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动机探析

2017-11-15 10:46蒋东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挫折感大学生

蒋东

摘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动机是人类实施特定行为的内在力量,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动力。犯罪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就是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因而,在现阶段大学生犯罪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下,研究大学生的犯罪动机对于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发生背后的内在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犯罪动机的产生又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大学生挫折感和犯罪动机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动机;挫折感

犯罪作为最古老的社会现象之一,存在于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只能看到犯罪者实施的犯罪行为,却无法透视犯罪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内在动因——犯罪动机。我国现阶段,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其违法犯罪现象却令人感到吃惊与焦虑。据统计,大学生违法犯罪率仍呈现不斷上升的趋势。因而,本位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的犯罪动机,深入分析大学生挫折感与犯罪动机的辩证关系,以便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

一、犯罪动机的基本理论

我国目前理论界对犯罪动机的概念仍是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犯罪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①(2)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它通常表现为行为人希望得到满足的愿望或需要。②(3)犯罪动机就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③(4)“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人之所以实施犯罪,从其心理方面看,就是由于存在着犯罪动机,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下,犯罪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④

分析上述学界对犯罪动机概念的表述可见犯罪动机应当包含下列含义:(1)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和根据。当需要指向的对象或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触犯刑法时,与这种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就是犯罪动机。(2)动机表现为一种愿望或意念。“愿望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形式,它总是指向未来的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它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愿望可以由激情或思虑所引起,……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们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⑤(3)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犯罪行为的背后推动者。犯罪动机既属于刑法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范畴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动机推动行为,行为反映动机。

通常认为,犯罪动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正如犯罪学家塔拉鲁欣所指出的:“绝大多数诱发犯罪的动机都是反社会的或非公益的。”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即犯罪动机是动态的。

二、大学生犯罪动机的具体分析

大学生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其犯罪心理的外化,而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最直接的联系点是犯罪动机。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良心理品质,在特定的环境因素刺激下,使大学生产生了为满足不正当需要而侵犯他人及社会的内驱力即犯罪动机。可以说,大学生的犯罪动机是其各种不良心理品质的“聚合效应”。⑥但是犯罪大学生的不良需要并不能必然地、自动地转化为犯罪动机。因而只有当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时,才有可能转化为犯罪动机:其一,必须存在犯罪诱因。只有当具有一定犯罪需要的人,遇到能满足犯罪大学生的需要并能引起犯罪动机的对象或刺激物时,犯罪需要才能转化为犯罪动机。其二,需要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只有当犯罪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强并能明确被犯罪大学生意识到时,犯罪大学生的需要才可能转化为犯罪动机。

我认为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偏斜,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平衡,或者是大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没能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心理疏导。如大学生未能正确处理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的关系。自尊,本是人类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心理需要,正当的自尊建立在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基础上。⑦但与一般人相比,大学生的自尊心更为强烈。大学生往往为了满足其“自尊”的需要,总想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由于一些大学生其心理调节能力不够,一旦其言行得不到自我预期的尊重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在这种情绪支配下,有的从此萎靡不振;有的则会实施过激行为。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件。而此时的自尊心实质已经演变成虚荣心,这种虚荣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有效的调节,就会使得大学生内心不平衡,最终转化为犯罪动机。

大学生的犯罪动机也有着自身产生、发展和终了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发犯意。犯罪动机总是由一定原因引起,或者由外部因素刺激所致,或者由内部因素的冲动而萌发。在这个阶段,犯罪动机首先具有初始性,即刚刚开始萌生、孕育;其次具有模糊性,主体对自己的动机还不够明确、清晰;⑧

第二阶段,明确动机。当犯罪动机萌发之后,主体会对犯罪动机进行价值衡量、道德衡量与利弊衡量,并确定犯罪目的,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此时,犯罪动机已上升到人的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

第三阶段,形成决意。当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产生和确定的同时,就进入犯罪决意阶段。对犯罪动机加以确认和巩固定型,进入犯罪的准备状态。

第四阶段,动机消失,即犯罪动机的终了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实施,犯罪目的己经达到,犯罪动机抵达归宿点而消失。

三、挫折感与大学生犯罪动机的辩证关系

(一)何谓挫折感?

