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东盟戏剧周青年电影展述评

2017-11-16 01:50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电影展文化

陈 兵(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9月9日至11日在中影国际影城航洋店,2017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系列活动之中国—东盟青年电影展映精彩上演。本次影展得到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东盟中心、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柬埔寨文化艺术部、印尼巴当让艺术学院、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电影宣传部和越南河内戏剧与电影大学的大力支持,让观众得以享受一系列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电影的饕餮大餐。本届影展特点如下: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互鉴

积极响应习主席提出的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以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2017年中国—东盟青年电影展共征集到微电影86部、戏曲电影7部。其中来自东盟国家共有15部作品参展。东盟各国青年电影人用自己的电影作品,展示了中南半岛上越南、老挝、柬埔寨和马来群岛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和文化;而中国青年电影人则以他们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创新和表达。本届电影展以开放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迎接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展现,力求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唯其如此才能“万紫千红春满园”。

本届影展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东盟五国异彩纷呈的文化,对待异国的异质文明,学习借鉴并吸纳其中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是建立我们文化自信的务实做法;影展同时也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处境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展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丢掉了就如同割断了文化传承的精神命脉。这就要求我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正确取舍,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结合,真正做到 “文以载道,文以教化”。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五通”倡议中,文化相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里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重要文化资本,“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将本土优秀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本土文化多样性。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各国和各民族共享不同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

二、助力东盟文化认同建构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认同理论是建立在全球化时期不同文明之间对抗、冲突基础上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1]文化是集体认同的重要部分,文化认同对内形成共同体的一种成员资格,它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纽带,成员通过这种纽带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个 “想象的共同体[2]”。文化认同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呈现出文化成员之间对于共同文化的确认程度,是个人和群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3]

1976年《东盟协调宣言》强调要“大力发展一种地区认同意识,尽各种努力创建一个强大的东盟共同体,共同的地区意识是东盟成功的关键所在[4]”。一体化进程中所获得的区域政治经济利益、区域安全、整体竞争力提升等前景使得东盟各国愿意进行对话与合作。地理位置毗邻、壮族与东盟国家许多民族具有人种学意义上的胞亲关系,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物基因,同属于那文化、佛儒文化和华人文化交会的文化生态圈,[5]这些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进行对话与合作的基础。然而,在这一区域实现文化认同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东南亚是世界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交会地,要在这个多文化和多宗教的地区真正做到彼此文化认同,就要做到“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既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2017年中国—东盟青年电影展以海纳百川之势助推中国和东盟各国实现文化交流和对话。至今已举办了三年的青年影展,每年都以展映、点评、交流、影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电影文化交流,为东盟文化认同建构添砖加瓦。

三、聚焦非主流群体

2017年中国—东盟青年电影展映最令人动容的是越南河内戏剧与电影大学呈现的三部用心用情之作:《光头之家》(TheShaved-HeadFamily), 《像盐那么咸》(AsSaltyasSalt),《父女》(FatherandDaughter)。《光头之家》是一部纪录片,它真实地记录在河内,一个罹患艾滋病和精神病的名叫李梯梅的中年女人,奇迹般地遇到一个名叫努言团粘的贫寒佛教徒,他同情她、爱她并给了她和她的孩子们一个清贫却快乐的家。一家四口都剃着光头穿着简陋的衣衫或裸着上半身,白天骑着单车沿街有尊严地乞讨或拾荒,鸡蛋花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双耳和嘴巴,笑容挂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晚上一家人在公园平静地祈祷和冥想。他把她带回正常的社会体系。现代生活导致离婚率不断攀升,而这样一个幸福祥和的家庭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满足。看到落泪,导演用他的镜头真实记录了越南迅猛发展过程中,处在社会边缘被嫌弃、被遗忘的人,他们的贫穷落后和无助无望的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悲剧。这部纪录片现实主义地呈现出大时代变革中非主流越南人的生存现状,直面惨淡的人生,却感受到充满爱的温情。导演纯熟地运用矛盾修饰法诠释了人世间这种甜蜜的痛苦,让人仿佛在暗夜里看到星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即便身处绝境也会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相濡以沫。愿你我都能怀揣着这样一份美好一起面对残酷的人生。

