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域下宁夏儿童剧创作走向论析

2017-11-16 03:16张存霞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756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剧本土化宁夏

张存霞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

当前中国儿童剧的发展极不景气,远远跟不上儿童的精神需求,宁夏儿童剧亦是如此。从2011年银川中青院线首次引进儿童剧开始,宁夏儿童剧的创作相对于五年前虽有起色,但儿童剧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令人担忧。如何树立宁夏儿童剧的品牌形象,开发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开辟本土化道路,是宁夏儿童剧发展的瓶颈,这既是一个方向问题,更是一个观念和道德建设问题。宁夏儿童剧只有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浸润,才能在困境重重的儿童剧市场中彰显个性。因为越是乡土的、民族的,越具有个性化的魅力,越具有市场冲击力。

一、题材的本土化

宁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形态。悠久富饶的地域文化是宁夏人的精神资源,更是宁夏文化发展的资本,宁夏儿童剧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根植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寄养,呈现宁夏儿童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生活和理想,才能树立个性的品牌,产生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共鸣效应。“有着直觉效应、榜样效应和共鸣效应的未成年文艺作品,理所应当要为未成年人服务,要让受众乐于受教,最终实现净化心灵的效果。”[1]

(一)民间文化资源

宁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长久以来的共存历史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学不仅是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同时也是优美的艺术品。”[2]古老神秘的民间故事、曲折动人的回族花儿、代代相传的歌谣都高度凝练了各个历史时期宁夏人的生活形态,构建了宁夏人的精神内核,更是教育和熏陶宁夏儿童成长的丰厚资源。儿童剧如多立足于宁夏民俗民间文化,将儿童熟悉的民俗文化题材和艺术内容以“有意味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充分体现本土特色,而且也能在儿童剧市场上独辟蹊径。近些年宁夏成人剧开辟本土化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先后创作的《神秘的西夏》《回民干娘》《丝路天歌》《西夏轶事》等一批优秀作品,不仅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等国家大奖,而且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欣赏,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儿童剧的创作提供参考。

回顾近年来宁夏儿童剧的创作,大多引进西方经典或对传统篇目的改编,形式上颇费心思,但在观赏性上还是很难满足多媒体时代下儿童的需求。根据美国童话故事改编的《绿野仙踪》尽管获得国家儿童剧创作奖,但观后的反响说明其并不适合全区儿童的精神需求。宁夏儿童剧只有在题材内容、精神主旨上多开掘民间文化资源,确立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在萧条的儿童剧市场上打出个性化的品牌,也能给儿童的情感和心灵带来真正的愉悦和享受。

(二)红色题材

宁夏不仅自然风光独特神奇,而且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红色文化历史。回汉团结、信仰自由、宗教和顺是宁夏红色文化的核心构件,宁夏要推进文化建设的节奏,弘扬红色文化便是有效手段之一,因为红色文化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作为一种影视媒介的方式,宁夏儿童剧如果立足于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儿童的视角,用综合性艺术手段将宁夏红色历史及文化内涵浓缩于戏剧,不仅对宁夏儿童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认识和教育意义,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敬重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为外界了解、认识宁夏创建了窗口。宁夏儿童剧不能拘泥于全国红色文化的普遍性,切忌跟风模仿,注重凸显民族性,不仅要彰显宁夏“红”色文化的自身特点,而且要在儿童剧市场上树立风格,站稳脚跟。这将是宁夏儿童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结合地方文化的优势,对儿童剧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探索。

(三)现实题材

长期以来儿童剧的编创侧重于童话、魔幻小说等,而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这就造成现实题材成为儿童剧薄弱领域的现状。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顾问沈玲曾说,2015年6月到8月,她一共看了50多场儿童剧,现实题材的剧目仅有4部,这种失衡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儿童剧的创作者一定要直面少年儿童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了解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把真正有内涵的、反映儿童实际生活的内容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段打造出来,对儿童精神引导和思想教育有正面的导向作用。这要比单纯追求热闹和混搭更有艺术含量,也能引起儿童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比如神怪剧,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神怪来了就解决了;混搭剧,古代和现代的,中国和外国的,随意搭配,根本没有艺术效果,更不用说对孩子有健康的影响了。”[3]

在宁夏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宁夏儿童的生活形态也丰富多样,既有南部山区移民儿童生活,也有缺少呵护和管教的留守儿童生活,以及城乡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儿童剧的镜头多聚焦于儿童熟悉的现实生活,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剧作不仅儿童喜欢,成人也乐于享受。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剧团共同出品的现实主义原创儿童剧《百合春天》之所以在国内反响不错,根本就在于它从儿童的视角探讨了农村生计和发展道路问题,这样的作品给儿童的心灵和思想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宁夏儿童剧的发展要避免对本土化题材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的采集,而是要立足于宁夏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宁夏儿童生存现状和精神需求,把真正富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宁夏儿童剧的本土化招牌树立起来,这是宁夏儿童剧自谋出路、摆脱救济粮的一条出路。

