传授新技术的“二传手”、释疑解难的“百事通”、林业生产领域的“特战员”,这一期将带大家认识首批浙江林业乡土专家中的杰出代表。

临安区是“中国竹子之乡”,以雷竹笋为代表的竹笋产业历来是临安林业产业的头把交椅。因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笋质佳,还有减肥、保健、美容等功效,深受长三角地区消费者喜爱,被誉为“江南第一笋”。在临安农村地区,有很多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在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自己的技术无私传授给需要的人,邵观夫就是这样一位典型。每年春天,邵观夫凭借卖雷笋每天就能有上千元的收入,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临安第一笋王”。

邵观夫从事雷竹栽培行业27年,一直秉承着将科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在其研究之下,临安太湖源镇横徐村当地的雷竹产业创造出亩产3000公斤、产值5.6万元的纪录,竹林连续覆盖13年不退化,是雷竹生态高效栽培的佼佼者。另外,邵观夫还带头组建以本村林农为社员的临安区秧田弄竹笋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竹笋年收入突破10万元。从2004年起,邵观夫给竹农培训共50余次,授训人员达2500人次,2010年起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60余次,服务竹农3000多人次。

2012年初,太湖源镇横徐村村民楼其良因打山核桃摔伤,加上妻子管理不当,家里20多亩竹林全部面临着退化的困境。邵观夫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夫妻二人提供雷竹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而且一直帮到了现在。这样尽全力帮助林农的事例数不胜数。这么多年来,邵观夫都积极参加临安竹笋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活动,同时还将自己的经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员们,带领社员通过科技加勤劳实现致富梦,不管是本村还是外地的林农,一旦遇上技术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来找他。

正是因为邵观夫孜孜不倦的辛勤劳作,他的事迹得到政府的高度认可,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林业科技示范户”“浙江省雷竹乡土专家”“临安市农民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即使取得了如此多的荣誉,邵观夫依然谦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立刻出现在第一线,绝无怨言。

2012年10月,刘彩凤发挥从事10余年竹笋业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联合67户竹笋大户发起组建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醉乡春”商标,形成品牌规模效应,如今联系周边笋农150户,竹笋栽培面积2000余亩,年产值达300余万元。2014年12月,刘彩凤在瓶窑镇西安寺村、塘埠村,径山镇西山村,黄湖镇青山村等重点早竹笋产区设立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4处,面积620亩,示范农户36户。通过这些示范基地,加强与笋农的联系,服务竹笋农户超2000户,服务农户的早竹笋栽培面积超过1万亩,形成了竹笋生产经营技术与规模效益。近几年来,刘彩凤获得“市三八红旗手”“区项目优秀推广员”“区科技兴林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合作社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集体。

从事竹笋业生产16年来,刘彩凤一直致力于推广实践早竹笋培育技术,团结竹笋从业人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余杭区竹笋专业合作社典型。如实践推广“覆盖出笋种竹留养技术”,引进“施石灰、配方肥、生物肥”等新技术,实现了衰退早竹林的治理与恢复,参与总结并形成了“余杭区早竹林衰退预防与治理技术规程”“余杭区早竹林覆盖出笋种竹留养技术要点模式图”。几年来组织社员参加专题培训、同业交流、技术研讨等50多场次。

刘彩凤还以“先富带后富”“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履行合作社的社会责任。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集聚了20多名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民助理技师,这些人都是业内的行家和农民土专家,发挥了骨干和核心的作用,帮助身边“规模小、技术弱、效益低”的农户总计200多户,提高技术能力,推进精细管理,使广大小农户通过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实现科学劳动,获得新的经济效益,累计帮扶笋农户500户以上,帮扶对象的经济效益增长15%以上。除技术和信息上帮扶笋农外,刘彩凤还作为区妇联巾帼志愿者“爱心姐姐”的一员,参加妇联的统一组织,参与“姐妹帮扶”“捐资帮扶”等活动,开展结对帮扶。