个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有目标的认知、情绪情感活动时,由于内部或外部的障碍,需求目标受到阻碍的状态,称之为挫折。⑨也就是说,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情境(挫折源)和挫折感(挫折心理)是密切联系的。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则挫折感愈明显。但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S——R (刺激——反应)过程,而是S——O——R过程,即与个体状态有关,其核心是认知水平和抗挫素质。故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其挫折感是大不一样的。⑩endprint

不可否认,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再加上家庭的溺爱,学校的优待,使得大学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情绪恶化或厌世,甚至在某些需要难以满足时,便会促使犯罪动机的萌发。因而,正确了解大学生的挫折感现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动机。

(二)挫折感与大学生犯罪动机的辩证关系

犯罪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⑾,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是研究和解释攻击行为或侵犯行为的一种理论。后经一些学者修正与发展,进而成为解释犯罪原因的重要理论之一。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倾向于继之以攻击,之所以产生攻击必先有挫折的存在;攻击意识的强度与挫折感的强度成正比;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与主体预期其活动的受惩罚程度成正比。”⑿也就是说,在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对攻击行为将遭受惩罚的预期越重,那么就越难以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行为主体对攻击行为将遭受惩罚的预期保持相对状态时,挫折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挫折——攻击理论同时假定,“挫折是攻击的主要原因,挫折是产生攻击的先决条件;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做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当目标定向受阻碍时,攻击的倾向就会增加,并必将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或者内隐的攻击。”⒀在经过米勒等学者的修正后,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挫折之所以导致行为人实施侵犯行为,主要是挫折唤醒了行为人的攻击情绪即挫折感。

通过分析可知,以上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阻碍大学生需要的满足与目标的实现,因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挫折感的水平与兴奋强度受制于寻找目标的强度、干扰的范围、干扰的指向性与主观性。⒁如果大学生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意识到有人故意阻碍自己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满足,就会大大的增强对特定对象或社会的愤怒,从而在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因而犯罪动机是驱动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实施犯罪行为,在挫折与犯罪动机水平的定量关系上表现为:欲发动犯罪的意识和强度与受挫折的程度成正比;预期攻击性行为受到的惩罚与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作用成正比:如果受挫折的强度是常数,则对某一攻击及犯罪活动惩罚的预期越重,就越难产生攻击活动;如果预期受惩罚的程度是常数,则挫折的程度越大,就越容易产生攻击及犯罪行为。⒂

结论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犯罪呈数量比例上升、犯罪主体范围扩大化,犯罪手段社会化等趋势和特点,这些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治安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犯罪动机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大学生挫折感的现状,正确处理大学生挫折感与犯罪动机的关系,对于遏制和预防大学生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月。

[4]韩大伟:《论犯罪动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3月。

[5]李晓峰、许占权、张旭东:《大学生的挫折情境、挫折感现状解析》,《社会科学战线(教育学研究)》,2008年第8期。

[6]陈兴良:《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及其两者关系》,《法学杂志》(北京),1991年第4期。

[7]刘建清:《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李春雷:《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

注释:

①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

②赵长青主编:《经济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③邱国梁:《犯罪动机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④杨再明:《犯罪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⑤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⑥赵立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1月,第24页

⑦刘建清:《浅析高校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其预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85页

⑧赵立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1月,第25页

⑨刘建清:《浅析高校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其预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88页

⑩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⑾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72页

⑿刘建清:《浅析高校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其预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88页

⒀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月,第73页

⒁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月,第73页

⒂吴宗宪主编:《法律心理学大词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5頁endprint

猜你喜欢
挫折感大学生
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挫折观的影响研究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中职院校学生挫折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当前大学生的挫折感及挫折教育探析
浅析幼儿挫折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