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中学第二课堂中的传承

2017-11-15 09:09苏帅相阳李永霄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乡土活动

苏帅+相阳+李永霄

摘要: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联合开展的“弘文励教·礼敬经典”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我们对第二课堂中“家国·乡土情怀·亲情情感交流活动”等以当地乡土文化传承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对此次活动中田家炳实验中学带队老师进行了访谈,此外我们也对当地其他社会人士进行了走访和观察,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依托“仓颉造字”、“四圣”、“苹果人家”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当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会通过口口相传、教育渗透等形式传承给下一代。第二课堂也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将乡土文化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活动效果反响良好。同时我们也发现,受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限制,白水与外界交往受阻,难以通过更多、更丰富的渠道将当地乡土文化发扬出去,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此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是一个良好的传承乡土文化的途径,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将第二课堂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第二课堂更好的传承当地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第二课堂

一、研究背景:

在此次实践中,我们按照计划组织了9场不同种类的活动,并进行户外调研和仓颉庙研学活动,具体活动日程及主题见下表所示:

其中,我们对“家国·乡土情怀·亲情情感交流活动”、“汉字·橡皮章刻字体验活动”、“汉字·团徽·外场活动”、“仓颉庙研学活动”几个与当地乡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同时,我们对田中魏老师进行了访谈记录和交流分析,以此为基础,我们发现了乡土文化在第二课堂中传承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乡土文化

在《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王、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这应该是我国关于"乡王"最早的记载。乡土是乡村人们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它始于地域划分,但因在此地域中长期居住的人带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由于长期受着这个乡村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环境的熏陶,在此居住的人会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而乡土文化就是基于乡土而长期积淀的一个群体在这个过程有意识与无意识地选取的对该群体的生存、繁盛有利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乡土文化包含了当地的建筑、人物、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技能队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方式。在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正面临着被摧毁的危机。因此,加强对乡土文化根基的发掘、传承与保护意义深远。

2.第二课堂

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类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增强和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学校传统的正式课堂而言的,也叫第二教育渠道,指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各种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三、乡土文化在第二课堂传承的问题

1.对乡土文化界定模糊、了解少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原有的乡村文化正在逐步向城市文化让步,而其他的优秀文化却难以进入乡村,在这样的情况下,乡土文化传承所主要依赖的群体及其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此,乡村学校不得不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但通过活动观察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当地社会人士对乡土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在被问及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时,基本都只能回答上“杜康酿酒”和“仓颉造字”等较为典型的典故。而且我们发现,在所访谈的社会人士中,对于乡土文化的界定仍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无法界定什么样的文化是乡土文化。由于仓颉庙就在当地,造字文化被当地视作文化瑰宝,在基础教育中或多或少进行了渗透,因此中学生们对造字文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也仅限于常识性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文化背后的故事不甚了解,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相对更多。

2.第二课堂开展少,缺乏实践机会

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在我校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之前并未开展过类似的活动。平时学生们的任务是学习,第二课堂很少开展,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社会,亲身实践。但是传承文化最好的方法却又是亲身去体验、实践。乡土文化在第二课堂中的传承少不了开展活动这一媒介。在开展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们起初比较拘谨,一方面因为与我们不熟悉,另一方面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活动体验。学生们很难一下子融入当中,也很难投入热情。

3.乡土文化传承与第二课堂不能很好地结合

活动中我们发现,第二课堂举办的活动常常会和乡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脱轨。例如在“家国乡土情怀交流”这一活动中,虽然是志愿者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但大多是时间都是志愿者在分享,学生们分享时因为对乡土文化的原始储备就较少又未提前做相关准备,导致学生们没什么内容可以分享。而且以分享为主的第二课堂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相对来说不是很理想。

四、乡土文化通过第二课堂传承的策略

通过这五天的调查分析,我们总结了办活动当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实际情况对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乡土文化在第二课堂中的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学习乡土文化从娃娃抓起

对于整个白水县来说,从幼兒园开始,学校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渗透乡土文化,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乡土文化的熏染与教育,使乡土的精华深入骨髓。通过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带娃娃们领略乡土情怀,感受文化的魅力。

2.学校、家庭、社会共育

在传承乡土文化上,学校应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这两大资源,实现真正的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学校教师应布置一些需要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或者是鼓励学生们到社会上去调查,访问。学生们的带动会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都行动起来,与此同时就是变相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承乡土文化的氛围。endprint

3.加强合作,互惠互利

因为地区闭塞,第二课堂的相关开展相对来说较为贫乏,也缺少相应的经验,所以应增加和大学、外校或相关地区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给学生们提供相应的平台与媒介,与此同时,也能为双发带来收获与益处,何乐而不为。

4.在实践当中将乡土文化传承与第二课堂完美融合

实践出真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与实践相关的活动学生们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且兴致浓厚,并且完成较好。例如在“汉字、橡皮章刻字体验活动”“不织布团徽团日活动”、“汉字及团徽外场活动”当中,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在动手制作环节,学生们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在活动中增进了友谊。所以在选择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上,可以适当增多实践活动,将乡土文化的传承渗透在实践当中,争取让学生们体验过一次就永远不忘。

在中学第二课堂中引进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还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高尚品德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使第二课堂发挥更大作用的良好方式。传承乡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学生更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抓住第二课堂这一契机,积极学习,勤于思考,传承乡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五、结语

乡土文化拥有着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城市化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它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要。乡土文化中所蕴含的乡土认同、人文情怀、精神创造等经过代代传承已经印刻上了我们的民族烙印。因此,如何保护并有效传承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次的暑期活动只是初期的尝试,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关于乡土文化的主题并安排了相应活动,事实也证明,活动也达到了我们的初衷,但依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这次初试水是一次宝贵的尝试。当然,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依赖更多的途径、更多的群体去身体力行。而对于学会而言,不管是在课堂上渗透乡土文化,还是在课堂外渗透乡±文化,不仅能够认识巧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更是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最后,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包括第二课堂活动中能够积极发挥文化引导的作用,也希望本次活动的调查报告能够给今后的活动提供相应有价值的参考。

项目名称:陕西省田家炳基金会项目,项目编号:104903

作者简介:苏帅,1993年11月7日出生,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相阳,1994年6月4日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北安市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李永霄,1995年10月17日出生,女,汉族,中卫沙坡头区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乡土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乡土分外妖娆
成长课堂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