奉化区溪口镇有雷竹种植面积4万余亩,是浙江省雷笋的主要产区,可以说虞如坤是这片雷笋产区中的佼佼者。虞如坤对雷竹种植有着执着的感情,既是雷竹覆盖栽培技术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又是该技术成果的传播者,为提高雷笋的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采用稻草、木屑、竹叶等各种覆盖材料进行试验,从而使雷笋达到了“春笋冬出”的效果,不但使雷笋的品质得到提升,而且价格一路上扬。1993年,他在10亩雷竹园里采用毛竹大棚进行覆盖试验,开创了雷竹覆盖先河,当年为他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入。此后采用砻糠作为覆盖材料,一直沿用至今,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加以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在竹林中稍加观察,他就知道整片竹林长势的优劣,根据笋壳色泽的深浅,就能准确判断出覆盖层的温度。

2006年,溪口镇实施“雷竹夏秋季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虞如坤既是实施户,也是农业创新小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试验获得成功,将产笋期从冬季再一次提早到秋季,亩产量2000—2300公斤,每亩净收入突破2万元。虞如坤凭借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使“雷竹覆盖栽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同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项技术在全镇广大笋农中得到了广泛推广。雷竹覆盖栽培技术的普遍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原来的大地雷笋相比,每亩可增产1000—1500公斤,亩产值增加3.3万元左右,净收入约2万元,以全镇每年1万亩覆盖面积计算,年总产值可达3.5亿元,雷笋产业也成为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户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他个人家庭经营的雷竹、水蜜桃面积达130亩,年收入70万元。因此笋农们亲昵地称雷竹为“摇钱竹”“致富竹”。

在虞如坤的带领下,合作社社员的竹笋种植面积1.4万多亩,集体种植面积3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辐射竹园面积2万余亩。同时开展“农超对接”,年均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虞如坤还抓住电商机遇,开办了天猫溪口旗舰店,上线半年销售额达60余万元。

近年来,虞如坤对农业技术的钻研从未止步,如开展“雷竹林地土壤改良”“退化竹林复壮技术”“毛竹砻糠覆盖早出高产”“新型覆盖材料应用”等技术试验,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农户的雷笋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宁海县作为香榧生产的新兴产区,榧农经营意识普遍落后。胡冬益在香榧育苗、生产管理和加工炒制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并通过实践和摸索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专家。胡冬益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引进细榧、珍珠榧等3个优良品种、30余个优株接穗,繁育良种壮苗,并结合实际发明申请了“一种香榧双削面高低位的贴枝接技术”专利。每年育苗10万株,得到县内外香榧种植户的一致好评,苗木缓苗期短、适应性强,苗木品种优良,基地造林林相整齐。

最近几年香榧干果价格喜人,周边山区农户积极种植香榧,但是由于在香榧种植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他们总是碰到各种问题。胡冬益热心助人,榧农一个电话,他就亲临现场或耐心解答,深受农户的欢迎,被亲切地称为“胡老师”。胡冬益本人经营的香榧基地,年年丰收,在最近几年的极端气候下,香榧主产区减产明显,而他的香榧产量每年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胡冬益通过经营香榧产业带动了周边榧农共同致富,共带动农户1000余户,年生产香榧鲜果5万公斤,产值达150万元。

意识到更多农户的主要问题是对香榧知识与管理技术的缺乏,胡冬益自己购买了各种香榧种植书刊,结合自身20多年来积累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整理出便于当地村民理解与操作的“选、栽、施、修”一整套“独门秘籍”,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村民。2012—2014年之间,借助合作社形式共开展技术培训11次,受训人数达380人次,开展农业知识讲座4次,创办宣传专栏2个,发放各类图书资料700余份,组织农民基地嫁接技术操作培训11次,无偿地把管理方法分享给大家。

