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550081)
立洲水电站调压井深厚覆盖层边坡治理设计
韩纯杰,贺双喜,赵继勇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550081)
立洲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电站装机容量355MW,枢纽工程由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右岸地下长引水隧洞及右岸地面发电厂房组成,引水隧洞长16.7km,调压井高138.50m,内径21m,顶部开挖直径达到27.4m。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及厂房位置制约,调压井位于厂房西侧山脊上,南侧为龚家沟,北东及东侧为木里河,地形均自然坡度25°~40°,地质勘查显示,调压井边坡覆盖层较厚,最大厚度达20m~38m,且组成物质复杂。施工阶段从开挖支护方案、边坡稳定计算分析、施工布置、征地范围、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程不可遇见因素等方面综合比较,采取“弱卸载+强支护”治理方案,开挖坡比达1∶0.75,边坡开挖高度由130m降至55m,极大程度的减少了调压井边坡开挖和处理范围,保证了调压井边坡稳定,确保了后期调压井井筒施工安全,可为类似深厚覆盖层调压井边坡处理提供参考。
深厚覆盖层 边坡治理设计 调压井 立洲水电站
立洲水电站系木里河干流水电规划“一库六级”的第六个梯级。水库正常蓄水位2088.0m,死水位2068.00m,校核洪水位2090.38m,具有不完全年调节性能;最大坝高132.0m,电站装机容量355MW,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
立洲水电站引水隧洞长16.7km,调压井布置在引水隧洞末端,位于厂房西侧山脊上,南侧为龚家沟,北东及东侧为木里河;调压井区覆盖层分布较广,靠龚家沟一带偶见基岩露头。覆盖层为残坡积(Qedl)碎石土,厚度20m~38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T3q)薄层、极薄层板岩、砂质板岩夹砂岩。
由于立洲电站引水发电系统规模较大,调压井施工处于施工关键线路上,调压井边坡开挖支护设计属于调压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治理措施,选择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
2.1 边坡分级和设计安全系数
结合立洲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级别划分情况,调压井边坡按照2级枢纽工程区边坡进行设计,各工况控制安全系数标准如下:持久工况(天然)安全系数K=1.20,短暂工况(暴雨)安全系数K=1.10,偶然工况(地震)安全系数K=1.05。
2.2 物理力学参数
根据前期地质勘查资料和开挖揭露地质情况,调压井边坡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1。
表1 调压井边坡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结合调压井边坡位置和地形地质条件,初步拟定“强卸载+弱支护”治理和“弱卸载+强支护”治理两个方案并进行比较。通过开挖支护设计、边坡稳定分析、施工条件、征地范围、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对比,选择较优的治理方案。
3.1 “强卸载+弱支护”治理方案
从井筒顶高程2150m开挖至高程2170.0m,岩石开挖边坡为1∶0.5,每隔15m设一级马道;高程2170m开挖至高程2200m,开挖边坡为1∶1;2200.0m以上覆盖层采用1∶1.5开挖边坡,每隔15m设一级马道,开挖至地面线。开挖边坡最高约130m。开挖边坡支护措施:基岩边坡采用喷锚支护措施,系统锚杆Φ25@3m×3m,L=6m,梅花型布置。覆盖层边坡采用混凝土框架护坡+6m锚杆+框格梁草皮支护。经复核,边坡稳定计算成果见表2。
表2 边坡计算成果
3.2 “弱卸载+强支护”治理方案
首先确保施工期临时稳定情况下,尽量选择较陡开挖坡比,经过初步分析,开挖坡比采用1∶0.75,从井筒顶高程2155m起坡,在高程2170.00m、2190.00m设置3m宽马道,开挖坡高约55m,开挖边坡外5m处设置一道截水沟。边坡主要采用抗滑桩、锚索、锚杆、混凝土贴坡进行加固处理。边坡稳定计算成果见表3、表4。
表3 边坡稳定计算成果(开挖后未支护)
表4 边坡稳定计算成果(开挖支护完成)
3.3 治理方案选择
3.3.1 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
“强卸载+弱支护”方案和“弱卸载+强支护”方案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强卸载+弱支护”方案开挖范围较大,最大坡高超过130m,施工期和运行期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弱卸载+强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小,最大坡高55m,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较优。
3.3.2 施工方面
“强卸载+弱支护”方案施工范围较大,边坡高而陡,施工难度大,工期较长;“弱卸载+强支护”方案施工范围较为集中,施工难度相对较小,工期较短。
3.3.3 征地、环保及水土保持方面
