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纽约纽约》文化中的艺术美学

2017-11-16 03:01:22
电影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阿娟霓虹灯路途

张 放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如果将电影与文化相互剥离,那么电影无疑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创作的灵魂。文化是电影创作的根基,透过一部电影能够看到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环境,以及创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与观点。同时代的电影都有相似的文化理想诉求,最终汇聚成集体的声音时常反作用于文化。因此,将文化纳入电影研究与电影批评有着先在的必要性,同时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去解读文化,也是一次颇具意义的审美活动。电影《纽约纽约》是以20世纪90年代上海“出国热”为背景的爱情片,深刻反思了“出国热”对人们精神和思想的扭曲,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片中人物的情感联系、人生选择、生存状态等,无一不与变革中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所有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时代大潮之中,顺势而为地成为时代文化的建构者。这种从历史与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电影美学的过程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的审美基础

时代变革与社会发展始终是电影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之源,在电影语言的丰富表现力之下,创作者透过大银幕向观众表述着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社会的理解和见解。在反观与审视历史的过程中,历史文化逐渐在电影艺术的表现之中呈现出美学韵味与审美价值,导演如何创作关于历史文化的电影,观众又用怎样的审美价值观去欣赏,这个过程也正是历史文化美学建构的全过程。

人无法脱离社会文化的大环境生存,透过电影镜头观察人,首先要观察人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然后才能看到人在环境当中表现出的人性的深层一面。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革对人性的广泛影响,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集体关注的共同点。第六代导演关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是源自他们自身的成长历程,从个人历史中提取经验,进而衍生出对有着相似或共同经历的群体的人文关注。如贾樟柯始终关注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的点滴变化,从城市风貌到大众思想,尤其是现代化进程推进过程对偏远地区的影响,在他的电影中都成为反映时代流变的镜子。

电影《纽约纽约》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西方文化趋之若鹜的集体状态,人们对美国代表的西方社会的向往、对美国文化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热爱,都表现出集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背叛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与融入的愿望。这种随着改革开放而爆发的“出国热潮”尤其以上海为代表,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同样是表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导演罗东却从另外一个文化角度,去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路途,一心想去纽约实现“美国梦”的女孩阿娟,初出茅庐、涉足酒店服务业的阿坤,从美国归来的精明的成功商人米先生,所有人的命运都因汹涌澎湃的出国热潮而关联在一起。众人的工作、生活和情感,都因涌动在上海滩的“出国潮”而产生了某种共性,无论是对美国不屑一顾的路途,抑或是为了去美国不惜一切代价的阿娟,他们的人生都与这段历史文化紧紧地拴在一起,无法挣脱。因此,片中描绘的所有人的情感轨迹都深深地烙印着这段历史文化的印记,无法脱离历史去看待。

二、集体记忆的审美意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衍生品”,为了加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经济大门,也为西方文化“侵入”中国敞开了大门。当时的人们对外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好幻想,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迅速地侵蚀了人们的头脑,让封闭已久的中国人相信出国就意味着拥有了美好生活,拥有一张美国签证就是拥有了一把通向完美的幸福生活的钥匙。这场出国热潮尤其在前沿都市上海席卷得尤为猛烈,几乎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对出国心心念念,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如何能够出国。出国热潮来得如此快速而猛烈,瞬间成为当时“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当时想出国的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电影《纽约纽约》将这些被卷入“出国潮”中的“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用影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用怀旧美学的思想还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空间。影片当中,面对西方世界为中国人敞开的大门,大部分人都想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当时的人们对于西方世界的想象、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对西方生活的憧憬等,都具有普遍的、相似的想象范式。

片中杜鹃饰演的阿娟是一个上海女孩,面对大上海的纸醉金迷,阿娟的家庭却支离破碎、穷困潦倒。母亲从小对她灌输长大要找个有钱男人的思想,而母亲自己却始终逃脱不开被男人玩弄和抛弃的命运,只能将“咸鱼翻身”的全部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女儿阿娟身上。阿娟面对破败不堪的家和自怨自艾、势利的母亲,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彻底的物质女孩——只相信金钱和权势。同时,当这场席卷上海滩的“出国风潮”在阿娟面前经过时,她将出国看作自己摆脱失败的母亲、破旧的家庭的唯一出路,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能够为她提供出国机会的人,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路途,路途成为她去美国的“救命稻草”。阿娟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勾引路途,用自己年轻的肉体交换路途对自己的信任,虽然自己对路途同样动了心,却在不断被抛弃的母亲的阴影下不敢付出自己的真感情,她只相信:唯有自己出国,灾难一般的生活才能结束,新生活才能真正开始。而路途作为一个小小的五星级酒店领班,能给予她的只是去美国的一张签证而已,无法给她真正的生活。

阿娟作为当年上海“出国潮”中的一员,代表了千千万万企图利用出国来改变自身命运的青年男女,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接受度和包容度都要远远高于老一辈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他们的眼中就是遍地黄金的乌托邦。阿娟最终背叛了路途,跟随米先生来到渴望已久的美国纽约,她却依然无法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实力在美国生存,依旧逃离不了母亲希望她找个有钱有势的男人的宿命。阿娟“美国梦”的实现是有着铜臭味和宿命论色彩的。因此,虽然阿娟的个人经历具有个人色彩和特殊性,但是阿娟对出国的渴望和憧憬却是一种源自集体的共同记忆,具有普遍的审美意识。

