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宙
两代伟人的体育思想比较论要
吴静宙
孙中山与毛泽东都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积极倡导体育运动,辩证的看待体育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提出体育为教育之先,“三育并重”的思想;军事与体育相结合;倡导国民体育,躬身体育实践;弘扬传统文化,兼收西方精华。其阶级性不同导致其体育思想也有差异,然而,其中也有惊人的相似。通过对二人有关的文献、史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对二人体育思想进行初步研究。
毛泽东 孙中山 体育思想比较
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孙中山和毛泽东,皆胸怀天下,在二人身上都表现出了经国济世和勇于担当的领袖气魄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在体育思想方面也各有千秋。他们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深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就二人体育思想,学者们对此进行研究的比较少,笔者试图对两位伟人体育思想的研究将对我国当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孙中山曾说,中国要想强大,必须振兴体育事业以达到增强民族体质之目的。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兴衰荣辱,高尚健全的人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他说人类的天职“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用一种宗旨,互相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何以提高国民素质,健全国人人格,体、智、德育并重,缺一不可,体育乃“三育”之基础。
对学校教育,毛泽东一贯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不可偏其一而忽其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他以朴素唯物论观点对此作了比较系统地论述,阐明了他对体育的独到见解。他特别重视体育,主张新入学的儿童应“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这种科学的“三育”观至今仍不乏其科学性。
孙中山曾多次提出了“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思想。他坚持认为,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求得真正的和平,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身体健康的队伍。1903年8月,在孙中山领导下在日本东京创立了青山军事学校。随后,他又在东京创立了体育会,把体育运动同军事训练紧密结合,推行严格、科学的兵操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907年,他又在广东梅县松口镇创办了松口体育会,开设有球类、田径、兵操等众多新式体育和军事课程,以提高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军事素质、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等素质。1913年,先生在东京创立“浩然庐”,在他的邀请下,日本教官教授柔道和技击术,培养了众多军事人才。将军事与体育相结合,不仅锻炼了身体使身体更加强壮,而且还增强了意志、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
革命性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他将体育锻炼与军事训练看得同等重要。在民族民族危亡、国家落后的20世纪 30年代,毛泽东多次号召边区军民坚定信心,同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猛兽作残酷的搏斗,非有钢铁一般的身体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不能得到最后胜利!1937 年,在全边区“八一”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毛泽东发表讲话,他说:“我们今天这个抗战动员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毛泽东时常鼓励士兵一边打仗,一边锻炼。只有把身体锻炼好,才能把仗打好。仗打好了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1944年,在贺龙陪同下,毛泽东参观了运动员们的投掷、刺杀、射击、马术表演,他给三五九旅的大练兵提出了极高的评价。体育服务于军事,军事反哺体育,二者密切联系,相得益彰,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包括后来的解放战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中山先生戎马一生,且精力过人、孜孜不倦的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离不开其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他喜欢参与游泳、踢毽子、放风筝等体育活动,青少年时期,西方入侵带来了西方现代体育思想,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他开始了解西方现代体育,并对其展开研究。十四岁的他进入美国夏威夷的奥兰尼书院,对开设的兵式体操颇感兴趣,并坚持刻苦操练。在广州博济医校就读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各种体育活动并喜欢上户外运动。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无论是为革命奋斗不息,还是在后来戎马倥惚中,都能见到他体育实践的身影。
毛泽东热衷于体育锻炼,无论是少年时期和小伙伴们玩“骑竹马”、“叠罗汉”、“赞狮子”,还是后来在东山小学时练体操、跑步、游泳等。为了进行严格的体操训练,在辛亥革命前夕他决心参加新军,由于他对军事训练的热爱以及刻苦专研,短短几个月便学会了军操。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一方面他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同时开始了对体育理论的研究,并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文中论述了他对体育之含义、功能、健身方法等思想的独特认识,贯穿了中西体育思想。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展以振奋军民精神的苏区体育运动大会时毛泽东时常告诫青年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锻炼身体;身体好,才能打好仗,打胜仗。应该将军事训练与体育锻炼相结合。
孙中山非常推崇技击术,孙中山将中国传统技击术看得与枪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1919年10月,他亲自为《精武本纪》题词作序,以“尚武精神”作为其题词。他反对中国人在枪炮传入中国后,国人不习技击术而使得整个社会国民体质俞弱。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若自己本身不能自强而依靠外物,则只能自无灭亡。
毛泽东主张,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也需要与其他文化积极融合才能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命力。革命到过的地方,必然带来了新的体育元素。在有的落后地区,当地人民体育意识和基础实施发展滞后。毛泽东就主动和农民开展思想工作,积极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好的体魄,才能很好的迎接革命的胜利。同时,毛泽东自创的“六段运动”,中国古代养生实践的传承和发展。
(1)体育强兵。国家富强不是抽象的某一方面,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同时也包括体育。孙中山和毛泽东都对国民体力和国力的关系有所阐述。身体素质是人之存在的前提,国民身体素质的强弱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近代屈辱史就是见证。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体育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体育在一般情况下就只是体育,而在特殊情况下就是国力象征,就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体现。体育不仅是每个人的事,更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在社会发展中,人作为动物的这种体育行为正在逐渐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在学校教育中,体育退位其次,不在是“三育”之首,成了“德、智”育的奴隶。在这种状况下,国民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尤其是青少年。
(2)弘扬传统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孙、毛二人的体育思想都继承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对西方现代体育思想进行了“扬弃”。孙、毛二人都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思想,正确处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流入中国,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使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国外有些思想诚然有其进步性,但祖宗的“根”不能丢,并且要“增粗增大”。“东亚病夫”的帽子戴了漫长的岁月,现在更不能戴文化上的“病夫”。
(3)丰富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弘扬哲学社会科学。当下,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大薄弱环节,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孙中山——伟大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其体育思想固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仍不可排除其合理性存在。他的“体育为教育之先”、“中西并包的体育方法论”等体育思想与毛泽东同志体育思想亦有极大的相似性。任何思想都有其阶级性,但去其阶级性后所留下的合理性仍可为我所用。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2]邵元冲先生文集[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45.
[3]吴玉章 .献词[N].解放日报,1942-09-05(4).
[4]毛泽东.毛主席演词[N].新中华报,1937-08-02(运动大会特刊).
[5]王增明.贺龙抗战时期体育思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1986,3(3):2.
[6]孙中山 .精武技击运动纪[N].申报,1916-11-06(3).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726.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静宙,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