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进程探析

2017-11-15 10:58李炫榆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

摘要: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文章利用2004年-2016的年报数据,考察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并借鉴代表性全球银行的扩张经验,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农行的国际化处于初级阶段,境外营业收入等各项盈利指标明显增长,境外机构和雇员数逐年增加,并试水新兴业务,但仍存在境外收入集中在传统业务、对集团贡献度低、不良飙升、结构失衡等问题。应把握机遇、内外共促,全面打造农行国际化扩张的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年报数据

一、 引言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承诺开放银行业至今已16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条件日趋成熟,纷纷“走出去”,谋求海外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目前,国内学者陆续对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开展研究,包括国际化的现状、动因、国际化阶段划分、国际化的正负效应、国际化过程存在的问题、国际化对策。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长期以“三农”为服务对象,以境内业务特别是农村业务作为发展重心,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农行的国际化进程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形成优势的经营业务,缺乏境外扩张的核心竞争力,其国际化发展历程也较少被单独研究。因此,深入分析农行国际化进程,挖掘其差异化经营的潜力,对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助力农业金融与世界接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现有研究对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衡量指标的设计(张羽等,2013;熊飞等,2014),结合农行年报数据,从农行的国际化服务概况,境外营收占比、境外存款占比、境外贷款结构、不良率等盈利指标,境外机构和人员数、境外业务范围等服务指标,系统分析农行的国际化程度,最后根据跨国银行的经验,提出农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二、 农行境外业务现状

農行成立于1951年,2009年改制为股份制银行,2010年,农行A+H成功上市,踏出了资本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农行的国际化服务立足本国,放眼全球。除了提供外汇业务和留学金融等个人跨境金融服务外,近年来借助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契机,逐渐明确国际化经营战略,紧抓“企业客户国际化”,尝试构建全球资金清算网络和贸易服务网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跨境结算、出口保理、出口信用保险等传统国际业务,还借助其境外投行平台载体,试水开展财务顾问、债券承销、上市保荐等新兴业务,扩张企业金融的跨境服务能力。

从2004年~2016年的年报数据来看,存贷款业务是农行的传统核心业务,也是目前境外开展的主要业务,息差收入仍是其境外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

1. 收入增长快但集中在息差业务。年报数据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行2008年的境外营业收入、吸收存款大幅逆转,远不及2007年,但随着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至今,农行境外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营业收入和吸收存款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2016年间,境外营业收入从3.96亿元增长到211.94亿元,增长了52.52倍,同时,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迅速提升,境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从0.2%上升到4.2%。进一步分解境外营收,从利息收入来看,农行利息收入从2008年的5.8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7.45亿元,增长18.46倍,样本期间,境外利息收入占境外营收比重平均水平高达86%。收入数据表明,农行境外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很小,在其全行业务中占比很低,而收入来源过于集中在利息收入,境外发展模式仍采用传统境内业务依托息差的发展路径。

2. 境外存贷款增速快但对集团贡献低。从负债端来看,境外吸收存款方面,从2008年的93.6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 003.31亿元,增长了9.71倍,境外吸收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也从0.15%增长至0.7%。从资产端来看,农行不断扩大境外贷款规模,发放贷款和垫款金额逐年增加,境外贷款余额从2008年的184.5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4 331.18亿元,增长23.47倍;境外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从0.6%增至4.5%,增长6.5倍,与境内贷款业务相比,境外贷款增速远小于境内业务涨幅。境外存贷款数据亦表明,存贷款业务增速较快,资产规模扩张保持良好态势,但境外业务占比低,对集团贡献度不高,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 境外不良激增。从境外资产质量看,2013年是农行境外不良率的一个重要分水岭,2013年境外不良贷款率突破1%,一改以往长期维持的低位水平。2013年以前,境外不良贷款额保持在2亿元~3亿元的区间浮动,不良率保持在0.2%~0.3%;2013年,境外不良贷款激增至8.7亿元,不良率首次破1%,此后不良高发,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逐年双升,至2016年,境外不良率飙升至1.8%。农行境外资产质量恶化,主要受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次贷危机在欧洲地区蔓延,大量实体企业生存困难、资金链断裂,农行主要依赖存贷款业务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引爆不良双升明显,这一势头直到如今仍未得到缓和。严峻的境外不良状况表明,农行亟待提升境外风控水平,改变业务发展模式,制定符合境外宏微观环境的风险评价体系。

