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艳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恐怖电影是在百年影坛中盛行不衰的电影类型之一,它的长期风靡背后绝不仅仅是因为电影人特殊的热情与执着,还与社会特有的文化烙印有关。而在恐怖电影中,英美恐怖电影又在表现形式、惯用题材等方面迥异于日本等东方恐怖电影。从英美恐怖电影中,可以看到大众心理的折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西方人的宗教情结与宗教信仰。
一般来说,对英美恐怖电影影响最深的宗教非基督教莫属。自古罗马时代起,基督教就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教义便是人们行事的基准之一。基督教以《圣经》为宗教典籍。为了达到使人分辨善恶是非、了解罪与罚的目的,《圣经》中的大量叙事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恐惧心理。部分电影人看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力以及基督教带给人的敬畏心理,将宗教原型、宗教理念引入恐怖电影的创作中来。只有对这些宗教原型进行解读,我们才能有效地把握英美恐怖电影的特色,从而进一步将其与其他地区,拥有其他审美风貌的恐怖电影区分开来。
吸血鬼(Vampire)的传说起源于欧洲,千百年来都是西方文学创作中与恐怖、邪恶挂钩的意象,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尽管最早将吸血鬼题材搬上大银幕的是德国电影,即F.W.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1922),但后来英美恐怖电影显然将这一题材运作得更为成熟,英美挟电影工业发展与语言的优势使吸血鬼文化不断随大众文化的发展、都市消费大众的需求而变化、丰富,《暮光之城》(Twilight,2008)等能够充分适应当代观众娱乐与休闲需求的电影便是例证。
在《圣经》中,犹大仅仅为了30枚银币就将耶稣出卖,导致了后者的死亡,对此犹大选择了在日落之时上吊自尽,但因为其罪孽深重,于是死后变为可以长生不老但是却注定孤独的吸血鬼。日落、银币与背叛等元素使得吸血鬼原型带有不能见阳光,害怕十字架与《圣经》,银币是吸血鬼的克星等特点。如在尼尔·乔丹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withtheVampire:TheVampireChronicles,1994)中,吸血鬼路易、斯塔特以及克罗地亚都无法直面阳光,因此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来游荡,白天的时候,他们就和阿蒙等吸血鬼一起躲在剧院的地下。在外形上,他们纤细、苍白,有着小小的尖牙。
另外,吸血鬼就原型而言,是被贴着邪恶的标签的。《圣经》中的该隐故事被基督教研究者认为也是吸血鬼形象的来源之一。该隐是亚当与夏娃的长子,他曾经因为嫉妒而杀死弟弟亚伯,为此受到了上帝的诅咒,被流放到非洲,以吸食人血为生。谋杀亲弟弟与吸陌生人之血无疑意味着对他人的暴力凌虐。部分英美恐怖电影中也延续了原型的这种定位,如在《够僵行动》(Vampires,1998)中,吸血鬼王华生等人便是反面形象,他们手段残忍,威力惊人,且具有夺取圣物十字架的野心,不少神职人员也被吸血鬼腐蚀,如地位崇高的主教就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只有与魔鬼结盟这一条路可走。他们以邪恶来衬托正面形象猎杀者杰克的正义一面。而部分电影则对吸血鬼抱有同情之心,如《暮光之城》里吸血鬼中出现了“素食吸血鬼”、《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有着明显的同性恋倾向等,这些是电影为迎合日益多元化、日益包容的社会思潮而对原型做出的改变。
如果说恐怖电影中的吸血鬼原型是一个站在观众对立面的恐怖意象,吸血鬼给观众制造的恐惧感在于观众担心自己将面对吸血鬼,那么亚当(夏娃)原型则显然是一个使观众产生自我投射意愿的意象,此时观众担心的是自己沦为这样的角色。相对于吸血鬼类的恐怖意象而言,亚当(夏娃)原型与人类的关系更加接近,对观众来说这类角色带来的恐惧感是更难逃避的。亚当或夏娃原型体现的是基督教中的原罪说。《圣经》中明确指出“原罪乃是众罪之源、众恶之母。它随着亚当的过错而进入世界,又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代代相传”。在原罪说中,首先原罪是不分对象的,不管人位于哪一阶层、哪一群体,他都是有原罪的;其次原罪是不分时间段的,人自出生起便有原罪,只有死亡是原罪的终点;最后,原罪主要体现在七(七是一个在基督教教义中反复出现的数字)个方面,即好色、饕餮、骄傲、嫉妒、懒惰、贪婪和愤怒。
有的恐怖电影表现的是人类犯下的其中一两种原罪。如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迷雾》(TheMist,2007)中,小镇被淹没于一场迷雾中,并且迷雾中还有怪物,主人公戴维和他的儿子与其他人一起被困在超市里,超市里的人一个个或精神崩溃,或开始从意识上控制别人。戴维属于其中最坚强的人,他最后带着儿子、一个彼此喜欢的女人以及两位老人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冲出超市,在听到怪物的嚎叫声后,绝望的戴维终于开枪打死了身边人,因没有了子弹而坐以待毙,不料等来的却是救兵。换言之,如果他不开枪他和儿子是完全可以一起获救的。在电影中,戴维本人尽管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是他也与亚当一样拥有原罪,他曾经因为顾虑自己的儿子而不愿意送一位女士回家,结果他自己的儿子死了而那位女士和她的孩子却活着,戴维为自己的自私和怯懦付出了代价。至于其他人,如妄图走上神坛的卡莫迪太太、进行试验的军方与科学家等,他们犯下的是傲慢、贪婪的罪,他们都有因认为自己的能力十分强大而试图取代上帝的嫌疑,他们无论是秉承宗教抑或是科学,所创造的都是海市蜃楼,都无法给人类带来幸福。
与之类似的还有克里斯多夫·甘斯执导的,根据游戏改编而成的《寂静岭》(SilentHill,2006)。在电影中,寂静岭的恶劣环境是与人们在当地的采矿行为有关的,这种开采带有贪婪的罪恶。而被施以烈火焚身之刑的小女孩儿阿蕾莎则是暴怒、嫉妒罪恶的化身。她在被烧之后,凭借强大的仇恨孕育出了“表世界”和“里世界”,表世界用来困住她仇恨的人,里世界则时不时释放出妖魔鬼怪来折磨他们。最后在大仇得报,曾经迫害过她的女教主贝拉被铁丝掏空了内脏后,阿蕾莎并没有因此罢手,而是让自己的灵魂占有了女主人公萝丝女儿的身体,将这位母亲永远地困在了表世界中,这是她嫉妒萝丝女儿的一种体现。有的恐怖电影则将七宗罪全部进行了展现,如大卫·芬奇的《七宗罪》(Se7en,1995),尽管该片更容易被归于悬疑、犯罪一类中,但其也是一部带有恐怖意味的惊悚片,电影的恐怖感并不来自灵异现象,而是来自凶手约翰对他认定的“罪人”的残忍杀戮方式。