《像盐那么咸》记录的是越南南部一个偏僻的渔村,女性作为主要劳动力晒盐、卖盐的真实生活状态。影片开始是一个骑单车驮着40公斤盐的中年妇女沿街叫卖,她每天走街串巷骑行30公里,用她的盐换取生活必需品。烈日下她负重上坡赶路,汗水在她的衣背结晶成盐,这凝聚了劳动妇女血汗的白花花的盐,隐喻了这个渔村一代代人辛劳艰难的谋生方式。她们年复一年地日出而作,与恶劣天斗,与疾病斗,生活依然穷困潦倒,82岁的老妪劳作之后还要在家照顾56岁无钱住院的病儿。画面上金灿灿的霞光铺满水面,轻柔曼妙的背景音乐慢慢响起,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劳动妇女们卖力地围栏筑坝,一道道工序繁复地从海水中蒸发提炼出一点点盐,成为她们赖以为生的劳动所获,泪水和汗水一滴滴落下,又流入海中。这是一部令观众看到落泪的越南纪录片,让人看到导演对这片贫瘠土地的深情。镜头下是日夜辛苦劳作的非主流的村妇,晒盐这么繁重肮脏的揾食方式却由她们这个群体来承担。身体虚弱,却能举起最沉重的担子。女人最强大的是她们的韧性,再泥泞也能生存。导演以他对这群劳动妇女的敬意,再现了在越南的小渔村,仍有许许多多贫穷的人,为谋一日三餐而殚精竭虑、日夜发愁。村民活着的时候晒盐,死的时候躺进铺满白盐的墓地,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部纪录片毫不回避地记录她们像盐一样咸的生活,是献给在那片土地上受尽生活磨难的劳动妇女的赞歌。

《父女》讲述的是一个弱视的拾荒者,无意之中拾到一个女弃婴并艰难地把她抚养长大的故事。成长过程中一无所有的小女孩为了得到同伴认同,不惜从家徒四壁的米缸里偷钱去取悦小伙伴,甚至要求她的残疾老爸跪在地上给伙伴们当马骑。爱女心切的老爸费尽力气却甘之如饴地取悦女儿。女儿一天天长大懂事,终于看懂爸爸的艰辛和不易,从此与老爸贫穷而快乐地生活在他们的茅草屋。导演这次也是拍摄着非主流的边缘人物,越南经济飞速发展,导演却聚焦这些被经济时代遮蔽了的人,甚至是被时代远远抛弃了的人。

唯真情得以动人。这三部越南影片都真实地记录了大时代的小人物,他们是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的非主流群体,导演还原再现了这些边缘人群的现实和苦难。让人不由得想起艾青1938年创作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7]。唯有爱,导演的镜头才能毫不掩饰地展现这片土地上被边缘化了的人真实而寻常的状态,再现他们的困顿和失意; 而片中这些非主流的人物,也这么卖力地挣扎着要奔向未知的远方,为了他们心中的爱。

四、展现现代性的碾压

马克思1857年在《印度起义》一文中描述过印度札格纳特神车(Juggernaut Car),它负载毗湿奴大神,象征着世界之主的意志;神车所到之处,路旁伏满朝圣男女。神车庄严万象,辚辚向前,路边信徒纷纷投身车轮之下,以其血肉之躯的粉碎,来换取灵魂超度。[8]英国左派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现代性后果》中写道:马克思谴责的那辆札格纳特神车,满可以比作西方文明现代性,或理性发展逻辑。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一往无前,不可逆转。与此同时,它也给世人带来可怕的风险与负面后果——其景象之壮丽惨烈,一如那印度神车不可一世、辚辚向前、血肉横飞。[9]

现代性的神车辚辚碾过东南亚,所到之处摧毁人们珍视的东西。本次电影展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影片《南西家宝饭》(Nasi Kapau),真实地记录着印尼西苏门答腊岛上这种美食的现实困境。鳞次栉比的街头,各种交通车飞驰而过,不起眼的各家小食摊都售卖南西家宝饭,也叫什锦饭、杂菜饭,是米南地区的蒸饭,上面浇淋各种各样的菜,这是源自印尼西苏门答腊岛靠近武吉丁宜一个叫纳里的旅游胜地,同时它也是个美食小镇。杂拌什锦菜很丰盛,通常由椰汁、肉类、青菜烹煮在一起,加上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抚慰旅人的饥肠。跟招牌饭一样,各餐馆各有特色。纪录片中拍摄的肉类有鸡肉或是沙爹,配上橘子汁四季豆、炸黄豆块、蛋和特制辣酱。然而这种西苏门答腊岛上的传统美食却无专利,各家各持自己的风味标准,再加上资金、卫生、经营等各种条件限制,以及岛上不断涌现外来洋快餐的竞争局面,南西家宝饭面临着失去真传的命运。

