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亚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美国好莱坞历来以商业性为核心进行电影创作。画面是一部影片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激起观众的审美欲望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如何在视觉上进行精雕细琢,使影片更具吸引力,令观众获得满意的视听体验,也必然是好莱坞电影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球大战》系列、《泰坦尼克号》《哥斯拉》,再到21世纪的《阿凡达》《盗梦空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这些曾经带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影片,无不与精良的视觉设计与完美的视觉呈现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些影片的出现也逐渐将观众带入了视觉电影时代。这也引起了电影评论界关于视觉中心与叙事中心、技术与艺术、真实与虚拟之间关系的讨论。本文从画面的纪实性、视觉奇观与视觉隐喻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当代好莱坞电影的视觉中心取向。
电影以画面为语言,向观众呈现现实生活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画面以叙事需要为中心,为表现影片的内容、思想以及电影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服务。这在视觉电影时代到来之前,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定论。但在现代技术支撑下,电影画面所具有的独立性却越来越显著。电影画面与叙事之间也超越了传统的手段与内容的关系,两者之间呈现并列,甚至重心向前者偏移的趋势。这种创作饱受诟病。很多论者认为,电影以视觉为中心,导致审美的平面化与肤浅化,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的帮扶之下,虚拟与现实之间不再有鲜明的界限,使得传统的电影纪实美学理论遭遇危机。
首先,对于这些批评之声,一方面源于数字技术发展过快,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以传统电影理论,特别是纪实主义美学理论去审视现代视觉电影,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巨大冲突。而视觉电影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引起评论界的关注,目前还更多地停留在审美文化表层上,从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考察这一创作取向,明显单薄。另一方面,视觉电影正占据着可观的市场份额,并呈进一步扩张之势。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大量以视觉为核心的电影被创作出来,其中不乏很多顽劣之作。这导致视觉电影有着强烈的商业色彩,很难被评论界纳入艺术审美的范畴来进行探讨。实际上,电影艺术的虚拟性和纪实性是其固有的特质。无论是以叙事为中心的传统电影,还是以画面为中心的视觉电影,都无法背离这两种固有的电影属性。而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根本就在于能否在这两种属性之间获得平衡。
如,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被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就在于影片兼顾了虚拟与纪实的两种属性。影片既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流于光怪陆离的色彩堆砌,也没有完全忠于现实生活。大量写意色彩的运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进而能够更加深切和真实地感受到后工业社会个体精神上的压抑与异化状态。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也并非为了向观众呈现一只惟妙惟肖的巨型猩猩,而是以这一虚拟的事物,反观人性的贪婪和怯懦。金刚在帝国大厦上的悲壮一战,让人们见识了丛林之王面对人类炮火的不屈意志。飞机携带的机枪、炮火中,巨大的金刚站在人类修建的帝国大厦顶端,顽强对抗。它甚至徒手将飞机击落。种种奇观背后,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金刚的坠落,还有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自身的悲剧。可见,电影是以艺术的形式对时代进行记录的,其纪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话,电影无论是以叙事,还是以视觉为核心,都要遵循这一规律。电影通过虚拟技术将场景和人物呈现得越真实,观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其次,好莱坞以视觉中心为取向的影片同样强调纪实性。它们与以叙事为核心的电影相比,只是表现真实的艺术手段有所不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现代电影科技只是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段,去丰富电影的审美表现力。因此,虽然好莱坞的很多以视觉为中心的电影在审美效果的达成上,更多地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审美需要,但在画面色彩的安排、构图布局以及节奏变化等方面的协调上,都是为了传达某些特定的内容。这些画面只有在观者一方达成一种“心理真实”,其特定内容才有可能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如蒂姆·波顿改编自20世纪60年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同名小说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电影以明艳的色彩与各种灵动、夸张的人物形象为观众诠释了何为全世界最大的,对小朋友最具吸引力的旺卡巧克力工厂,观众能够跟随着主人公来参与一次魔幻神奇的冒险之旅。甚至连不同人物衣服的颜色,都与他们的身份、性格或命运有关,如威利·旺卡与小查理都穿着巧克力色的外套,暗示了查理将成为旺卡工厂的最终继承人等,这些都是图像符码在看似不经意间给予观众的信息,使观众体验一种“心理真实”。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他的《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这本学术专著中,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奇观电影存在的必然性。凯尔纳指出,多媒体文化导致当代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奇观,各类奇观给大众制造了一个新的符号世界,影响着大众的行为与思想,而电影便是多媒体文化中的一种,它是整个奇观时代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奇观现象不断推波助澜,制造令观众目眩神迷的新奇观。就目前来看,好莱坞的视觉奇观电影的确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很多经典大片,如《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等,重新以3D的面貌登上大银幕。对于那些早已谙熟剧情的观众来说,显然更多的是基于视觉审美需求。而视觉奇观是其中最主要的审美需求之一。