4. 贷款业务结构失衡。农行除了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投行、证券、保险等其他非银行业务,境外发放贷款和垫款分为银行口径和全集团口径。2011年以来,银行和集团的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日益活跃。银行口径,境外对公贷款和垫款额从2011年的1 057.2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3 953.67亿元,增长了2.74倍,占全部对公贷款比重从2.5%上升到6.2%;零售贷款和垫款金额,从2012年的1.39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40.25亿元,增长了27.96倍,占全部零售贷款比重仅0.1%~0.2%。集团口径,境外对公业务从2011年的1 170.13亿元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4 350.27亿元,增长了2.72倍,占全集团对公贷款比重从2.8%升至6.8%;境外零售贷款业务从2011年的2.8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55.35亿元,增长了18.77倍,但占全集团比重仅约0.2%。总体来看,2011年~2016年,银行层面境外发放贷款和垫款(对公零售加总)占全集团发放的占比在86%~92%。endprint

分解境外贷款结构表明,农行境外贷款结构失衡:一是境外贷款业务发放主体主要集中在境外分行、子行,集团境外子公司贡献度低;二是境外贷款业务发放对象以企业、机构为主,而零售贷款数额小、在境外业务中份额极低,是境外业务的主要短板;三是尽管境外贷款业务增速较快,但与境内业务相比,占比较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 农行境外机构扩张进程

衡量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还包括境外机构的设置及其业绩情况。截止2016年末,农行拥有境外机构18家,覆盖全球14个国家,机构形式有境外分行、子行、代表处、控股子公司等,机构网点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境外机构资产总计1 093亿美元,2016年实现净利润2.8亿美元。

1. 境外分支机构和雇员规模扩大。农行稳步实施融入国际的发展战略,在贸易伙伴国有序推进境外分支机构(代表处、分行、子行、附属公司)布局,扩充机构数量,开展金融输出。组织架构上,总行层面设立有境外机构管理委员会,统筹境外各类附属机构的重大事项管理,包括境外機构发展规划、重大制度建设、经营计划和营销计划、重大人事干部管理等。

境外分行方面,2008年~2016年,农行境外分行逐年增多,从2个增加至8个,2008年~2010年,农行境外分行仅有两个(香港分行、新加坡分行)。2011年,新增首尔分行,此后又陆续新设纽约分行、迪拜分行、东京分行、法兰克福分行。2014年,在悉尼开设了第8个分行。

境外子行方面,2011年,农行在英国成立全资控股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英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美元,截至2016年底,该公司总资产达到11.30亿美元。2015年,卢森堡子行和莫斯科子行相继营业,中国农业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2 000万欧元,2016年总资产达到0.21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莫斯科)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14亿卢布,2016年总资产0.98亿美元。

境外代表处方面,农行在2008年正式成立纽约、伦敦、东京3个代表处,主要发挥代理行营销、风险监控和市场调研作用,不具体开展银行业务。2009年成立法兰克福、首尔、悉尼3个代表处;2012年,新设温哥华、河内代表处;2013年,东京、法兰克福代表处升格为经营性机构(分行)。2014年,台北代表处成立。近年来,一些代表处获批升级为分行,到目前为止仅余3个代表处。

境外附属机构方面,1988年农行在香港成立农银财务有限公司,持有放债人牌照,下设证券和保险子公司。2009年,农行境外扩张的关键平台——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作为开展投行业务的专业化平台,补足传统商行业务短板。农银国际在港持有1、4、6、9号牌照,在境内外共设有10个控股子公司,可提供证券业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债券承销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底,总资产达到235.37亿港元,净资产55.89亿港元,全年实现净利润7.09亿港元。

境外机构雇员方面,农行境外员工人数从2008年的187人逐年增长到2016年788人,增长了3.21倍,但与境外员工占农行全体员工总数的比重相较,仅从0.1%上升到0.2%。

2. 境外业务范围和规模持续扩大。回顾2004年~2016年农行境外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农行不断提升境外业务范围和规模,积极发展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新兴业务和保险、信托等非银业务,尝试将综合化经营与国际化进程相融合(表1)。

