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然,葛芷崴
(长春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
敬 然,葛芷崴
(长春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服务业就属于典型的城市产业,其发展就是以城镇化为基础条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吉林现代服务业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通过研究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找到其二者不协调的原因,从而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灰色预测分析
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方式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改变城镇化的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城乡规划布局,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全面考虑的原则,使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化和连绵化发展,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通过加强建设管理,提升城镇人口的物质和文化的生活水平,满足城镇人口的多种需求。
现代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是随着信息的更新与知识的完善发展产生,采用全新的现代技术、模式和服务,改变传统的服务业,创新扩大需求,为消费领航,提供高水平和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
第一,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5年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呈倒U形趋势发展,平均在51.4%;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城镇化率,在2010年吉林省城镇化率更是比全国高0.33百分点。
图1:全国与吉林省城镇化率比较
第二,城镇规模和城镇人口数量正在扩大。截止到2015年,全省有29个城市,其中有2个特大城市(长春市和吉林市),2个大城市(四平市和松原市),8个中等城市,17个小城市,430个建制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等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持逐年提高。
第三,城镇对居民基本生活设施保障不断提升。据2015年数据显示,吉林省城市实有道路面积17009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成倍增长;城市用水与天然气的普及率分别提高到93.64%和92.46%,其中天然气的普及率更是提高了0.4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490万吨。
第四,城镇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省建成省级以上开发区76个,工业产业集聚区37个,其中2015年GDP达到4916.8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4.54%。
总体而言,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领域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展,新兴的服务业正在兴起,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步,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此外,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投资,2015年在上一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全省城镇以上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948.33亿元,增长13.2%。
图2为吉林省2006—2015年的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详细变化情况。计算得出吉林省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程度平均比重在37.4%,走势呈U型;说明了,吉林省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加强,同时由图可以看出2012年是中间转折点,也显示出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图2:吉林服务业占GDP比重变化
表1为2005—2015年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详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讯业从2005年到2015年增加值增加了将近2.5倍,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可以看出吉林省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支持力度不是很大。
批发和零售业从2005年到2015年增加值增加了将近3.2倍,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加了将近3.9倍,两个产业在2012年时都有明显的上升。说明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吉林省地位很高。
金融保险业从2005年到2015年增加值增加了将近7倍,但在此期间,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直到2012年同比增加154.91亿元才有明显上涨趋势。
房地产业从2005年到2015年增加值增加了将近3.9倍。在2012年上升速度明显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业进入了繁盛期,但这种繁盛期只持续了一年,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保持着平稳趋势,说明吉林省房地产业进入冷冻期。
这些现象表明了吉林省在2012年时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表1:吉林省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为了进一步研究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不协调的发展,现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来评价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时长要求不高。由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划分数据统计历史较短,所以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评价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调程度。
首先选取吉林省2009年-2015年的城镇化率作为参考序列,记作,以同期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分行业的增加值及就业人数作为比较序列,记作:
以下数据均来自2009-2014年《吉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使用数据是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
表2:2009-2014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与与服务业主要分行业增加值无量钢化结果
得到2009—2014年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与现代服务业主要分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及最终关联度,具体结果见表3。
表3:2009—2014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与与服务业主要分行业关联度分析
将表3中指标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可得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关联矩阵
={0.7230,0.6533,0.6229,0.5143,0.501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关联度越接近1,关联程度越大。 一般认为 0<γi<_0.4,关联程度低;0.4<γi<_0.6 关联程度中等;0.6<γi<0.8,关联程度较强;0.8<γi<1.0,关联程度极强。
由表3及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关联矩阵得:从总体上看各行业关联度主要集中在0.5到0.74之间,说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与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产值之间的关联程度不是很高,总体联动水平一般。从主要分行业看,关联程度最高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关联系数为0.7230,关联系数超过0.6的两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金融业。然而我们发现这三个行业并没有形成某一层次服务业与城镇化率整体关联水平较高的局面。因此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不能挑重点单一发展某一层次,而是应考虑各层次服务业的协同作用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与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产值的关联水平较低。随着吉林省工业化进入到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工业集聚逐渐被产业结构改变和消费结构升级代替成为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服务业占GDP和就业比重都会极速上升,服务业也会更加突显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水平不断提高。
当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就会加大对服务的需求,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扩大。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就是人口的城镇化,是经济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可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先决条件。通过观察全省当前的城镇发展发现,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是大城市数目少;二是建制镇的规模小。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中心城市可以通过邻近城市的资源共享、共同创新和联合产业来带动邻近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低级别城市和城镇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就目前而言,特大城市长春和吉林虽居于全省领先程度,但从实力和领域来看,不能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比拟,仍然属于中下等发展水平。四平、松原、公主岭等地级城市因为城市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所以对周边城镇的经济带动极为有限,更是无法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与此同时,各城镇之间行政区的划分限制没有被打破,没有横向关联,不能使城市充分拥有集聚与扩散效应,造成邻近城镇经济发达受限制、集聚人口数量少、居民消费能力欠缺,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城镇规模的扩大。2015年,全省GDP达14063.13亿元,其中省会长春市GDP达到5530.03亿元,除长春市以外的7个设区市市辖区,平均每区市市辖区GDP仅为1219.01亿元。说明长春作为吉林省经济中心城市当之无愧,其它城市的带动作用还远远不够。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关乎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提升。近几年,吉林省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一直在增长,但仍存在规划和建设上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之间的规划网络不统一,而且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许多小型城镇仍处于从农村向城镇演进的初级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致使阻碍和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近年来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虽然不断提升,但仍然需要调整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继续增强投资、平衡区域发展等。因为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前者较高,或者较低,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由此可见,吉林省现代服务业仍未进入以领域化、产业化、城市化为载体的扩张阶段。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不够高,都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压制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吉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特点,在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明确清晰了解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但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近几年,全省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从1995年的42.25%上升到2015年的55.50%,提升了13.25个百分点。服务业产出比重从1995年的31.48%上升到2015年的37.42%。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95年的29.6%上升到2015年的42.4%。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途径,从总体上看,两者呈正相关发展关系。
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以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逐渐减弱,从而取代了现代服务业逐步增强牵引力。其中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对城市集聚及扩散作用的推动日益明显,这将促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感更加强烈。并且,由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不高,吸引外来人口能力弱,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够全面,所以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
以吉林省省会长春为依托,为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市级商业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吉林省将重点引进新兴业和知名品牌,增强国际上一流商业品牌、服务品牌和商品品牌的聚集。
加强引导金融、物流等高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针对企业间的共性需求,政府保证全面专业的公共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融合,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交通建设设施条件,根据全省的物流战略布局,规划好选址布局,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城镇的区域物流体系。
充分发挥吉林省特有的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提升,并大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同时把国家现有以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领导作用巩固和增强。
目前,全省仍然靠新型城镇化的集聚作用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经济整体,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基于当前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其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要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就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以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从而提升城镇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崔宏桥,沈颂东.吉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4,(1).
[2]崔宏桥,沈颂东.吉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灰色关联分析[J].当代经济 2014,(2):28-32.
[3]崔宏桥.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服务业结构演进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潘海岚.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3):23-25.
[5]邱振卓.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6]王海彦,郭文婷.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1-42
[7]张钱江.以服务外包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试论服务外包六大关系[J].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四期),2010,(11).
[8]张宇东.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崔木花.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10]邓颖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消费及其促进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敬然(1979- ),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葛芷崴(1995- ),女,辽宁铁岭人,经济学专业学生,学士,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