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舒玥
纸杯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用品。一位有才能的老师,把它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或者,一种探索研究的工具。在这样一场关于纸杯的游戏中,家长能读出很多,譬如:游戏材料如何选择,游戏过程中如何支持和引导……成人的用心陪伴,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游戏的潜质。
老师在建构区投放了三打纸杯。孩子们开始第一次尝试用纸杯进行叠高。
第一次游戏
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多多、嗡嗡和点点8:10进了建构区。
点点和多多把杯子一只一只朝上叠,但是叠不了多高,纸杯就倒翻了。
嗡嗡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他坐下来,拿着杯子从左到右依次排开,一开始排了4只。他把第5只杯子叠在了第二排最左边,然后3只杯子依次从左到右放。接着叠第3层,第4层。
当看到纸杯呈现宝塔形状时,可能有点意外,嗡嗡坐着愣了一会儿,在最左边底层加了一只杯子,又在右边也加了一只杯子。
接着在最左边的第二层加了一只杯子。手一碰,倒了。
嗡嗡捡起散落的杯子重新开始。这一次,嗡嗡从左朝右依次放了7只杯子,杯底朝上,依次排开。然后第二层从左朝右依次插空叠高。
第三层叠了3只,又在最左边的边上又加了3只,依次叠上。
这时,多多和吴柯嘉来了,他们从两边的第一层开始依次排开,连接,叠高。接着三个小朋友一起游戏。
老师和嗡嗡的对话
师:嗡嗡,你怎么会想到和多多不一样的玩法的呢?(赞赏创新思维,鼓励幼儿能和别人不一样,帮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
嗡:嗯,因为我看到像多多那样一只只叠特别容易倒。
师:所以你才把纸杯一字排开的,是不是?(解读幼儿思维内容)
嗡:嗯。
师: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创意!我看到你一开始叠的时候,杯子也是比较容易就倒了,是吗?(描述幼儿经历)
嗡:是啊,一开始在最下面一层靠得不够紧,到了第二层,杯子就没办法放了。(幼儿表达思维路径)
师:要一只挨紧一只放才容易叠高是么?
嗡:是的。还不能歪。
师:什么样是歪?
嗡:就是要一条线直直的,这样搭出来的墙才不容易倒!(梳理游戏方法,提炼游戏经验)
师:哦,你搭的是一面墙啊?
嗡:下次我要搭一面更高更长的墙!
师:你喜欢玩搭墙游戏啊?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嗡:我想要更多的杯子。很多很多!
师:好!期待你搭更高更长的墙!(老师的期待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分析:在简洁的对话中,老师始终把孩子放在游戏主体的位置,帮助幼儿回忆他们经历的游戏过程以及思维内容,正确面对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愿望。
第二次游戏
幼儿持续在建构区用杯子叠高一星期以后,除了搭建技能的提高,分工合作和沟通交往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一星期以后,又是这几个孩子来到了建构区。在游戏前他们进行了分工:吴柯嘉记录,于子轩和翁铭泽拼搭,多多把散落的杯子重新垒到一起。一共拼搭到15层。游戏时间25分钟,没有倒塌的现象。
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分享
师:嗡嗡,今天叠得这么高啊!(描述游戏现象)
嗡:是的,今天我们叠到15层呢!
师:太厉害了!怎么做到的?(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经历,尊重幼儿的努力)
嗡:因为游戏人多?我们就分工合作。
点点:对的,我负责记录第几层,嗡嗡负责搭杯子。
师:我都看到了,各司其职可以让工作不太乱是不是?
嗡:是的!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搭这么高呢!
师:墙都搭了这么高了,需要换个造型么?(设立较高的目标,引发幼儿游戏)
嗡:要不我们下次试试别的吧?
点点:要不搭个宝塔一样的也蛮好的。
师:好办法!都可以试试啊,真想看到你们成功的样子!
老师的思考和总结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杯子垒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了哪些发展
●嗡嗡在游戏中认真、专注,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在游戏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例如,看到点点的垂直搭法容易倒,他想出了另一种搭法。
●在游戏之后,嗡嗡具备了一定的总结、反思能力。当老师问:“你需要我帮忙么?”嗡嗡回答说需要更多的杯子。老师再问还能有什么造型的時候,嗡嗡就想到了宝塔形。
●《指南》中关于社会领域的部分明确指出:大班幼儿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在第二次游戏观察中,嗡嗡、点点和多多用分工合作的方法,完成了更高的游戏目标。
●在不断尝试之后,孩子们提高了游戏的能力:杯子需要放得直直的,才能垒得高。在垒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记录的方法,将同伴游戏的结果记录下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分享发现。
老师是怎样推进游戏的
游戏前
我们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准备符合他们经验的材料。
游戏时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幼儿三种不同的游戏的水平。
●混乱失控的游戏
●简单重复的游戏
●有目的,复杂的,能够让幼儿聚精会神的游戏
当孩子一次次重复某些行为的时候——教师以共玩者的角色和幼儿平行游戏。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成人求助的时候——教师以支持者的角色提供帮助,或者提供辅助材料。
当孩子发生矛盾或者放弃游戏的时候——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和幼儿对话。
在本案例中,幼儿在游戏中专注、认真、积极主动,有协商有分工,属于高水平游戏。我们只需要在边上静静地观察。
游戏后
在教师陪伴式观察的支持下,幼儿能够个性化的创造,从而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在游戏后,我们还组织了幼儿分享交流。
在交流分享中,幼儿是积极的分享互动者,他们在自主表达与倾听内化中获得新经验。在分享交流中,幼儿自主表达感受与体验、多元的表现创作与思考、认真倾听同伴、积极寻求反馈与支持、学会了反思,提高了游戏水平。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更适合做一个旁听者、一个欣赏者、一个司仪,我们可以穿针引线,或有趣地导入题点,或简短地互动提问,或夸张地质疑,或热情地鼓励,或让孩子与孩子之间碰撞与争论,尽可能多地满足幼儿的感受与经验建构。
例如,“能搭这么高,真是太厉害了!还能搭什么造型呢?”跟进肯定的同时,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以此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力以及自主性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