英美恐怖电影中不仅有以人物形象为基础的原型,还有环境原型。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末世原型。在基督教中,末世论(或称终极论)是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很大程度上是由犹太教的“启示”理论发展而来的。早期的基督教会认为,人类世界有一个最终结局,届时耶稣基督将复活重返世间。基督为无罪者建立一个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信仰耶稣基督的人将获得永生。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千禧年的过去,末世论不再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然而末世论依然触动着人们的潜意识。这是因为无论时代与科技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人类依然没能战胜生命有限这一障碍。而死亡在基督教中被解读为人犯下原罪后受到的惩罚。只要人还怀有对包括死亡在内的自身有限性的恐惧、不安之情,只要人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曾经自愧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担心自己有可能成为下地狱的有罪者,那么人就会在内心保存一份对代表至高无上能力的上帝主宰人间、耶稣救赎自己罪恶的期待。
在英美电影中,末世意象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在灾难片中,人类世界(地球)面临重大灾难,如气候异常、外星人入侵等,人类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另一种则是在恐怖片中,末世被缩小为一个孤立的小地方,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数个或数十个人困在其中,他们为了摆脱困境往往是通力合作,使尽浑身解数,但依然无济于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后者给予观众的恐惧感更为强烈,因为前者的影响范围过大,灾难过于深重反而使观众产生了审美距离,这种距离带来的是安全感,且在观众的审美期待中,灾难片往往以人类最终战胜厄运得以幸存结束,而恐怖电影中只有一个幸存者,甚至是困境中每个人都死亡的结局并不罕见。如在鲁伯特·温莱特执导的《鬼雾》(TheFog,2005)中,加利福尼亚北部的一个小城市突然陷入一团迷雾之中,并且迷雾中还有可怖的幽灵,他们在一百年前都是商人,因为阴谋而死于船难,现在他们要以拖其他人下地狱的方式来讨回公道。而且幽灵们并不是毫无差别地进行攻击的,他们要惩罚的是那些违背了七宗罪的罪人,而无辜的人是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幽灵们将自己这一番杀戮视作给小镇带来“新生”。这种理念是典型的基督教末世理论思维。
又如在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执导的《恐怖游轮》(Triangle,2009)中,女主人公杰西被公认为来自西西弗斯原型,她与西西弗斯的相同之处在于,由于自己的某样罪恶而不得不反复地做一件令自己感到痛苦的事,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只会无功而返,而由于各种原因,她又无法停下自己的行为。而西西弗斯则来自古希腊神话,似乎这部电影与宗教原型无关。但首先,杰西身处的游轮成为一个小型的“末世”环境;其次,杰西儿子的遭遇是可以用基督教中的“恩宠论”来进行解读的。在基督教中,博爱的耶稣为了全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得救,因此教会解释耶稣的死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恩宠。“一切从不曾得知拯救福音的人、一切精神不正常的人和白痴、一切不具备接受宗教——伦理之禀赋的人、一切为苦难及危厄和命运所阻而未能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人”都被排除在接受恩宠的范围内,而在《恐怖游轮》中,杰西的儿子恰恰就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尽管在现代文明的理念中,他是无辜的,但是在带有歧视意味的宗教理念中,他却是一个无法得到上帝恩宠的人。杰西整个悲剧的开始就在于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她终于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下责骂了自己因为智力缺陷而将家里弄脏的儿子,在游轮上回来的杰西将正在骂儿子的杰西杀死,再带着儿子去抛尸,结果导致了儿子因车祸而死,杰西只好又开始下一次轮回。最后,西西弗斯故事也记载于《圣经》中,因此整部《恐怖游轮》实际上也是与宗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
电影研究的目标从来就不应该仅仅是电影艺术本身,还应该包括电影中囊括的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英美恐怖电影代表了西方人的某种娱乐旨趣以及文化特质,其中部分意象与叙事模式甚至在电影百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拥有丰富层次的体系。宗教信仰为英美恐怖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吸血鬼原型、亚当/夏娃原型和末世原型等。在流行文化更新换代极快、强调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的今天,上述古老的宗教原型却能在英美恐怖电影中不断推陈出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英美电影人深重的宗教情结与基督教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