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科幻电影的隐喻性解读

2017-11-15 17:07陈彦华
电影文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斯通科幻电影英美

陈彦华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电影是一门注重喻说的艺术,科幻电影(Science Fiction Films)亦不例外。以英美科幻电影为例,综观目前的英美科幻之作不难发现,无论其所涉题材是太空探险,抑或是星际战争,乃至时空旅行、人工智能或规模宏大的生态灾难,这些题材都存在一个共性,即表面看起来远离观众的现实生活,但实际上又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等问题,乃至人类的生命本体价值问题息息相关。换言之,在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从而获得商业回报的同时,科幻电影的主创们也正是出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心,才将镜头对准了科学幻想故事。科幻电影的审美意义并不在于对公众普及复杂的科学原理或现象,而是在于以一系列被陌生化了的形象、环境乃至人际关系来促使观众对当下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科学伦理问题、道德危机等)进行反思。而在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电影深层意义指向之间,必然存在隐喻(metaphor)。可以说,隐喻是科幻电影的叙事策略,也是其艺术价值之一。对于英美科幻电影中的隐喻性,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地解读。

一、意境隐喻

在英美科幻电影中,隐喻性常常是体现在画面的局部隐喻中的,这种意境的实现一般通过静态的构图以及动态的镜头语言来实现。

这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被认为具有极简主义意味的,由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地心引力》(Gravity,2013)。在《地心引力》中,第一次登上太空的载荷女专家瑞安·斯通博士的工作计划因为一颗俄罗斯卫星的碎片而被打乱。由于轨道上的其他卫星和空间站被碎片击中并形成了新的碎片,斯通不仅失去了全部同伴,也几乎失去了回归地球故土的交通工具。最后斯通凭借自己的勇气和知识找到了中国的天宫一号,并操作自己不熟悉的神舟飞船重返地球。美国著名编剧、“故事”培训班创始人罗伯特·麦基曾经在其教材《故事》中指出,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叙事应该有如下元素:激励事件、危机、高潮以及结局。毫无疑问,这些元素的设计、安排方式已经为编剧们了如指掌,大部分被认为具有“匠气”的科幻电影都是源于编剧对诸般元素的熟练而又显得生硬的堆砌。而在《地心引力》中,尽管上述元素都依次出现,但是“个体求生”这一主题被放大,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女主人公一个人在外太空的挣扎来进行叙事的,以至于电影被诟病为情节极度单一,各元素之间的衔接被女主人公孤独而恐惧,甚至略显冗长的漂浮于太空中的场景淡化。然而整部电影的情感却是饱满的。尽管观众几乎没有接触到热血场面以及体现了丰富想象力的外星影像,但是辽阔、静谧的太空景象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观众陷入一种和斯通一样的、被孤独无助淹没的绝望境地中。

电影中的静态构图完成的意境隐喻有如当斯通终于进入国际空间站后,她第一次脱下了笨重沉闷的太空服,露出自己优美的身体,然后在失重的状况下伸展自己的四肢,最后以一种蜷曲而轻松的姿态,在半空中休息。这一长达两分钟的画面显然是对胎儿在母体子宫中的形态进行了隐喻。对于斯通来说,这是她在经历了大惊大险之后的第一次放松,她所得到的安全感使得她犹如胎儿被笼罩于羊水之中,观众也在这一画面中进入一种暂时的舒缓安宁状态。另外,画面还传递出另一种意味,即人类是具有美的,生命是具有美的,斯通此刻依然拥有求生的本能,她势必会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创造奇迹。

而动态镜语完成的隐喻则如电影中斯通抵达地球后的一系列画面。电影摒弃了传统宇航员回归地球由海军接应的套路,依然选择展现斯通的个人力量。当斯通的神舟落入海水中后,她从水中游到岸边,终于趴在了地球的地面上。此时的斯通百感交集,她在充分地感受着自己日夜思念的地心引力,随后慢慢从沙滩上站起,坚实地踏在地面上。这时候电影采用较为缓慢的特写与向上摇镜,让观众能够清晰地在这一景别中看到斯通的脚、小腿、大腿,然后到腰部、胸部,最后则是头部。斯通的形象在这一组镜语中被塑造为一个具有“地母”隐喻意味的女神或女巨人,而不再是之前那个因为丧子之痛而颓丧的迷途羔羊。人体和生命的美和与这种美相伴的生命奇迹再一次得到无声的彰显。

二、情节隐喻

情节隐喻在英美科幻电影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一方面是电影叙事的自身性质决定的,罗伯特·麦基曾经就好莱坞电影的故事创作说过:“故事大师对事件的选择和安排即是其对社会现实中各个层面(个人的、政治的、环境的、精神的)之间的互相关联所做的精辟妙喻。剥开其人物塑造和场景设置的表层,故事结构便展示出作者个人的宇宙观,他对世间万物之所以如是的最深层的模式和动因的深刻见解——这是他为生活的隐藏秩序所描画的地图。”另一方面则与科幻电影在情节设置上的自由度有关,科幻背景使主创得以凭空建立一个世界和一个能发挥想象力的故事表层,然后引导观众探寻表层下指向的真实事件或情感。

