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注重视觉元素的国产电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深思。绝大部分的历史背景都处于民国时期或是“文革”时期。这些作品都能反映出同样的中心思想,迷茫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渴望,无奈中暗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在中国著名导演姜文的作品中,能够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的时间通常不长,只有两秒钟左右,当然也有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的采用。从观众的观影效果来看,即使有裸露的场景,也并未给人邪恶感,而是与影片的主题相对应。这些镜头主要表现青春期的冲动,在深层含义上也暗示在当时体制高压下,人们生活的迷茫和无奈。
在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位名叫路路的智障人士,时常在部队大院内把木棍当作马骑。这是姜文电影的一种符号化表示,暗示青春期对性的渴望。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唐妻和李东方在石屋内偷欢,裸露的镜头既表现了唐妻对爱的渴望以及对性的强烈需求,又暗示了山村生活的混乱不堪和生活的百无聊赖。以民国时期作为背景的影片《让子弹飞》中,假“麻匪”私闯民宅,骚扰民妇,中间的裸露镜头表现了当前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恐惧之心和憎恨之情。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经常由于看禁书而得受首长批评;把避孕套当作气球来玩而导致了弟弟的出生;马小军在米兰的房间欺负她,导致朋友关系破裂;男孩无意间在浴池看到北蓓而被骂成流氓……通过这些场景的描述,不仅表现出了主人公们生活的迷惘无趣、幼稚单纯,而且预示着崭新的生命意义以及对新生活的觉悟。这些视觉元素的叠加出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思想。
姜文曾经在公众场所表示,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人类的爱恨情仇和误解、青春的年幼无知。影片中的主人公虽然对战争的危害一无所知,但是对民族战斗英雄却有无上的崇拜。姜文的作品中,有以民国抗战时期作为故事背景的,从这些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众的无知愚昧。在影片《鬼子来了》的开头,马大三和鱼儿在激情中突然被中断,中间出现了裸露的镜头。在影片的结尾,有马大三人头落地的场景。这些画面的剪辑并不是随性处理,而是影片首尾呼应的需要。通过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向观众揭示出生和死的意义。故事开头的激情生活,表达了人们热爱生命,这种狂热是生命的延续和激情的源泉。但由于特殊时期的关系,把激情的生活拉回现实,马大三的生存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也就不能期望延续生命。在这种特殊时期和历史背景下,主人公们无法真正享受所谓的和平生活,只渴求能够拥有安全的生存环境。
玛丽·道格拉斯是著名的象征人类学家,她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模式代表,可以用它来表示其他系统。并且身体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有相互联系的功能,可以对其他复杂系统的构成提供基础。在远古时期,女性的身体象征着生命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能够代表女性的崇拜之情。比如圣母玛丽亚哺乳耶稣,女神伊希恩给儿子荷鲁斯喂奶,这些都象征着生命意义。在古代埃及,有许多身体雕塑,预示着新生命的孕育和女性的伟大。爱神维纳斯代表着爱和美。法国著名艺术家德拉瓦克的《自由引导人民》油画中,裸露的人物身体,揭示了人性的自由和平等。这些都表现出女性的时代内涵。
火车从诞生开始,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火车的出现标志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火车给予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祝愿,有着许多象征性的意义。它既象征着时间、时机,又代表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决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的外公去世,他陪母亲坐火车回唐山。总共有三个火车场景:第一个镜头是从远到中,再到近景,火车快速开动的场景,表现了母亲迫切想要见到父亲的心情;第二个镜头是车厢的晃动,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悲痛和惴惴不安之情;第三个镜头则是一个远景拍摄,火车在逆光中行驶,直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预示着父亲逝去,永远从身边消失。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结尾,火车的场景出现时间非常长。火车冒着浓浓黑烟缓缓驶来是远景拍摄镜头,车轮的急速转动是特写镜头,火车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是水平构图镜头。火车上出现了梦境般的极乐世界,有令人欢欣的音乐,有此起彼伏的尖叫声,有震耳欲聋的火车声等。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火车慢慢向着黎明出发,并且轨道上盛开着鲜花。这些视觉元素反常出现,不断叠加,相互融合和搭配。在视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在这个空间下,每个人物都有权利,积极参与,与电影的主题紧紧相扣。然而,任何疯狂之后终归还原于平淡,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平平淡淡才是真。梦境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新事物最终取代旧事物,并构造出全新的未来世界。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开头的场景比较欢快轻松。几匹马拉着火车驶向鹅城,三个人在火车上围着桌子开心地吃着火锅,言谈之间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突然,画面风格急转,张麻子劫持了火车,护卫们和师爷不幸被淹死。真正的县长无奈之下伪装成汤师爷,县长夫人眨眼间变成了土匪夫人。张麻子因此得到了委任状,成为鹅城的县长大人,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并打算与汤师爷联手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影片的结尾,火车场景再次出现,张麻子独自一人在轨道上骑着马,内心充满着惆怅和迷茫。