无独有偶,现代性的神车也碾过中国南方的贵州、湖南、广西。戏曲微电影《咚咚推》记录的是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天井寨上演的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元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侗族傩戏“咚咚推”是中国傩戏中流行范围最小的,只在一个村寨——天井寨流传,但它的人文价值丝毫不亚于其他傩戏,并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这种傩戏被称为“咚咚推”。今天虽然依旧在天井寨上演,但“咚咚推”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会“咚咚推”的老艺人逐渐老去,表演人才欠缺。现有戏班里演员加乐手不过十几人。学习傩戏表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成后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使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活动,只是在需要表演时才临时参与练习,应付了事。长此以往,这项非遗戏曲有可能面临失传。

戏曲微电影《欢卜》讲述流传在广西上林县的壮族灯酒节,陆师公是这项非遗传承人,带病坚持做祭祀终于在仪式中倒下。“灯酒节”是广西大明山壮族民众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民俗,是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林县以巷贤镇、白圩镇和西燕镇的“灯酒节”仪式感最强,场面最热闹。壮族人认为家里添男丁是家族的荣耀,“灯”与“丁”在壮语中发音相近,后将其引申为“灯”,而“酒”历来是壮乡节庆祭祀必不可少的东西,由此逐渐形成了当地人传统节日“灯酒节”。灯酒节蕴含的民族历史、经济、宗教、语言、艺术等文化信息丰富多彩,成为邻里和睦、互相帮助的主要传统活动。师公俗称“唱师”“跳师”,是一种迷信职业者。师公扮演者头戴面具、边跳边舞,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而现在的壮族农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师公戏,以至于出现片中陆师公昏倒被人救起时悲怆地说他要做师公做到他死的那一天。在一片苍凉凄婉的哀歌声中,片尾字幕更是让人扼腕叹息:“本故事由灯酒节非遗第一代传承人石冠美生前真实故事改编。石冠美老人于2014年2月21日去世,享年78岁。老人走后,上林县石寨村灯酒节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局面……”

现代性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和科技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矛盾,让传统的东西一点一点丧失,也影响着文明的未来走向。而本次东盟青年电影展的艺术家们,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了现代性神车的横行霸道,再现已经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那些逐渐远离我们而去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我们曾经珍视的各种传统。文艺就是要清醒地再现历史、批判现实,让人们在惋惜之余,反思过往,然后再砥砺前行。

五、重视东盟官方语言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简称。十个成员国依次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0]1967年《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时并没有明确东盟工作语言问题。2007年《东盟宪章》规定英语为东盟唯一的工作语言。Andy Kirpatrick根据东盟国家英语的历史、角色和地位等综合因素,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前英美殖民地国家归类为“东盟英语外圈国家”,包括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四国;把英语当作第一外语而不是国内通用语的东盟国家归类为“东盟英语扩展圈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六国。[11]本届电影展所有参展的电影和戏曲节目都配英文字幕,包括中国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参展的电影和戏曲作品都配有英文字幕,符合国际惯例,极大地方便各国观众无语言障碍地欣赏来自中国和东盟五国的电影作品。

作为2017中国东盟戏剧周重头戏之一的东盟青年电影展,以独特视角收录和展映了中国和东盟五国的电影作品,让我们观赏到很多主题深刻、表现手法优秀的各国电影。从国际层面看,有助于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以期从文化交流合作的角度达成东盟文化认同,增加区域一体化意识、保障区域文化安全。小荷才露尖尖角,本届电影展作品就是中国和东盟五国青年电影人努力的见证。期待明年有更多东盟国家的电影参展,祝福年轻的电影人扬帆起航,制作出更优质的作品。

猜你喜欢
电影展文化
《满江红》启幕两岸电影展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项目 报名通道开启
第二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闭幕
谁远谁近?
会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