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

2017-11-15 08:34
金融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损失风险管理

今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了7级地震,12小时之后,新疆精河又发生了6.6级地震,这些事件再次提醒公众,地震风险其实并不遥远。作为频发的地壳活动现象,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次地震,大多数因为震级太小而未被记录下来,或者发生在偏远地区没有引起很多关注,但如果按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统计,地震无疑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头号杀手。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在地震中的抗风险能力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支持灾后重建,以及自身长期发展和稳健经营等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震属于“低频高损”的尾部风险事件,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常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框架,构筑健全、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会非常关键。

银行在风险管理中

尚未充分考虑地震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种类。信用风险,特别是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和主要风险,一般表现为银行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评估、评级、监控以及处置方式也在不断完善,采用了诸如信用矩阵模型、信用风险+模型、KMV模型等。然而,各类模型多集中于考察借款人信用评级、资产组合、市场价值、历史违约概率等一般层面的因素,很少考虑发生地震等巨灾后借款人大范围违约的情景。

市场风险通常是指因利率、有价证券价格、外汇市场行情以及资本市场产品价格变动等所引起的风险。宏观经济变化带来市场利率的波动,以及银行自身的存贷结构差异带来的利差变化,都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市场风险管理方法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法(VaR)、事后检验(Back testing)以及压力测试等。以上方法更侧重于产品久期、灵敏度、收益率以及市场判断,往往忽略了可能会引起本地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诸如地震情景下的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外部事件冲击等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从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银行经营的自然灾害等。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管理刚刚起步,由于损失数据较少,尚无法应用模型分析。

地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

影响亟须关注

首先,地震风险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表现为对其自身业务连续性的冲击,包括受灾地区营业场所受损严重无法经营、信息系统异常导致部分服务无法提供。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农行在四川的网点就坍塌9处,形成危楼74处。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造成银行支付和结算系统出现大面积故障,银行的网络服务和外汇交易服务宣告中断。但是这类影响波及范围通常限于银行自身资产和服务能力,银行会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对。

其次,地震风险对银行业更重大、但也容易被忽略的影响是灾区贷款不良率的上升。当发生地震灾害后,地震毁损震区厂房、机器、设备,降低了其短期偿债能力,银行的信用风险由此加大,极易产生不良债权;对于个人房贷者而言,如果房屋在地震中完全损毁,借款人无法按时还贷,损失就很有可能被转嫁给银行。据报道,农行在汶川地震中新增不良贷款60亿元以上,而建行2008年财报也披露地震造成的贷款减值(主要来自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高达55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6%。目前银行采取的做法是,受灾地区分支行在灾后统计受灾原因造成的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上报总分行后再决定不良处置策略。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因其贷款资产主要集中于灾区,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会很大。例如,四川银行机构预计因灾损失78.9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损失占全省银行业预计损失的54.4%。

在保险深度较高的国家,地震高发地区的企业或者个人一般会购买“地震保险”,一旦在地震中发生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即提供赔偿。但是在我国,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并不会强制要求对方购买保险,这进一步加重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此外,灾后政府的一系列救灾政策,包括优惠利率、贷款延期等社会转嫁负担也会影响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小和盈利能力。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对灾区的单位和个人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同时,政府为了支持灾后重建,可能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这也会导致银行未来坏账率的提高。

最后,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财产损失将不可估量,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和信用风险造成严重冲击,更可能会造成资本市场恐慌情绪,形成多米诺效应,诱发市场风险。此外,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后,日元汇率和股市急速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次日沪深股市66家上市公司停牌。虽然不能把原因单一归为地震的影响,但地震确是引发金融市场震荡的导火索。

国外地震保险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美国、日本、新西兰等成熟市场,由于其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地震对于银行业的冲击,尤其是地震引发的信用风险已被大大降低。

在美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贷款打包卖给房地美、房利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而这两家房贷公司除了将一部分业务自留外,会将大部分贷款业务进行证券化,出售给机构投资人。所以,尽管美国住宅的地震保险覆盖率并不高(即使在地震高发的加州地区也仅有10%),但通过以上风险转移,地震引发的房贷违约风险转移到了资本市场。而对于企业贷款,由于绝大部分企业都会购买涵盖地震的传统财产险保单,地震风险已经由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承担了。

和美国类似,日本银行也要求贷款人购买房贷保险或房贷担保,将地震引发的违约风险由银行转移给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对于企业贷款,它们也通常会购买涵盖地震的传统产险保单。特别是在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地震险购买率一度从2.9%上升到20%。此外,因为日本地震频发,举国上下有很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灾后的损失程度。

同样,在新西兰,地震保险覆盖率很高,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地震保险,保障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财产损失,甚至延伸到由于地震带来的住房土地价值贬值,因此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冲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2010年和2011年在基督城接连发生的地震为例,其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其中80%以上由保险市场承担。

因此,作为损失極其巨大的灾害,银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地震风险的影响。首先,银行需要提升对地震风险的关注度,完善并补充目前整体风险管理框架,特别是需要在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中加入地震风险影响因素,从直接和间接损失两方面评估地震发生时信用风险的传导路径,并在压力测试时考虑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生强震的情景。其次,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适用于银行系统的地震风险模型,帮助银行全面量化分析地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可能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最后,银行可考虑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地震指数保险,将残余风险进行转移。

(邢鹂为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高级经济分析师,张楚莹为瑞士再保险中国财产险合约核保负责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损失风险管理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一般自由碰撞的最大动能损失
损失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