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超
(信阳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信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
方 超
(信阳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对信阳市市域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复合模式的路径选择。针对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探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城镇化
当前中国政府把新农村规划建设列入施政重点,在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如何搞好新农村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
由于部分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脱离农村实际,决策者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建设模式,过分追求政绩及规划不合理等各种原因导致新农村规划建设发展中出现一些严重问题:1)对新农村规划编制不规范[2];2)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不足,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排水设施等工程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以及村级幼托、小、初中,村民活动中心、卫生防疫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都缺乏相应配套资金投入;3)部分地区照搬已有模式,未能尊重当地特色及农民意愿,针对村落发展的模式和规划研究过少[4]。产业规划滞后、结合实际不够,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及农民意愿,追求建设标准化,“农民被上楼”等问题凸显。此外,很多投资者借支援新农村建设之名,违背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大搞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名为投资,实为“圈地”。
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条件不同,具体建设模式有很大区别,因此需要研究多种个体模式,再结合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优组合,寻找适合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复合模式。
2.1新农村规划建设复合模式路径选择
为最终确定新农村规划建设适用模式,应先对农村所处区域经济条件、发展趋势及区位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针对不同区域特定情况设定参与建设的主体组织构成;其次,针对村庄已有资源状况及待开发资源的利用研究,确定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支撑产业;随后,根据农村固有布局特征及规划,选择适合住户生产生活、利于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具体路径选择参见图1。
2.2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选择
2.2.1研究新农村规划建设区位条件
1)大城市郊区开发带动型。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生活用品和农牧产品的供给站和休闲度假基地,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
其基本特征有:a.城市快速扩张,大量的农村土地尤其是耕地被征用的现象时有发生;b.农业生产以向城市提供蔬菜、鲜奶等农牧产品以及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为重点;c.农村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发展该模式的适宜村庄,主要是指离大城市较近的村庄。
2)村镇一体化带动型。 近年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利益的驱动,各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新区建设及老城区改造等均带动城镇周边郊区的发展,达到新农村发展的目的。
其特征主要有:a.该模式通常将村庄的规划纳入镇区规划,实现村镇一体化布局;b.镇村产业联动发展,尤其是工业项目,各级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及奖励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c.村镇公共资源均等化。该模式应注意村庄的发展方向、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系统的配置等,另需考虑与县城、镇区有序衔接。发展该模式的适宜村庄,主要是指离县城、镇区和乡政府驻地较近的村庄。
3)偏远地区自然村建设型。偏远地区自然村建设型是指针对偏远地区的自然村通过政府主导投资扶贫资金,改造当地的基础设施、引导优势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其特征主要有:a.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来源单一,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阻滞性因素,内部优势资源难以走出去。b.受城市化影响较小,通常无工业,生态环境较好。那么,改善偏远地区的工程性、社会性基础设施,对其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开发,远离城市的偏远村庄适合采取此种发展模式。
2.2.2确定新农村规划建设主体组织构成
对政策扶持、基层组织、村庄及农户经济条件、集体企业及农业合作组织、农村创业能人等综合调查研究,确定新农村建设主体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6种:政府主导建设型、支部集体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引导型、能人引领带动型、农民群体共建型。
2.2.3产业发展构建
产业发展要以农村原有产业充分评估及资源开发合理利用为基础,通过产业发展构建,实现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带动区域村庄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村庄区位;2)资源利用现状;3)生产发展水平。根据产业情况,主要划分为以下5种:工业企业带动、商贸流通带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带动、休闲文化旅游带动。
2.2.4村庄住房建设
1)村庄综合改造型。根据村庄实际情况进行,通过改造,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合理有序发展。
其基本特征有:a.村庄环境脏,村容村貌差;b.村庄建设布局混乱;c.村庄基础设施简陋。该模式的适宜村庄:经济较为落后或偏远地区的村庄。
2)就近并点重建型。就近并点是将城市郊区乡(镇)域范围内农民迁入统一规划安置区域内。
其基本特征有:a.原有村庄规模较小,分散零乱;b.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空心村出现。通过合理规划安置区域,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统一规划设计等,集约用地,达到土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有序集中使用。该模式的适宜村庄:村庄规模较小、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
3)移民搬迁新建型。移民搬迁带动型是以移民小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新型农村建设[5]。
其基本特征有:a.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态环境不适宜居住;b.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需要政府扶贫改善生活水平;c.因水利设施建设,需进行移民搬迁。该模式的适宜村庄:a.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b.水利设施建设,处于水库淹没范围内的村庄。
3.1信阳市农村规划建设现状
信阳市市域范围内大部分农村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客观原因,使得农村在耕作方式上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分配到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观积极性;教育资源在市区及县乡之间分配不均衡;地域面积较大的农村分配的公路等基础设施资源相对较少等,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信阳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缓慢,效果不佳。
3.2信阳市新农村规划主要有三种复合模式
针对信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聚居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建设粗放、传统等问题,伴随城镇化进程,应突出“集中”这条主线,适当迁并农村聚居点。因此,可以概括出信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主导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城市郊区以“政府+企业+农户”为建设主体,以科技、观光、体验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新建型发展模式。
以“政府+企业+农户”为建设主体,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农作物生长特征、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通过规划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停车场、生态景观塘、生态净化塘、民居、公厕、入口景观带、入口门楼、生态垂钓塘、垃圾转运站、环山绿道等休息景观节点,因地制宜,进行整体搬迁建设,并新建蔬果采摘园、林果采摘园、农业文化商业街等以观光、体验为主导产业的新型村庄。
2)城市郊区以“政府+合作社+农户”为建设主体,以精品农业、旅游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村庄综合改造型发展模式。
村庄综合改造型模式主要以旧村庄更新整治为主,同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以精品农业、旅游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村,如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对村庄内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修复、翻新、重建;统一规划,增加村庄内公共性基础设施。
3)城市郊区以“政府+支部+农户”为建设主体,以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就近并点型发展模式。
将偏、散、小的村落就近迁至连片发展的村庄,利用村庄农田、高湖、水库等自然资源,建设停车场、生态净化池、公厕、垃圾转运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及景观节点,打造农业文化商业街、蔬果采摘园、生态农庄、生态垂钓、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推动休闲文化旅游的发展。
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模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进行规划建设之前,应总结各地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做到精心谋划,科学规划,既坚持政府政策引导,又要发挥村集体和农民民主管理的作用,要做到政府引导而不包办,不强迫命令;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既突出“新”特点,又不忘“农”本色,吸收符合本地实际的一些方法,取其精华而用之,寻找适合本地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复合模式。
[1] 乐 雪.统筹城乡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骆中钊,戎 安,骆 伟.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王 锋.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口——以安徽省为考查对象[Z].
[4] 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_百度文库[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92c6d47c27284b73f2425 04.htmlre=view.
[5] 胡阳阳,王少博.陕南大移民视角下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规划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4):21-25.
Thenewrur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modelresearch★
FangChao
(SchoolofArchitectureandConstruction,Xinyang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in the city of Xinyang city, and discusses the route sele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xplore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he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l, urbanization
1009-6825(2017)29-0009-02
2017-08-03 ★:校级科研项目(2015yb39)
方 超(1986- ),男,硕士,助教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