阿娟、托马斯等人虽然成功办下了去美国的签证,成功踏足这片土地,他们看似是“人中龙凤”、成功者,但实际上是彻底的失败者。阿娟虽然身在美国,却重复着与上海的母亲相似的生命轨迹。当初在“纽约纽约”酒吧举办欢送派对、风风光光出国去纽约的托马斯,多年后与路途在美国重逢时,却在纽约做着最低等次的工作,比在国内时更加穷困潦倒。阿娟和托马斯是这场“出国潮”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成功者,也是牺牲者,他们匆匆忙忙地踏上了去纽约的轮船,却没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纽约成功掘金,他们关于“美国梦”成就又破碎的体验和记忆依然具有集体记忆的共性,让诸多有着共同出国经验的人都能产生共鸣,也满足了想象“出国”的观众的心理期待。

三、怀旧意识下的美学表达

导演罗冬和张艺谋一样是摄影师出身,拍摄电影《纽约纽约》初次转型成为导演,也与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一样,有着摄影师的身份印记和风格特色。《纽约纽约》极度强调电影的镜头语言,尤其强调利用光影画面营造情绪氛围,多数时候都是通过镜头和画面达到叙事目的。导演罗冬在《纽约纽约》当中构建了一个充满怀旧韵味的、色彩饱满的影像空间,最大限度地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滩和纽约。

主导《纽约纽约》美学空间构建的核心依然是文化,是对文化的怀旧意识,以及透过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内容提炼的美学意识。片中的上海和纽约,分别指代了中国和美国,一个代表中国文化,一个代表西方文化。上海和纽约具有十分鲜明的共性:在城市建筑风格上,上海的建筑很多都是殖民地风格,随处可见的异域风情时刻表明了自己多元文化融合的身份特征;美国虽然摩天大楼林立,但是昏暗的灯光照射的街道却时常显示出与上海共同的都市气质。在文化层面上,同样作为一线国际化大都会,身处其中的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都难免会膨胀、放大,无论是上海还是纽约,都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容易让人迷失的物质社会。因此,观众看到片中的上海和纽约时常表现出共同的环境特征和情绪氛围。

为了凸显上海和纽约两座城市的共同特征,导演罗冬在表现两座城市的景观时,刻意将白天的场景用冷色调展现,而夜间场景如霓虹灯的光线效应用暖色调呈现。尤其是影片利用大量的夜戏,来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纸醉金迷,甚至夜晚的上海要比美国纽约更给人以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感,纽约夜晚的街道虽然也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但相对于上海而言有些清冷和孤寂。

在罗冬的电影镜头中,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光在罗冬的镜头语言中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具,也是营造情绪氛围的工具,同时也是打造文化空间的重要元素。街道、酒吧、房间内,都充满了暖色调的灯光,酒吧里闪烁着的粉色光线的台灯,街道上闪烁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牌匾,在夜间场景的每一个镜头中,都会出现霓虹灯的影子。无论是直接将霓虹灯闪烁的光线纳入画面镜头中,还是将镜头对焦于前景人物,将霓虹灯虚化为背景的一抹光晕,还是利用镜面反射的霓虹灯光线收入镜头画面当中,闪烁的霓虹灯正是罗冬认为的蠢蠢欲动的欲望的象征,夜上海随处可见的闪烁的霓虹灯,也正是象征着人们涌动的欲望,对金钱、肉体、权力等的欲望在整个城市中涌动。上海城市空间中四处涌动的欲望,大背景是风云突变的转变中的大时代背景,这也是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导演罗冬的镜头当中呈现出了别样的关于欲望的美学表现,也产生了怀旧美学的审美价值。

四、结 语

电影《纽约纽约》是导演罗冬的处女作,大众对于该片的评价过于严苛和片面。导演罗冬从文化着手,通过展现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出国潮”,来表现新旧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融合,借以比对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文化融合状态。影片中的阿娟、托马斯以及为了获得美国签证不惜倾家荡产的人们,都表现出一种对于西方文化的极大的信任和狂热,甚至盲目地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无限放大的憧憬,这种集体性质的行为特征和思想特征显示出对于西方文化的主动接触和接受,这种主动接受的文化心理也适用于今天中国人的集体心态,几十年之后依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和反思价值。导演罗冬的这种基于文化生成的美学创造极具审美价值,也正是电影《纽约纽约》的成功之处。只不过导演更倾向于利用镜头和画面叙事,很多表述的内容都蕴含在了镜头语言当中,这与观众对商业电影的审美范式是相悖的,倾向于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势必会遭到市场和观众的冷落,但这也正是影片做出的颇具理论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探索。

猜你喜欢
阿娟霓虹灯路途
阿娟
金山(2024年1期)2024-04-09 04:05:50
霓虹灯招牌,褪色了吗
看世界(2023年24期)2024-01-03 15:23:44
临时改变
回归相遇
我以为你会吻我
南风·中旬(2019年4期)2019-09-10 07:22:44
霓虹梦
那个长得不漂亮的女生叫阿娟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4
健身鞋
金山(2017年6期)2017-06-27 12:46:53
春天
路途乐 路路熊A
世界汽车(2016年8期)2016-09-28 1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