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盈盈
设计史与设计概论、设计批评等课程共同构成了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体系。经过教育学者及专家们坚持不懈的教育探索和理论研究,设计史这门课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设计史的课程教学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的设计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设计学院相比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设计史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全球化视野下探索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和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这是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中常见的问题,少数设计院校由于师资问题直接取消了这类课程,多数设计院校虽然仍旧开设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但却并没有将这门课程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究其根本在于学校从教育观念上即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需要或较少需要理论课程支撑,,学生自然也无法意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长此以往,设计史这门课程逐渐被边缘化。
(2)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设计史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包含教学团队建设、教材设计、资料课程、试题库建设等众多内容的合理的生态课程体系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虽然很多院校开设了设计史教学,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却存在教学内容繁冗、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观念之后,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理论内容无法与实践相结合等问题。
对设计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先对设计史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准确把握设计史课程的特性,才能确立正确的教学改革目标。设计史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与政治、经济、民俗、科技等的关联密切,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不断变化的丰富的系统,政治和经济为设计史的发展提供了背景,科技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民俗和文化赋予了其内涵和力量,设计史必须通过与之有关的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获得发展与提升。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艺术设计教育也逐渐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用型大学内的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应该围绕重新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改革首先应该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课程融合与衔接,重视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多元互动,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设计史教学改革目标需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发现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目标,教学改革还要结合学科的特性来整合科研团队,探索一套系统、完善的设计史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多元语境背景下能够顺利解读设计师与设计作品的意义,并能够提炼自己的观点,为设计实践做好准备。
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式下高校教育的着眼点。目前从事设计史教学的教师数量较少,而且多数是在专业方向课程基础上进行兼职基础理论教学。这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研究能力相对不够,且对于理论教学不够重视。组建以设计理论教师为主导,整合专业课教师与企业设计师资源,相互合作,共同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研究的教学团队是提升设计史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图片、视频等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也存在条目繁杂,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因此设计史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创建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资料库。通过教学课件设计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库及慕课等途径进行大量课后自学与知识测试,获取在课堂上无法涉及的信息,有效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的设计史教学一般采取线性历史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比于单纯的线性历史讲解有很多可取之处。但设计史课程一般课时较少,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对于设计史内容全面和深入的讲解都很难实现。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设计史改革应该跳出课堂授课的局限,将课堂变为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场所,学生对于设计史知识的学习和检测完全通过资料库实现。教师将设计研究项目引入课堂,学生通过资料库的学习达到一定标准后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来,以实践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进一步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使得理论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学生开展设计实践的坚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设计层次的有效途径,还需要更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1]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5).
[2]熊微.基于“工业设计史”课程特性的互动研究教学模式的构建[J].创意与设计,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