农业靠科技,创新靠人才,只有用科学技术武装的农民,才享受得到科学技术结出的硕果。一直以来,胡冬益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带领社员向着科技创新的道路不断前行。在香榧产品加工与管理领域,始终把创“冬益”品牌作为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不同市场的新需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合作社曾多次派学员去浙江农林大学学习培训,并参加了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研究,对所属的香榧基地及相关联的香榧经营户进行了施肥、用药等工作的指导,为创建有机农产品创造条件。对产品的加工流水作业各环节逐一进行了安全卫生规范,所生产的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并连续两年获得森博会金奖。

自1999年起,金传高开始尝试人工试种铁皮石斛,取得首次人工基质试种成功;在人工基质大面积种植时,他又开始探索林下活树附生种植,成为乐清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最近他又成功完成岩壁附生种植试验,在他的石斛谷里,随处可见岩石附生铁皮石斛,五月开花美景令人神往。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他已成为全省民间乡土铁皮石斛栽培创新能手。

作为世代相传的石斛世家继承人,金传高对石斛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敏感。他年幼时跟随父亲学习枫斗加工技术,并随父辈走进深山老林,于人迹罕至的崖缝间或树干处采拔野生铁皮石斛,长期观察石斛习性。在生产过程中,金传高意识到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他聘请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邀请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研究团队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不断研发育苗新技术,驯化培育新品种,推广栽培新技术,成功组建了铁皮石斛组培工厂,彻底解决了铁皮石斛种苗培育瓶颈。

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及市场销量,金传高在大棚种植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铁皮石斛栽培新模式,先后开始尝试林下活树附生种植和岩壁附生种植试验,让棚内的石斛在完全自然的仿生环境下生长。他主持的活树附生种植和岩壁附生种植试验先后取得成功,成活率均达85%以上,从而大幅提高了林地资源利用率,节省了大量的耕地资源。石斛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所产生的虫害比棚内生长产生的虫害少,不必使用农药、化肥,产品更安全,品质更优良。这种铁皮石斛栽培新模式成为全省最具潜力的林下“一亩山万元钱”科技推广创新模式,他的林下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也成为全省的示范基地。

2015年国家级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验收时,亚洲兰花学会主席罗毅波为他的示范基地题写了“石斛谷”。“石斛谷”得到了省林业厅的高度赞赏,被确定为铁皮石斛特色小镇,金传高又承担起铁皮石斛特色小镇的建设,往更高方向迈进,从林下仿生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现有生态种植模式向集生态种植、枫斗加工、石斛文化、森林养生休闲于一体的开发石斛全产业链新模式——培育石斛休闲谷发展。2016年他利用1/4的大棚栽培成本创造出同等产量、更高产值的成绩,确立了当前石斛行业最新型的种植模式——高鼻子模式。

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金传高主动带领和支持当地农户共同致富,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500人次,辐射农户种植规模达2000亩,带动当地石斛产业的发展,为更多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2007年,金传高被选为“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2009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温州市十佳乡土人才”;2017年,参与完成的“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浙江省科技兴林一等奖。另外还获新型实用性专利7项,参与了雁荡山铁皮石斛地方系列标准的制定。

1985年,15岁的罗祖华在温州工艺美术厂里跟老师学石雕。在完成学业返回家乡泰顺的路上,从小爱好竹子的他面对漫山遍野的竹林突发奇想,何不就地取材,用毛竹来施展雕技,尝试进行竹雕?从石雕转向竹雕,罗祖华耗费了不少工夫。他先从竹雕字开始,为了能雕好每一个笔画,他专门临摹名家书法作品,在毛竹片上反复雕刻,前后费时三年多,毛竹片浪费了无数,手上尽是雕刻刀留下的累累伤痕。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几年前,罗祖华历时三年创作完成了竹雕作品《五百罗汉》。这件长达22米、高35厘米的竹雕作品,包含560个人物、100多个怪兽,花费了360片竹片。凭借这部作品,罗祖华曾在2009年中国木(竹)雕展上获得了“金雕手”的称号。