四、 农行国际化发展建议

农行在国际化进程中成效显著,然而上述分析表明,农行国际化扩张主要依靠机构国际化、主动布局境外机构网络,而业务国际化水平低、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对照学者吴晓云等(2011)对银行国际化阶段的划分,当前农行处于银行“国际化能力”阶段,即建立的机构数量仍然较小,存贷盈利空间受限,不良贷款率略高。张羽等(2013)比较了2012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数,农行排在末位,仅有0.94%,而排在首位的中国银行,达12.79%。与著名的全球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很低,如渣打银行国际化指数达83.14%、汇丰银行达64.55%。渣打、汇丰、花旗等代表性全球银行的发展路径表明,国际化进程的初期是机构扩张阶段,而依靠扩大机构规模获利的空间有限,当机构布局发展到一定阶段,应深挖业务潜能,适时调整组织架构。因此,针对农行境外经营的问题,应从人力资源、体制机制、战略规划等方面夯实竞争的软实力。

1. 培养+引进: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境外扩张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要素。汇丰银行设有专职国际事务官,形成专业的跨国管理团队,花旗银行重视精英文化,致力培养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的国际化经营团队。

而相比我国农行,虽然其不断增加境外从业人员数量,但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海外经验、精通新兴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因此,应立足提升境外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挖掘境外金融人才,引进在东道国银行或知名跨国银行具有从业经验的人员,特别是合规部门、风控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以此补足在跨国经营中遭遇的合规短板、文化冲突短板,降低跨国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境外后备人才,将境内优秀人才输送境外机构派驻锻炼,开设境外业务培训课程,由东道国当地雇员或当地法律、金融高端人才作为培训讲师,对境外机构人员培训。建立起一支层次完备、精通国际规则、熟悉国际业务的专业队伍。

2. 机遇+创新:内外共促联动发展。汇丰、花旗等银行抓住金融危机、全球化趋势,促成国际化进程的关键迈进。汇丰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前,业务范围集中在亚洲地区,通过变通处理跨境经营的监管问题,构建亚洲经营网络。80年代后,汇丰提出亚欧美市场均衡发展战略,把握彼时全球化趋势,抓住跨境准入时机,并关注陷入危机的东道国银行,开展大规模收购,顺利实现向欧美地区的扩张。而花旗银行的全球化网络构建离不开其创新基因,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既提升自身综合经营优势,又贴合跨境金融需求,引领国际金融市场。因此,首先,农行应在国际化的进程表上,抓住“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尝试调整战略定位,以自设机构为主,并购为辅,优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网络布局,在“三农”方面协助亚投行,服务当地农村金融,拓展境外个人金融服务。其次,借助金融科技浪潮,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第三,有效整合境内外资源,提升境内外联动能力,利用境外投行平台载体,带动全行新兴业务发展,全方位培育境外机构发展优势,改善过多依托母行的哺育发展模式。

3. 架构+制度:建立健全跨境风险管理。随着境外业务覆盖面的扩大,农行境外贷款不良等风险逐渐显现。农行应在国际化进程中稳中求进,强化风险控制。首先,在组织架构层面,将境外机构风险监测和控制纳入全行管理视野,实现统一决策、独立落实,境外机构聘任熟悉当地法律监管体系的风险官,向总行风险部门及时沟通汇报。其次,在总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下,研究制定适合不同国别和地区的风险管理制度,因地制宜调整风险指标、监控行业,强化东道国风险治理。第三,利用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推广避险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客户境外风险可测可控。

参考文献:

[1] 张羽,吕菁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指数研究[J].金融经济,2013,(10):114-116.

[2] 张茜.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之比较研究[J].西部财会,2011,(9):50-52.

[3] 熊飞,王楠,张海阳.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其绩效[J].金融论坛,2014,(7):39-44.

[4] 吴晓云,吴化民.银行国际化能力形成及对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2):1782-1791.

[5] 孙伯银.汇丰、花旗的国际化道路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3,(5):61-62.

[6] 陈建中,黄欣丽.银行国际化路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案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4,(9):142-154.

作者简介:李炫榆(1984-),女,汉族,福建省泉州市人,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兴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国际化。

收稿日期:2017-1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风险管理分析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
看谁最看谁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