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条件下化控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17-11-15 02:49王红军郭书亚张艳尚赏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光合特性夏玉米密度

王红军+郭书亚+张艳+尚赏

摘要: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郑单958为玉米试验品种,设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共4个密度,在拔节期叶面喷施30%胺鲜脂·乙利水剂。试验结果表明,清水处理随密度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非调节性能耗散量子产量[Y(N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增大。30%胺鲜脂·乙利水劑处理较清水处理,增加了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降低非调节性能量消耗的量子产量、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最终8.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10 815.29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密度;化控;夏玉米;光合特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7-0066-04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1-3],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的密度后,产量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群体透光性降低,光合性能下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倒伏率增大。化控剂能够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塑造较为理想的株型,从而增加透光性,提高光合性能,进而增加玉米产量。因此,研究不同密度下化控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不同密度玉米生长发育、光合作用、衰老机制和产量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4-7],基本明确了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最适密度。相关研究表明,化控技术能够降低株高、穗位高,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延长群体高LAI持续时间,增强叶片保绿性,提高光合能力,增加产量[8-10]。关于不同密度和化控剂相结合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用30%胺鲜脂·乙利水剂后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研究,为化控剂在豫东地区玉米生产上的合理施用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年在河南夏邑县会亭镇崔楼村(34°06′N,116°04′E)进行。试验区常年平均日照2 200~2 400 h,气温14 ℃,降水量680 mm左右,玉米生长的6—9月降水占65%左右。试验田土壤为黄潮土,质地中壤,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12.8 g/kg、碱解氮含量89.0 mg/kg、速效磷含量12.2 mg/kg、速效钾含量138.0 mg/kg。前茬小麦产量7 200 kg/hm2。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化控和密度2个因素,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12行,行长10 m,行距60 cm,小区面积72 m2。试验密度设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共4个处理。供试品种为郑单958,化控剂为“玉黄金”,成分为30%胺鲜脂·乙利水剂,由福建浩伦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化控设2个处理,分别为“玉黄金”喷雾、清水对照处理。2015年6月2日使用等株距人工点播,用300 mL/hm2“玉黄金”兑水450 kg后于玉米拔节期(6片展开叶)均匀喷雾。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叶绿素SPAD值采用CCM-200+叶绿素测定仪于夏玉米各个生育时期测定叶绿素SPAD值。每个处理于拔节期选取叶龄指数一致、具代表性的植株3株挂上记号牌,各生育时期均于08:30—10:00选择穗位叶进行测定。分别测定叶片的叶尖、叶中和叶基,计算平均值作为该叶片的测定值,将各处理挂牌的3株的测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该处理的SPAD测定值。

1.3.2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在玉米开花期,于花后15、30、45 d晴天11:00左右分别选取生长一致且受光方向相同的穗位叶,采用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玉米穗位叶的光合速率。每个处理重复5次。在测定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同时,用FM S2脉冲调制式荧光仪(英国,Han satech)测定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选取生长一致且受光方向相同的穗位叶,测定光适应下最大荧光(Fm′)、光适应下的稳态荧光(Fs)和暗适应30 min后的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o)等荧光参数。然后依次计算出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Ⅱ)、非调节性能耗散的量子产量Y(NO)、非光化学猝灭参数(qN)、光化学猝灭参数(qP)。

1.3.3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每个处理选取2个连续 4 m 行长,计算株数、穗数、空秆和秃尖数,全部收获并随机选取10穗计算穗行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并计算理论产量。每个处理重复3次,取平均值。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3,采用DPS 7.05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玉米穗位叶SPAD值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SPAD值逐渐下降,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化控处理下不同密度玉米叶片的SPAD值大于相应的对照。对照在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 SPAD值下降幅度分别为22.86%、28.28%、31.59%、34.07%;而化控处理条件下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 SPAD值下降幅度分别为21.06%、25.61%、28.87%、31.76%。在开花期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化控处理SPAD值比相应的对照处理高1.28%、0.39%、1.31%、2.91%;而在花后45 d,化控处理SPAD值比相应的对照处理高3.64%、4.12%、5.34%、6.51%。