为了将现代毛竹产业与畲乡文化结合,罗祖华投资500多万元在竹里乡建立集培训展示于一体的“竹里馆”,真正建立“工厂+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1个产业有1个龙头企业带动、1个龙头企业有1个基地支撑。并于当年引进激光雕刻设备,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实现技术突破,创新竹雕工艺。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竹雕爱好者,帮着村民拓展致富道路。

2010年,罗祖华利用自身技能联合茶石村23户村民,成立了泰顺石角坑毛竹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年终统一分红,让当地村民首次尝到了竹资源带来的“甜头”。为了打消村民们“投资有风险”的疑虑,建立合作社之初,罗祖华让大家“以地入股”,流转了1500亩优质竹园。同时,他还带领其他社员投入资金,实施毛竹低改,建立毛竹示范林基地,促进毛竹产业链延伸,惠及竹农310户,竹林面积3000多亩。

山上做文章、文化创特色、生态促发展、旅游兴畲乡。经济日渐转好的茶石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在县里和乡里的支持下,罗祖华决心将土地大规模流转集中起来,筑牢绿色生态这棵“梧桐树”,招引技术、资金力量雄厚的现代农业发展企业这只“金凤凰”,最终实现当地经济的腾飞。此外,茶石村也搭上了县里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的快车,积极运用科技特派员这个契机,科技兴农,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建成标注农田3000多亩。同时,罗祖华还带领当地村民继续发展葡萄、猕猴桃等果蔬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让全村人的生活变得富足。

1999年春天,孙士明连同山背村几位村民,一起去临安学习早园笋种植技术。学成之后他先在自家的毛竹园里开始试验,第一年完全按照种植早园笋的方法来培育毛竹笋,然而产量并不高,投入的钱白白打了水漂。但是孙士明并没有气馁,第二年他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试验,可惜效果仍不理想。第三年,孙士明改进了覆盖技术,这次他的毛竹园竟然在春节前就开始出笋,而且笋个大、味美、产量高。这一年,孙士明的2.3亩毛竹园打响了名声,卖笋收益可观,慕名上门求购的客户也越来越多。

几千年以来,毛竹每年都是在清明时节的20天时间里产笋,但是由于毛竹笋并没有早园笋的卖相和质感,常常出现货多价贱的情况。而孙士明种的毛竹笋不仅肉多,而且没有一般笋的涩味,因此笋的售价虽高,却仍然供不应求。

孙士明创新的毛竹笋用林高产高效覆盖技术,引起了林业部门的关注。浙江大学、省林科院等专家也多次开展实地研究。经有关机构检测分析,采用覆盖技术的毛竹林生长出的竹笋中,游离氨基酸、含水率和钾、钙、铁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不使用覆盖技术的毛竹林要高出许多,而总糖量和重金属等含量,比不使用覆盖技术的毛竹林要低。

这项春笋冬出毛竹笋覆盖技术,此技术现在已比较成熟和完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得到了省、市、区有关林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孙士明从2013年开始承包200亩竹林,每年覆盖4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吴兴区竹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孙士明还组建了寒冬春笋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竹农应用毛竹笋覆盖技术,全区每年应用该项技术的示范户50户,平均每亩毛竹笋用林增加收入1万元左右。他还把该项技术传授给宁波、台州等地区,甚至安徽等省,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作出了极大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湖州市林业局十佳林业科技示范户”“市级农村科技示范户”“湖州农民专家”等称号,并获得省林业厅“毛竹覆盖重要科技示范奖”。

自1994年以来,方永根一直专心从事杜鹃花的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其中“红阳”“宝玉”“仙鹤”等35个新品种杜鹃花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拥有杜鹃花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为全国最多,育种研究和推广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且成为全国有史以来进行观赏植物新品种权成功转让的第一人。他先后建立起了一个面积达65亩的杜鹃花种质资源圃,一个120亩的杜鹃花科普展示观赏园以及一个规模在全国最大的700亩杜鹃花生产基地。仅仅在2016年就繁殖杜鹃花优良新品种达600万株,栽培杜鹃花总数1300多万株;2016年销售杜鹃花400多万株,杜鹃花销售额1000多万元,利润420万元。近5年来为全国园林工程和广大花农提供了300多个杜鹃花新优品种1200多万株。

