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荷兰学习期间,有一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课程,第一节课开始时走进教室的是位背着一种类似铁铲的农具的老师,他就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农村社会学教授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而他身背的是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塞内加尔等西非地区农民在平整稻田时广泛使用的木锹(kayendo)。此后十余年,每每研读他的著作,其在课堂上的形象总会浮现脑海。2007年范德普勒格教授来北京参加会议,其间相见,他根本不记得我这个听过他课的学生了。但自那以后,他每年来中国两次,每次必到我们的研究村庄住上一周,至今已十余次。我们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这位来自西方现代农业国家的教授,被中国小农的丰富实践和无穷智慧所深深折服。他说,假如早些认识中国的话,他关于小农的写作会更具力量。
按照范德普勒格的定义,小农农业模式通常以生态资本的持久利用为基础,旨在保护和改善農民生计。小农农业往往以其多功能性为显著特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通常来自家庭内部,或者通过互惠关系组织调用农村社区成员、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家庭所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市场以及满足家庭与农场再生产的需要。
小农始终会带着热情、奉献精神坚持不懈地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即使是在像荷兰这样似乎只有经济理性才得到认可的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大多数农民仍然郑重地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称为自己的“爱好”。小农农业关涉到主体性,强调与自然一同工作、相对独立和匠人工艺所产生的价值与满足感,以及人们对他们构建成果的骄傲与自豪,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力量和洞见充满信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小农农业中,劳动成了关键因素,小农将劳动置于舞台的中心,将劳动与自我控制的且部分自我调配的资源联结在一起,也与前途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然而,在现代化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劳动被严重削弱了;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无数身强体壮的劳动力和经过正规教育的青年学生,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沦为了“废弃的生命”。值此之际,重拾劳动的价值尤为重要。
古往今来,农业一直被等同于将自然或生态资本转化成食物、饮料和各种原材料,但不能因此被简化为仅仅是食品的供给。农业代表着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它总是与自然、社会以及那些亲身事农者的情感、利益和前途融为一体。生命的绵延不绝是农业的精髓,农业就是循环不止、生生不息的开始和终结,是永远的重生。农业还体现了一个一个生命之间的交往。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主流趋势是普遍的去小农化进程。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对小农与小农农业进行研究的意义,恰恰相反,通过对小农和小农农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农业的本质和人类的生活。
面对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食品安全危机,我们应该正视农业的本质和小农农业在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健康方面的特征。正如范德普勒格饱含深情地告诫我们,“一个有小农存在的世界要比没有小农更加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