2.2不同处理对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化控处理下不同密度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相应的清水对照。对照处理下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0.32%、43.43%、4663%、52.90%;而化控处理下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7.93%、39.69%、42.63%、51.45%。在开花期6.75萬、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化控处理净光合速率比相应的对照高3.81%、5.50%、6.45%、3.39%;而在花后 45 d,化控处理净光合速率比相应对照高7.97%、12.47%、14.43%、6.57%。

2.3不同处理对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3.1不同处理对穗位叶最大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从开花期到花后45 d,玉米穗位叶片最大量子产量逐渐降低,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化控处理下的最大量子产量大于对照。对照在6.75万、7.50万、8.25万、

9.00万株/hm2 从开花期至花后45 d最大量子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7.89%、9.34%、9.46%、9.93%;而化控处理条件下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至花后 45 d 最大量子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6.58%、6.53%、7.28%、7.40%。在开花期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化控处理最大量子产量比相应对照高1.46%、1.60%、2.62%、2.01%;而在花后45 d,化控处理最大量子产量比相应对照处理高2.90%、4.74%、5.09%、4.89%。

2.3.2不同处理对穗位叶实际量子产量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和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片的实际量子产量逐渐降低,化控处理下实际量子产量大于对照处理。在开花期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化控处理实际量子产量比相应对照高1.92%、2.28%、4.01%、3.77%;而在花后45 d,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 化控处理实际量产量比相应对照处理高 3.67%、3.90%、5.54%、4.30%。

2.3.3不同处理对穗位叶非调节性能耗散量子产量Y(NO)的影响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和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Y(NO)逐渐升高,化控处理条件下的Y(NO)低于对照。对照在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至花后45 d Y(NO)上升幅度分别为53.25%、53.82%、54.68%、55.95%;而化控处理下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从开花期至花后45 d Y(NO)上升幅度分别为49.84%、50.46%、50.61%、52.71%。在开花期 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化控处理Y(NO)比相应对照低0.62%、1.22%、1.51%、1.19%;而在花后 45 d,化控处理Y(NO)比相应对照低2.83%、3.38%、4.10%、3.24%。

2.3.4不同处理对穗位叶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影响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和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逐渐降低,化控处理下猝灭系数大于对照。在开花期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化控处理qP比相应对照分别提高1.22%、1.23%、1.94%、1.68%;而在花后45 d,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 化控处理qP比相应对照高2.49%、2.54%、3.32%、2.44%。

2.3.5不同处理对穗位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影响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和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逐渐升高,化控处理下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低于对照。在开花期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 化控处理qP比相应对照处理分别低 1.42%、2.07%、2.65%、1.89%;而在花后45 d,化控处理qN比相应对照处理低2.91%、3.32%、4.12%、3.14%。

2.4不同处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清水处理产量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 10 031.21 kg/hm2, 比6.75万、7.50万株/hm2处理分别提高

4.09%、1.66%,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比9.50万株/hm2处理产量高4.97%,处理间差异显著。化控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化趋势与清水处理相似,与清水处理相比化控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均有所增加,化控处理条件下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0 815.29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密度条件下,化控处理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 产量分别比相应对照增加了0.96%、3.55%、7.82%、0.92%。本试验化控处理密度为8.25万株/hm2条件下增产效果最好,表明化控处理和密度的合理搭配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

3结论与讨论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光合性能和作物产量显著相关[11]。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和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SPAD值逐渐降低,净光合速率也逐渐降低,化控处理高于对照处理,与前人研究的密度越大叶绿素含量越低,净光合速率也越低,化控能够增加叶绿素含量的结果[12]基本一致,但与于洪久等在大豆上的研究结果[13-14]相反。关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在逆境,如高温、低温、强光、遮阴、干旱、盐渍、灌溉、施肥、密度等条件下的变化已开展了大量研究[15-22]。众多研究表明,化控能够提高玉米叶片的最大量子产量、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系数,降低非调节性能耗散量子产量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9,12]。本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增加和生育进程推进玉米穗位叶片的最大量子产量、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系数降低,非调节性能耗散量子产量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升高;而化控处理下的最大量子产量、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大于相应对照,非调节性能耗散量子产量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小于相应对照。导致本研究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密度增加会导致透光透气差,从而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荧光性能;二是化控处理改善了玉米的形态特征,塑造了较理想的株型,改善了玉米群体的透气透光性,从而增加了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荧光性能;三是化控处理能够调控内源激素系统,调节内部生理代谢,从而提高光合荧光性能。