方永根通过建立杜鹃花科普宣传示范基地,每年培训指导各地花农和客户1500多人,并且亲自编撰杜鹃花科普宣传画册,已经累计发放3000多本。还建立了目前国内内容最丰富的杜鹃花科普推广网站,每年网站浏览量达10万多人次,为全国的杜鹃花产业和国内园林绿化产业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建立杜鹃花科普宣传示范基地并开展科普交流,方永根不断向大众宣传杜鹃花的文化内涵、种质资源、园林应用、栽培知识、育种知识等相关科普内容,让大家重新认识杜鹃花、热爱杜鹃花,提高人民素养,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立体的科普宣传,大大提高了宣传效果,通过推广,辐射带动本地农民积极种植杜鹃花等花卉苗木。

在方永根的带领下,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浙江省级杜鹃花精品园、省重大育种专项、金华市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性的杜鹃花奖项40多项,并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由于方永根在杜鹃花产业领域成绩显著,他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杜鹃花栽培技能大师”“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浙江省科技星火带头人”“金华市十佳科普人”“金华市首届十大农村杰出青年”“婺城区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了省科技兴林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5篇。可以说,方永根是目前浙江省花卉育种协作组不可缺少的骨干成员。2015年4月,方永根受邀参加在德国举办的国际无性繁殖育种者会议,2016年被《杜鹃花》(美籍华人专家沈荫椿著)编录为国际著名杜鹃花育种名人录16人之一,杜鹃花育种成绩被国际认可,美丽的杜鹃花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于林下药菌,叶传盛刚开始也只是个门外汉。他以前是做电子产品检测的,经常出差,曾经到过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这些地方的药材市场远近闻名。后来逛庆元市场的时候,发现有些药材在老家也很常见,他就萌生了回家种植药材的想法。他开始到县内、县外中药材种植基地学习、取经,向农林专家请教中药材知识。2001年,通过实地考察,他发现庆元县竹口镇竹中村的气候环境很适合种植中药材,于是,叶传盛用18万元积蓄承包了该村170亩山地,开始种植中药材山茱萸和吴茱萸。

2013年,叶传盛成立了庆元县亿康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庆元县屏都新区南侧创建了林下药菌高效立体复合经营基地,现建有林下多花黄精、林下铁皮石斛、林下三叶青、林下八角金盆、林下七叶一枝花、林下竹荪等共550亩。创业至今,叶传盛已历经15年,林下药菌种植从当初的170亩,发展到现在的550亩;从开始的2种药材,增加到如今的10多种中药材;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为如今经验丰富的“土专家”。

在叶传盛的积极申报和带动下,合作社先后与丽水市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针对庆元县许多锥栗林管理粗放、效益普遍低下以及种植经营处于“两难”状况等问题,先后承担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浙南林药复合经营技术集成推广示范”和“浙南林菌复合经营技术集成推广示范”、省级现代园区项目“黄精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提升”、县科技重大项目“锥栗林菌药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创新与示范”和“黄精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等五个大项目的实施,开展锥栗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种植模式研究、技术示范推广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同时开展锥栗、黄精、竹荪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推广,三年来先后举办技术培训8次,受训人数510人次,开展科普讲座9场次,听课达635人次,开展科技活动53次累计112天,发放科普资料3160余份,受益群众1043人次。他的努力也得到了肯定,基地被评为“2014—2015年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5年被推荐评选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

猜你喜欢
香榧杜鹃花石斛
石斛兰
仙草石斛
老 爸 和香榧
老爸和香榧
杨景波 石斛花开香满城
杜鹃花
仙草石斛的护肤传奇
哦,杜鹃花!
东阳香榧变身“财富树”
农耕文化的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