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剑锋
分步走 跨屏融全媒体报道团队打造初探
——以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为例
□ 求剑锋
媒体融合的发展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广电集团通过“分步走,跨屏融”策略,向传播创新要活力,向技术创新要支撑,向内容创新要力量,打造出镜记者团队、小阿姐秒拍团队、手机直播团队,提高了跨屏融合的复合传播能力和整合策划能力,给传统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建设提供了借鉴。
跨屏融合 “互联网+”传播能力 策划能力
近期,一则《CNN一年后就没有电视记者岗了》的新闻在业界引起震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已有新媒体员工近700人,其中专属数字部门员工超过250人,其余员工是既为电视又为新媒体提供内容的全媒体记者。目前新媒体记者负责培训电视记者适应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一年后,所有记者必须全部转型,不再区分新媒体记者和电视记者,全媒体记者要为所有平台供稿。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记者”即将消失,让不少电视媒体同行感到压力重重。那么,对于城市广电媒体来说,如何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情况和目标要求,打造适合自身实际的全媒体报道团队?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近年来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新挑战,依托中心现有记者,积极探索积极创新,通过“分步走,跨屏融”策略,在培养全媒体记者,打造全媒体报道团队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与探索。
成立于2015年9月的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在目标定位上突出跨屏传播的“互联网+”融合意识,打破原来台网相互分离,频道制、部门制、栏目制分别运作的流程,向着扁平化、开放式、全融合的多媒体新闻运作管理体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一、向传播创新要活力。网络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合成、传播各个环节的运营方式,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除了传统电视栏目,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在打造全媒体报道团队过程中,让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三微一端”齐头并进,重点突破手机互动,谋求跨屏跨界融合。目前,宁波的受众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点看宁波APP客户端、宁波广电网收看电视节目直播和往期节目单片点播的功能,培养让用户养成拿着手机看电视新闻的习惯。
二、向技术创新要支撑。在这个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各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技术创新不是盲目地追求和开发最新的技术,而是要基于对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的洞察,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引领和支撑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把握媒体传播方式变革,提升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2015年9月,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高清演播室正式启用,虚拟、高清、大屏、多屏、全媒体交互式的特点让电视节目有了更生动的呈现方式。
三、向内容创新要力量。通过打造“现场”,体现“我在现场”的无可替代性;打造“立场”,建立自己的专家团、评论员队伍、建立人才库。通过网络体系,多屏交互,让用户参与评论。让新闻更有思想,更有立场;打造“气场”,向手机要用户,向网络要用户,向媒体融合要用户,从而达到让新闻更有力量的目标。这些都是宁波广电集团全力打造多媒体新闻中心的目的所在。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打造一支全媒体报道团队,除了要求记者具有传统的采、编、播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在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多媒体平台的跨屏传播能力。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在打造《看看看》栏目全媒体报道团队时,就确立了三步走的打造原则:
第一步,打造出镜记者团队。为了延伸电视栏目品牌影响力及用户对栏目的认同感,2016年初,《看看看》栏目选择10位形象与业务俱佳的记者组成出镜记者团队,以统一的品牌形象出现。栏目根据出镜记者各自不同特色,相对固定出现在不同板块中;规定每天的自采节目中,必须有记者出镜,每位出镜记者每月出镜次数不少于10次。同时鼓励出镜记者发挥自身优势,以全现场的形式完成新闻报道,积极尝试4G直播报道,增强节目现场感,突出直播即时性,锻炼直播团队的业务水平。目前《看看看》栏目中自采稿做到条条都有记者出镜;一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出镜记者团能随时赶到现场展开4G直播、卫星直播、光缆连线、电话连线等全现场直播报道,成为《看看看》栏目中的一大亮点。