首先,现代电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观,那些前所未见的事物,如此逼真地出现在眼前,令观众目不暇接。从某种程度而言,视觉奇观实现的不仅是一种感官刺激,而且拓展了电影的艺术功能。如,戈尔·维宾斯基执导的《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中,海战作为一种视觉奇观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在海战之前,科莉布索被巴博萨从封印中释放。被禁锢在绳索中的科莉布索不断长高变大,当她与船的桅杆齐平时,瞬间化作了成千上万只螃蟹倾泻而下,这可以看作是大战之前的预演。飞翔的荷兰人号上,船长戴维·琼斯凝望着天空,此时乌云呈现出螺旋状,被闪电不断地照亮。海盗公会的众多船舰与东印度公司的船舰相对峙,在二者之间的开阔海面上,出现了巨大的漩涡,闪电从高空中劈下,仿佛将天与海的漩涡接连起来。而黑珍珠号与荷兰人号则在漩涡中展开激战。海面的巨大漩涡、闪电、汹涌的波涛、雨水、火炮,这一切混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观众在惊叹于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折服于海盗们为自由而战的勇气。
其次,视觉奇观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了观众的感官审美需求,也丰富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使电影更具感染力。很多难以呈现的事物和景象,电影人可以借助现代电影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和“还原”。这使得电影的表现力更加优秀和完整。如,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阿甘正传》中,制作人利用抠像、CGI等技术,使阿甘出现在众多美国历史的重要时刻中,阿甘与真实纪录影像中的人物互动,令观众惊叹于影片接近纪实的风格。影片中,无论是“水门事件”,还是“乒乓外交”,都有阿甘的身影出现其中,阿甘仿佛就是历史的见证人。而阿甘接受总统勋章的过程,也来自于真实的授勋过程,只不过授勋对象是赛米L.戴维斯中士。而在影片中,阿甘与约翰逊总统亲切握手,还在授勋仪式上,露出了自己受伤的部位——屁股。阿甘的淳朴使人仿佛回到历史的某一瞬间。这种纪实视觉风格使观众既能融入历史,也更加相信阿甘故事的真实性。
电影就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视觉艺术体系。文德斯曾概括说,电影能够发展为“真正的”现代艺术,所依靠的正是视觉表现技艺的逐渐发达,并最终由此确立其“身份归属问题”。但仅仅是为了视觉冲击而强化画面的话,久而久之难免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因此,视觉背后还要蕴含一定的意义。以隐喻的形式来传达艺术理念,表现思想内涵是电影创作者经常运用的手段。以视觉为中心的电影更加强调通过画面设计,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好莱坞很多成功的以视觉为重心的电影,在这方面也有十分突出的表现。
首先,电影创作者通过夸张的视觉表现,使电影中的事物与真实生活产生距离,观众在欣赏时具有一种超然世外的轻松愉悦之感,但观影之后的回想过程,却往往意味深长。如,《星际迷航》作为一前后共有十余部作品,延续数十年的系列电影,始终在强调对具有普适性的传统延续的基础上考虑当代观众的需求,在内容上既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又给予观众一定的召唤结构,在形式上则紧跟奇观时代、消费时代的步伐,保证电影商业生命力的延续。在这一系列的第12部《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的开头,影片就以俯视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地表长满红色植物的尼比鲁星球。脸上像涂着石灰般惨白,画着油彩的尼比鲁土著人疯狂追逐着柯克和吉姆二人。而穿梭机中,史波克则从船体中飞出,准备阻止火山的爆发。由于穿梭机的引擎受不了火山的高温炙烤,苏鲁将飞船拉升,而牵引史波克的绳索意外断掉,史波克掉进了火山口中。史波克在只有立锥之地的岩石上,周围是滚烫的岩浆,他拒绝了船舰对他的救援,他不想破坏对土著人的不干涉原则。此时的史波克跪在爆破装置前,横展双臂,如同虔诚的信徒般等待死亡的降临。此时在他周围的岩浆掀起巨浪,这是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永远无法亲身感受的场景,这一场景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而岿然不动的史波克,则令人敬佩不已。被传送回企业号的史波克在第一时间没有关心自己,却责问柯克船长让土著人看到了星舰。观众在欣赏影片后,对片头的壮观场面可能已经忘记,但史波克坚持原则的信念却是他们无法忘怀的。
其次,视觉奇观的背后,是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一部视觉中心电影的主题表现为何与如何表现,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好莱坞视觉电影摒弃了为读解或成为学院教材而制作的影像,乐此不疲地在超验的世界中寻求灵感的源泉和表达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视觉电影的制作是“来自于主体意识统摄了的客体对象的下意识的本能观照,意即自我的情绪在电影中对个人、世界、自我、人类、现实的投射”(巴赞语)。一部优秀的视觉电影,在其玄幻的视觉之下,必然或隐或现地涵纳着某种对于人的自我觉醒的强调、对个人意识的注重,对我们经历的坦诚以及对于生命、生存的真实状况的还原和人道主义关怀。以《地心引力》为例,当瑞安成功着陆,在地心引力中从地面爬起时,导演阿方索·卡隆使用了颇为夸张的摇镜,将瑞安拍摄成了一个巨人。因为她此时开始两足直立行走,并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她就代表了人类祖先赋予人类的骄傲。
综上,视觉电影时代的来临,不仅触动了电影的理论层面,也深深地影响了大众的审美取向。近年来,视觉中心取向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创作的一个主流趋势。在电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美国好莱坞的创作者们利用其科技优势,创造了影像的奇观,使其电影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据观众市场,获得更好的商业回报。好莱坞的经验无疑值得我国电影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