“强卸载+弱支护”方案征地范围约3万m2,“弱卸载+强支护”方案征地范围约0.7万m2,明显减少。“强卸载+弱支护”方案大面积开挖将对植被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弱卸载+强支护”方案明显减少了开挖范围、弃渣量,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明显有利,简化了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措施。
综上所述,由于调压井边坡覆盖层较厚,物质组成复杂,“强卸载+弱支护”方案施工期、运行期不可预见因素多,安全风险相对较大,对环境破坏影响较大,相应可能增加的工程措施较多。因此推荐“弱卸载+强支护”方案。
3.4 三维有限元计算复核
为进一步验证边坡治理方案的合理性,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弱卸载+强支护”治理方案进行计算分析,有限元模型铅直向下取至高程1810m,底板以下基岩厚度约200m,铅直向上延伸至地表;以调压井圆心为原点,沿引水隧洞方向向上游取210m,向下游取250m,垂直引水隧洞方向左右两侧各取140m。X轴:沿引水隧洞方向(上下游侧),方位N56.2°W;Y轴:垂直引水隧洞方向(左右侧),方位N3°E;Z轴:铅直向。见图1、图2。
图1 调压井三维有限元整体网格
图2 调压井边坡有限元网格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天然工况下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施工期和运行期高程2155m平台边坡和井筒边坡(高程2146m以上)的点安全系数均大于1,且有一定富余,见图3、图4、图5。另外,施工期、运行期和地震工况的塑性区分布范围都较小,因此,在目前设计的支护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图3 施工工况点安全系数
图4 运行工况点安全系数
图5 地震工况点安全系数
3.5 边坡治理设计
根据边坡稳定计算成果,综合考虑地表截排水、削坡减载、抗滑桩、锚索等措施对其进行分区综合治理。具体分区支护措施为(见图6):
图6 “弱卸载+强支护”方案计算剖面及分区支护示意
(1)高程2215m设置9根抗滑桩,间距7m,抗滑桩断面2.5m×3.5m,每根桩顶设置2根1000kN级预应力锚索,俯角10°;
(2)A区:C20混凝土框格梁,间排距2.5m,截面40cm×40cm;Φ28自钻式节点锚杆,L=9m,间排距2.5m,外露0.3m,垂直坡面布置;挂钢筋网φ8@20cm×20cm;喷混凝土C20,厚10cm;1000kN预应力锚索,间排距5m,φ50mm排水孔,L=5m,仰角10°,梅花型布置,与锚杆间隔布置,间排距3m;
(3)B区:C20混凝土护坡,厚度40cm,锚杆Φ25,L=4.5m,Φ28、L=9.0m,间排距3m,外露0.3m,梅花型交错布置。基岩边坡采用砂浆锚杆(覆盖层边坡采用自钻式锚杆);1000kN预应力锚索,间排距3m~5m,φ50mm排水孔,L=5m,仰角10°,梅花型布置,与锚杆间隔布置,间排距3m;
(4)C区:C20混凝土护坡,厚50cm;锚杆Φ25、L=4.5m,Φ28、L=9.0m,间排距3m,外露0.3m,梅花型交错布置。基岩边坡采用砂浆锚杆(覆盖层边坡采用自钻式锚杆);φ50mm排水孔,L=5m,仰角10°,梅花型布置,与锚杆间隔布置,间排距3m;
(5)D区:C20混凝土框格梁,间排距2.5m,截面40cm×40cm;Φ25自钻式节点锚杆,L=4.5m,间排距2.5m,外露0.3m,垂直坡面布置;挂钢筋网φ8@20cm×20cm,喷混凝土C20,厚10cm;φ50mm排水孔,L=5m,仰角10°,梅花型布置,与锚杆间隔布置,间排距3m。
3.6 监测设计
3.6.1 监测设计
为掌握边坡变形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防事故发生,调压井边坡布置了变形和支护监测仪器。其中布设多点位移计6套、测斜孔3套,1000kN的锚索测力计5套、土压力计6支、钢筋计10支、锚杆测力计3支。通过采集监测数据并分析,可以验证边坡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保证施工安全,为工程优化设计和永久安全运行提供支撑数据。
3.6.2 监测数据分析
截至目前,调压井边坡各类监测仪器测值变化趋势稳定,未发现明显异常;当前,各测缝计(裂缝计)实测开合度介于0.01mm~0.04mm,各部位衬砌与基岩接触良好,未发现有明显的张开现象;边坡抗滑桩内埋设的钢筋计实测应力介于12.21kN~30.99kN,结构应力均较小且发展趋势平缓;边坡抗滑桩内埋设的土压力计当前实测压力介于0.35MPa~0.13MPa,近期压力变化过程线发展趋势稳定;锚索测力计大部分荷载损失率均在10%以内,处于正常衰减范围之内。
综上,调压井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立洲电站调压井边坡覆盖层较厚,组成物质复杂。施工阶段从开挖支护方案、边坡稳定计算分析、施工布置、征地范围、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程不可遇见因素等方面综合比较,采取“弱卸载+强支护”治理方案,开挖坡比达1∶0.75,边坡开挖高度由130m降至55m,极大程度的减少了调压井边坡开挖和处理范围,保证了调压井边坡施工期稳定,为后期井筒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TV554.4∶TV732.5
B
2095-1809(2017)05-0084-04
韩纯杰(1981-),男,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