第二步,打造小阿姐秒拍团队。在成功打造出镜记者团队基础上,从2016年4月起,《看看看》又推出了小阿姐秒拍团队,这是多媒体新闻中心试水跨屏融合的又一重要举措。利用秒拍这种微视频社交形式,给全媒体报道团队在跨屏传播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看看看》小阿姐秒拍团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拍摄一段时长1-3分钟左右的记者全现场报道微视频,并实时分享到微博、微信等平台,让用户参与互动。目前《看看看》栏目中已开出“我要上热门”板块,以每天一条的频率,播出出镜记者自拍、采访,及网友上送的秒拍视频。同时在新浪微博@宁波广电新闻中心上,开设“秒拍宁波”话题,第一时间把出镜记者的秒拍带上话题标签转发到新媒体。《看看看》小阿姐秒拍团队的打造更好地满足用户碎片化的视听需求,用户也可通过自己的秒拍与节目进行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用户参与节目,与节目进行互动的全新模式。同时小阿姐秒拍团队的推出,也培养了出镜记者的全媒体、全现场意识,扩大了栏目在新媒体上的传播力度和广度。
第三步,打造手机直播团队。在成功打造出镜记者、秒拍团队的基础上,2016年7月19日,《看看看》全媒体报道团队首次试水网络直播,推出《看看看正在播》手机直播,在“一直播”平台上和网友们展开了一次亲密的直播互动。这也是多媒体新闻中心积极布局直播领域、试水全媒体融合的一次探索和尝试。首次网络直播有19万多点击量,“一直播”上有4.9万人次观看。在此后的一个月内,《看看看正在播》以每天一期的频率推出手机网络直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像直播“在汪顺老家奉化和他家人一起观看比赛”手机网络直播中,“一直播”平台中的单次直播观看量有9.4万人次。目前《看看看正在播》正在慢慢向新闻事件直播在转型,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可以做到第一时间直播与互动,突破了传统电视栏目在时间空间上的传播瓶颈,延伸了报道团队及栏目的品牌影响力,增强了用户与栏目间的沟通与交流。
宁波籍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人期待见证她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那一刻。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发挥屠呦呦家乡媒体的独特优势,精心策划,成功实施一系列新闻媒体行动和互动活动,把这次重大新闻事件顺利转化为一次跨屏融合报道的策划创新之作。
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在策划 《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跨洋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行动时,考虑到宁波与瑞典有7个小时的时差,在当地下午及晚上发生的有关诺贝尔奖活动,已不能在当天多媒体新闻中心的《宁波新闻》《看看看》栏目中播出,因此全媒体报道团队打破原来台网分离,各自为战的流程,探索扁平化、开放式、全融合的多媒体新闻运作管理体,真正实现重大新闻事件的“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融合发布”。前方特别报道组在采访新闻时,先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发回新闻图片,后方的广电网、各栏目微博、微信公众号、点看宁波APP等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二天晚上《宁波新闻》《看看看》两大主栏目播出特别报道组发回的现场报道,宁波广电网再将《宁波新闻》《看看看》播出的有关“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视频剪辑上网,真正实现新媒体首发、传统媒体跟进、全媒体互动的立体传播格局。
在利用好前方报道组发回的见证屠呦呦领奖各种新闻素材同时,后方报道团队还策划了《分享屠呦呦诺奖荣耀》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挖掘出屠呦呦母校、在甬住所、生平、家谱等一系列特色题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多篇主题报道被央视、浙江卫视等国内主流媒体转载录用,社会影响力巨大。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多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报道团队共完成电视报道发稿41篇,上送后被浙江卫视、全国城市台联盟、CPTN中国公共电视新闻网、《今日头条》等众多境内外媒体视频网站转载录用。宁波广电网推出《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专栏、专题,点击率逾434600人(次)左右;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微博话题,微博一周内的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大量独家的原创文章得到重点推荐,逐步把屠呦呦领奖宣传逐步推向高潮,形成良好的宣传合力,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策划创新、融合报道的一次成功实践。
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想要加快转型发展,真正实现“互联网+”融合,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打造跨屏传播、技能全面、素质过硬的全媒体报道团队。但打造全媒体报道团队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根据各自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融媒体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并完善考核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同时有必要了解每一位记者的业务素质,通过分步走、分批分段实施打造原则,实现报道团队的优势最大化。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