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洁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融合应用
周 洁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民族服饰图案作为传达民族独特文化的有效载体,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资源。本文以民族服饰图案为研究方向,站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角度,阐释民族服饰图案的特征、内涵,分析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法则,旨在探寻二者完美结合的新途径,创造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现代流行服饰。
民族服饰图案;现代服装设计;融合应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图案作为各民族传达内在文化的载体,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受到欢迎。尽管对民族服装图案的设计运用广泛,但极富创意的优秀服装设计案例依旧乏善可陈。如何使民族服装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有效融合,促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繁荣发展,是每一位服装设计者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民族服饰图案是传统艺术的瑰宝,记录了各民族在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化习俗、历史故事等方面的认知。民族服饰图案一般由蜡染、挑花、印染、刺绣等多种工艺制作完成,图案和谐、古朴、自然,呈现了民族服饰的独特美感。
色彩搭配上,民族服饰图案以五彩缤纷的对比色为主,亮丽浓烈,苗族、瑶族、布依族、壮族等几大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一般以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这些都是明度较高的亮色系,对比强烈,整体色彩欢快热烈,强烈的节奏感体现了少数民族积极的生命活力。
图案选择上,民族服饰图案大量运用具象纹样,例如狮、鹰、虎、象、牛、猫等动物,或是佛手、卷草、荷花等植物,部分会加以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等几何样式,不同的纹样组合既增添民族服饰图案的艺术性,也带有图腾崇拜的意味,是各民族群体的精神寄托。
造型设计上,每个民族的服饰图案都讲究均衡,强调对称美,夸张与象征是常采用的设计手法,由此营造出抽象的精神世界,让观者充满想象。
整体上,每个民族的服饰图案都具有独立性,互不干扰,因此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民族服饰图案,为当今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与灵感。
相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民族服饰图案设计过于复杂。民族服饰图案是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要想将其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必须结合现代设计美学法则予以提炼、加工和简化,保留民族服饰图案的核心,传达内在文化寓意,如此才能设计出新颖别致、具有东方美的现代服装作品。
(一)简洁与丰富。简洁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关键,简洁不是简单,其强调设计元素的简练,用简约的造型、凝练的色彩和天然的服装面料,打造突出个性的服装。形式上简约,表述精神上的丰富,是民族服饰图案融合现代服装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这种对自然形态的删繁就简,也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想追求。因此,现代服装在进行民族服饰图案设计时,不能完全复制过去,而要经过归纳设计,使其简洁中有丰富,简约中有无穷,繁简有序,凸显现代设计主题。
(二)部分与整体。民族服饰上的图案位置安排并非随心所欲,通常要依据服饰主体作整体设计,一般来说,领口、袖口、摆围、胸口、背部等是展示人体美的重要部位,胸口、背部的图案通常较大,是图案设计的重点,袖口、领口等部位的图案常有点睛之意。在进行现代服装的民族服饰图案设计时,也要注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讲究次序条理的形式美,凸显服装整体造型的韵律感、节奏感。好的服装设计既符合西方设计美学的要求,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心理要求。
(三)对比与统一。对比是民族服饰图案在色彩上最常使用的设计原则,现代服装设计在融合民族服饰图案时,既要保持色彩上的对比与统一,也要保持面料材质、内容形象的对比,在对比中追求统一、协调。
现代服装设计为了匹配都市生活状态,突出服饰的品味,常大量使用灰、白、黑色,它们不像红、绿、黄等高纯度色彩能激发人们的视觉兴奋,在情感上这三种颜色偏于冷淡平静,这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运用色彩缤纷、对比强烈的民族服饰图案时,要注重二者的对比关系,可以适当融入带有色彩倾向的红灰、绿灰、蓝灰等,这种灰色系视觉收敛性强,平稳柔和,使人感觉平和简洁,非常适用于城市生活。民族服饰的面料通常以棉、麻、丝为主,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新型面料,故而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要考虑到面料质感的不同对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注意研究不同面料下民族服饰图案的不同视觉效果,力求图案与服装造型、结构、材质、色彩等的统一。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图案作为中国民族元素,不仅在于形式上的精美,更在于能够代表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被大量移植到现代服装中。虽然二者发展背景不同,但在充分理解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上,遵循美学法则,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便可创造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元素的现代流行服饰。
[1]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楼慧珍,吴永,郑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J523.5
A
1007-0125(2017)09-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