对电影的场景进行分析,不同的道具使用代表着不同的故事内容,不同的道具能够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内心活动和态度,也向观众传递出不同的符号意义,跟不同的故事情节相呼应。火车的视觉元素在姜文的电影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不是通过简单场景的叠加再现和表达,而是借助火车视觉元素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许多学者对姜文的电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姜文从小对火车有着独特的情感。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经常坐火车,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但这些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火车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带有强烈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导演可以借此向观众灌输影片的思想观念。此外,火车的运用,从影片的视觉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保持电影画面的稳定。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认为,符号可以作为一种标志,象征着明显可感的东西。电影语言符号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不能反复出现没有任何意义的语言符号。姜文的电影风格就完全符合电影语言符号的特征,电影中火车的运用能够稳定电影的叙事节奏。美国著名影视演员福斯特曾经说过,小说的主题片段主要通过某一个片段的重复来呈现,将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缝合,能够产生故事美感,并且勾起读者的回忆。著名电影理论家麦茨则认为,通过现实来提供整体的呈现并不是电影的追求,而应该是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进行叙述。
大部分学者认为,姜文电影画面的色调比较灰暗,纯度很低,明度较暗,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的感受。但是相比较于其他作品的压抑基调,姜文的作品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的期望,借助色彩抨击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要以浅灰黄色作为画面色调。主人公眼中的时代特色,既表现了自由轻松的生活氛围,又揭露了当时特殊历史年代的病态感。主人公马小军的脸部颜色与影片的主题色调相呼应,病态与健康并存。浴室和泳池分别以淡蓝色和水蓝色为主,对影片的浅灰黄色主色调进行补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展现出青春期的冲动和冒险心态。米兰杳无音信,身边的朋友各散南北,主人公异常忧郁和沮丧,这与影片中的蓝色基调相符合,象征着忧郁和悲伤。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黑白色调的运用暗示主人公们好日子已经结束,即将迎接新的生活,或许又是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
在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的影片《鬼子来了》中,暗灰是影片的主色调,黑白对比感非常强烈。灰色呈现出人物弱不禁风的形态,掺杂着悲伤情感,在影片视觉上给人一种压抑和郁闷感觉。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马大三人头落地,影片画面色彩感急转,由灰暗渲染成暗红色。鲜艳的色彩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心情,并预示着革命的希望。在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小故事组成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在火车头上呼喊着,太阳升起,天空顿时亮起,与影片的主题遥相呼应。这部影片以灰橘黄色作为主色调,场景中的路面是灰土红色,树林是灰绿色,通过这些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阴郁和沉闷的环境氛围,带给观众压抑的视觉感。姜文通过巧妙使用反差色调,彰显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既压抑无奈,又对未来满怀憧憬。
根据历史上真实的民国奇案“阎瑞生案”改编的影片《一步之遥》中,在故事的开头部分,赛事的介绍画面采用黑白色调,选举现场运用金黄色的视觉感,决赛现场使用的是白色调,武六家中是软黄色和灰蓝色格调。影片结尾部分,追捕马走日重新使用黑白色,在戏剧场景中加入了浅灰黄色芦苇地,主人公马走日得到真爱则运用了自然色彩。这些镜头的色彩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感,整体色彩反差较大,但主体以灰黄色调为主,在写实中透露着想象情感。在这部影片中,对比感强烈的色彩应用在武七的场景中,表示他自信和绝不服软的态度,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暗色调又在不断提醒观众,剧情不会按照套路发展。武六家的鲜艳色调,表面上看前景光明,却暗藏杀机,危机重重。在故事的结尾部分,灰蓝色衣服与色彩鲜明亮丽的天空形成反差,一方面看似是主人公马走日重获新生,另一方面则预示着他即将走上死亡道路。与影片的主题遥相呼应,一步之遥,表现出影片的中心思想。对电影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场景运用了不同的色彩格调,不同的叙事手法反映出不同的影片含义。纵观姜文电影的色彩含义,主要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明线,表示故事理应按照主体方向进行发展;一个则是暗线,反复提醒观众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纵观视觉元素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色调冲击表现着人物内心思想的两面性:一面是强烈、明快,充满希望的;一面是压抑、昏暗,陷入忧郁惆怅而无法自拔的。这既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迷惘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类型电影进行深度剖析:首先,解释了女性身体部位的视觉含义,能够暗示出现实生活的迷茫和无奈;其次,分析了行驶火车的视觉意义,象征着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的信念;最后,介绍了灰暗色调的视觉表征,透露着对生活的浑浊无助和无奈之感。电影中的这些元素虽然常见,却巧妙地将其与特定的社会时代环境相结合,对影片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表现出所指性的特征,让观众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