二、创作的本土化

“一支本土化创作团队的组建是呈现作品本土化灵魂的基础。”[4]6然而缺乏一支长期致力儿童文学的创作团队恰是宁夏儿童文学薄弱的关键,也是宁夏儿童剧本土化发展的困难所在。“因为本土化的创作团体是本土影视作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品牌内涵的条件。”[4]6所以在国内儿童剧市场的大环境下,本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目的,宁夏儿童剧要脱颖而出,迫切需要创建一支核心的本土化创作团队,而本土化的编剧是首要的步骤。

(一)改编民间文学

古今中外的很多名剧都在题材、思想主题以及艺术形式上受到民间文学的滋养,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典型。宁夏虽然区域不大,回汉杂居,但长期的相处历史已形成这里浑然如一的淳朴民风、深厚的民情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间文学是儿童剧创作的重要资源。如当地的《尤素福为民除害,剑劈蛤蟆精》《榆树钱》《三兄弟巧治老财迷》等民间故事以及儿歌、歌谣非常生动,如果将这些民间故事改编,搬入儿童剧中,可能要比复制、翻拍经典更能引起儿童的观赏兴趣。因为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注入是构成儿童剧个性化的招牌。民间文化资源在培养优秀的原创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民族的精髓通过儿童剧的艺术形式推向市场,是突破“拍儿童剧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的尴尬的有力途径。2017年宁夏首部儿童原创剧《飞呀!飞呀》即将与观众见面,说明宁夏儿童剧已开启了本土化的工程。

(二)加大儿童作家文学的创作力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与戏剧的联姻已成为一种创作模式和营销方式。好的戏剧作品一定都有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做支撑。所以宁夏儿童剧的发展与宁夏儿童文学的创作息息相关。纵观宁夏儿童文学的创作,作家都对宁夏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品质做了直接或间接的呈现。郭文斌的《大年》《三年》中关于苦难的书写,儿童作家赵华《苏珊的小熊》《开元通宝》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都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书写故乡儿童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希冀。这些儿童文学作品融进了宁夏历史性的内容,展现了宁夏儿童的苦难、欢乐与追求,为外界了解宁夏儿童生存现状打开了窗口。笔者认为,郭文斌的《三年》、赵华的《苏珊的小熊》就是非常好的现实题材,如果将这些文学作品改编成儿童剧,用综合艺术形式展现于舞台,这一定能给萧条的儿童剧市场带来清新之气。

当然,不论是对民间文学的改编还是作家的创作,儿童剧一定要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符合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要真正能给孩子带来欢乐,并促进孩子成长。而现在的儿童剧太过于强调教育性而忽视娱乐性,导致孩子们观看时无动于衷或者“集体上厕所”,这样的现状不仅背离了创作的美好初衷和教育的良苦用心,而且阻碍了儿童剧的发展。著名儿童戏剧评论家程式如说:“许多儿童剧站在教育局、校长、家长、老师的视角看问题,站在这些成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使得儿童剧通常变成了家庭教育剧、学校教育剧以及社会教育剧,孩子们也不会爱看。”[1]所以宁夏儿童剧在实现本土化的过程中,儿童文艺工作者要熟悉、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突出儿童剧娱乐性的特征,切忌把儿童剧当作教科书。

三、儿童剧开发策略

(一)政府的扶持,有识之士的呼吁,对经济文化建设时机的把握

儿童剧的对象虽小,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好的作品不仅使儿童受益终生,而且也是宁夏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当地政府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剧的创作、制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政策上,一定要大力支持,鼓励创新,建立发展机制。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儿童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紧抓时机,真正拓展出儿童剧发展的有利市场。

(二)会集专业人才

鉴于宁夏儿童剧发展人才匮乏的现状,从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一定要鼓励创新,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第一,剧本的本土化。国家广电总局赵实副局长强调:“关键是要抓好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虽然不是电影的一切,但是电影的一切需要从剧本开始。”[5]国内儿童剧的现状也是如此。中国儿童的数量与原创的儿童剧数量极不协调,所以专业的儿童剧本的市场需求就非常紧迫。宁夏儿童剧要走本土化的道路,一定要有一支专门致力儿童剧创作的队伍,如果能够大力开发宁夏作家的作品,将为儿童剧的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实现了本土化特色。第二,导演和演员的本土化。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儿童剧不同,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宁夏儿童剧本土化的标志。但是一个好的剧本,如果没有相应的导演、演员的配合、演绎,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打造原汁原味的宁夏儿童剧,本土演员和导演的培养也是人才建设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适应儿童剧市场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近几年宁夏花儿剧、六盘山红色剧等从剧本到导演、演员都注重本土化特色,备受观众喜爱,这是儿童剧应该大力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以儿童剧团为平台,打造本土化儿童剧精品

2015年6月1日,银川艺术剧院中青院线儿童剧团挂牌成立,这是宁夏首个以本土儿童剧创排为主的专业化剧团。宁夏儿童剧发展要借助这个平台,挖掘本土文化和历史资源,结合审美主体的特殊性,在编、导、演等方面都要以儿童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诉求为依据,注重突出儿童剧的娱乐性,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打造真正优质的本土儿童剧。切忌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推出内容空洞、哗众取宠、没有精神内涵的劣质作品。这样才能在良莠不齐的儿童剧市场中走出坚实的一步,才能带动儿童消费的主动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猜你喜欢
儿童剧本土化宁夏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宁夏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宁夏
儿童剧演出团体常驻购物中心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