前人众多研究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下降[2-3],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本试验研究表明,化控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变化趋势与清水处理相似,与清水处理相比化控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均有所增加,密度为 8.25万株/hm2 条件下产量最高,为10 815.29 kg/hm2。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化控后的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增产0.96%、3.55%、7.82%、0.92%。与许多研究结果[23-24]基本一致,但与張子学等化控能使玉米减产16.6%~42.6%的研究结果[25]相反。

夏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与化控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本试验密度为8.25万株/hm2化控处理后,玉米穗位叶能够保持较高的叶绿素SPAD值尤其是生育后期的SPAD值,光合电子传递活性较高,光能捕获和利用能力较强,分配于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量较高,用于非调节性热能耗散的量子产量较低,因而净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产量最高。

参考文献:

[1]莫惠栋,梁之材. 种植密度和作物产量——产量和密度关系及其分析[J]. 作物学报,1980,6(2):65-75.

[2]杨世民,廖尔华,袁继超,等.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4):322-324.

[3]佟屏亚,程延年. 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 北京农业科学,1995(1):28-31.

[4]曹彩云,李伟,党红凯,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3,28(增刊1):161-166.

[5]李小勇,唐启源,李迪秦,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稻田春玉米产量性状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1,26(5):174-180.

[6]史向远,周静,张晓晨,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459-461,469.

[7]郑毅,张立军,崔振海,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116-118,121.

[8]孟祥盟,孙宁,边少锋,等. 化控技术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4,22(4):78-83.

[9]边大红,张瑞栋,段留生,等. 局部化控夏玉米冠层结构、荧光特性及产量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1,26(3):139-145.

[10]董学会,李建民,何钟佩,等. 30%己·乙水剂对玉米叶片光合酶活性与同化物分配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6,14(4):93-96.

[11]Ma B L,Dwyer L M. Nitrogen uptake and use of two contrasting maize hybrids differing in leaf senescence [J]. Plant and Soil,1998,199:283-291.

[12]杨振芳,顾万荣,魏湜,等. 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北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5,23(5):66-74.

[13]于洪久. 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09,28(6):1115-1118.

[14]张永强,张娜,王娜,等. 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5,29(7):1386-1391

[15]焦德茂,季本华,严建民,等. 水稻对高低光照度适应的品种间差异[J]. 作物学报,1996,22(6):668-672.

[16]李潮海,栾丽敏,郝四平,等. 玉米光胁迫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8(1):9-12.

[17]牟会荣,姜东,戴廷波,等. 遮阴对小麦旗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599-606.

[18]刘悦秋,孙向阳,王勇,等. 遮阴对异株荨麻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7,27(8):3457-3464.

[19]毕建杰,刘建栋,叶宝兴,等. 干旱胁迫对夏玉米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1):10-15.

[20]张秋英,李发东,刘孟雨,等. 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叶绿素a荧光参数和光合速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3):80-84.

[21]李华丽,唐永金,曾峰. 高浓度铀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360-362.

[22]姜永雷,唐探,陈嘉裔,等. 镉胁迫对水蕨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357-360.

[23]薛金涛,张保明,董志强,等. 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9,17(2):91-94,98.

[24]孟之万,梁文修,李天庆. 乙烯利对Sc-704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新疆农垦科技,1991(4):7-8.

[25]张子学,朱仕燕,李文阳,等. 化控剂乙烯利对玉米植株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09-213.侯本军,白翠云,林力,等. 花生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在海南北部的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7):70-73.

猜你喜欢
光合特性夏玉米密度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5个引种美国红枫品种的光合特性比较
4种砧木对甜樱桃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水分条件下硫肥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天津市2011年良种补贴推介品种目录
控释肥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