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孟稳 汪良娟
【摘要】目的 评估分析血液科肿瘤患者早期心理及相关对策。方法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血液科肿瘤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早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探究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因素,并给予护理干预,对其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后血液科肿瘤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较护理前优异(P<0.05)。
结论 临床通过给予血液科肿瘤患者有效的护理,可以改善其心理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科肿瘤;心理情绪;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2
在血液科中,血液肿瘤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生概率,且疾病的发生率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提升[1]。感染、脱发以及食欲不振等是血液科肿瘤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疾病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存在[2]。本文主要分析血液科肿瘤患者早期心理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旨在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其详细内容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血液科肿瘤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中男与女分别为26例与2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9.93±0.74)岁;上述患者均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自愿纳入至研究中。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早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经分析发现,血液科肿瘤患者的学历、医护人员的关心程度以及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均为对其心理情绪存在影响的重要因素。
结合患者的心理情绪特征为其开展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见下:
(1)针对存在愤怒与否认情绪的患者,应当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将心理准备做好,主动等待并关心患者,给患者接受残酷现实的时间,并且给予患者支持;对患者的主诉耐心的倾听,主动尊重并关心患者,给予患者热情的支持将心理安抚工作完善,帮助其逐渐认清并接受患病的事实,并且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与护理干预工作。
(2)针对有恐惧与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的力度,鼓励患者向医护人员及家属吐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与恐惧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掌握,并且為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恐惧与焦虑情绪对其激素正常的分泌以及神经免疫调节功能产生影响,同时避免该情绪对患者机体防御作用的影响。
(3)针对有悲伤、无助与绝望情绪存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向其介绍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的案例,鼓励病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有效的治疗信息提供给患者,同时可以鼓励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同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开展交流与沟通,通过病友间的鼓励,减轻绝望的情绪;针对疾病情况、检查的结果以及治疗计划等主动向患者进行解释。
(4)针对有宿命论以及厌世心理存在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同其开展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和蔼的态度以及熟练的技巧提升患者的好感,对患者的行为表现情况进行耐心的观察,对其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详细掌握;医护人员应当以自身正确的社会观与人生观给予患者积极的影响,将良好舒适的住院治疗环境提供给患者,同时不断给予患者鼓励并增加病友活动等,在燃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有利于提升其依从性。
(5)针对有抗争精神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给予其支持和鼓励,将疾病治疗积极的信息提供给患者,针对征服疾病的方法同患者共同研究,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干预前后血液科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情况。
采用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血液科肿瘤患者的早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由患者依据自身心理情绪进行评分,满分为一百,临界值为五十,得分越高即心理状况越差。
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进行评估,该量表的上述四维度分值均为0-100分,得分同生活质量为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20.0版进行处理,用P<0.05表示研究中各项数据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后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如表1。
3 讨 论
血液科肿瘤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肿瘤,对患者的身心均有不良影响存在。相关研究指出[3],心理因素同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联存在,且患者的存活时间同其心理情绪因素有密切关联存在。认为紧张、恐惧的情绪可以将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且可以对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以及识别癌细胞的作用产生刺激,极易导致癌细胞增殖。对血液科肿瘤患者的早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可以针对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为其开展针对性的疏导,对其情绪的改善、病情的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意义[4]。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的掌握,以积极的态度以及丰富的知识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5]。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特征为其开展心理疏导措施,及时将患者心理失衡状况给予纠正,有利于将其机体的免疫力提升,且可以改善患者的配合程度,对临床治疗工作及护理干预措施顺利的开展给予保障[6]。
本次研究中,血液科肿瘤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相比于干预前,均明显较低,其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亦明显较干预前高(P<0.05)。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针对血液科肿瘤患者的早期心理状况以及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因素开展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避免负性情绪对疾病治疗以及机体免疫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左 琼,邬祖霞,王兴兵.完全性植入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血液科护理的中、短期随访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10):2035-2036.
[2] 郑雅珍,刘东芳,赵晓亮,等.心理咨询模式在天晴甘平治疗血液科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后肝损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781-782.
[3] 郑雅珍,刘东芳,赵晓亮,等.认知干预对血液科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后肝损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7):915-917.
[4] 程丽雅.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和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4):400-402.
[5] 曾 艳,曾凡妮,刘 羽,等.护理层级全责管理在血液科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5,30(11):61-62.
[6] 孙 娟.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初期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2,03(4):169-170.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