以在科幻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殖民情节为例。在人类对外星生物迄今依然没有具体、科学的接触与研究的情况下,英美科幻电影依然大量使用“殖民地文学”的叙事套路,将历史上欧洲对亚非拉等地的殖民历史和思路,以人类与外星人的这层关系进行表现,从而完成对侵略、反抗、牺牲等宏大主题的叙事。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阿凡达》(Avatar,2009),电影中富含珍贵的“不可得矿”,而科技发展又相对落后的潘多拉星球实际上就可以视作是对殖民地的隐喻。当地的纳美人有着如当初殖民地土著一样对自然的崇敬态度。而缺乏这种对自然敬畏精神的人类则不断砍伐潘多拉星球上的森林,破坏纳美人的生存环境,并且在纳美人表示反抗后决定对其采用武力驱逐的野蛮方式。也正如殖民活动一样,主人公萨利等人负责的则是较为温和的渗透、说服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一隐喻的存在,卡梅隆不得不违背科技常理而以人类最后失败的结局来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否定。

还有一种情节式隐喻反其道而行之,在同样使用殖民隐喻时,将人类置于被殖民的地位,以提示人类不可高估自身力量。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便是如《坏品位》(BadTaste)、《独立日》(IndependenceDay)、《天际浩劫》(Skyline)和《洛杉矶之战》(Battle:LosAngeles)等,在这一类电影中,外星人虽然拥有了强大的、对人类压倒性的科技,但又被以一种强悍的“游牧民族”性格加以刻画,人类是外星人企图征服并殖民的对象,如《天际浩劫》中,外星人需要用人类的大脑来制作能给它们工作的机器人等。这种现状直到在否定了这种殖民对抗性的《降临》(Arrival,2016)中才有所改变。

三、人物关系隐喻

在英美科幻电影中,还存在一类人物关系隐喻。这一类隐喻并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画面或情节上,而是在于电影提供了一个大背景或语境,而其中的人物关系是令观众感到扭曲的但又有似曾相识之感的。科幻的主题使得电影主创获得了以新的方式重构社会各阶层的便利。

人物关系背后所指向的往往是某种社会症结。电影被认为是反映历史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一面多棱镜,人们在其中观察到的生活是真切的,具有多个层面的,也有可能是被折射和变形了的。但无论如何,英美电影与英美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物质发展,以及人们在信仰、价值观等精神方面的表述必然是息息相关的,科幻电影也不例外。以乔治·卢卡斯在南加州大学时自编自导的《电子迷宫THX1138 4EB》(ElectronicLabyrinthTHX1138 4EB,1967)为例,在电影中,人类失去了名字,而全部被授予编号。名字的失去也就意味着个性的泯灭、个体尊严的丧失,每个人都犹如一个零件一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系统之中。主人公的编号是1138,他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于是开始了逃跑。观众已经能够感受到在卢卡斯设定的这个“未来社会”中,环境氛围是极为森严和冷酷的。也正是在这部短片的基础上,卢卡斯后来又拍了影响力更大的《五百年后》(THX1138,1971),电影拓展了整个逃亡过程,同时也对这个“未来社会”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摹。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由机械代工,如给男主人公进行喂药、擦洗等工作的全是自动化的机械手,科技已经发展到出现了投影和可以用意念操控交流信息的程度,人的思维也会体现在脑电图中被复制和分析。人(其实是克隆人)生活在一个地下的巨型基地之中,接受着来自上层统治者通过各种冰冷机器和精神控制药物完成的监视。主人公1138就是这样一个克隆人,在长期的服药中失去了喜怒哀乐而只会机械地完成上层人分配的集体劳动。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停止服药的1138就开始有了属于人类的情感,并最终因为爱上了女室友而决定逃亡。

可以肯定的是,卢卡斯所设计的这个五百年后的“未来社会”以及其中扭曲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对当代社会状况的夸张和隐喻,他批判的是当时冷战思维下严密的思想控制,而其中又以苏联政府为甚。卢卡斯用这个地下世界隐喻一种高压统治,在这种不正常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没有思想交流,而人还要因为自己没有完成工作而忏悔,因为工作成为衡量一个人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但也正是这种毫无人情的、机械的标准让最后的机器人警察由于预算透支而自动停止了对主人公的追捕,让主人公得以爬出高梯站到了地面上。整部电影以压抑的氛围刻画了一个充满禁锢的极权世界,一旦人不服从和接受上级的统治,如1138的女室友,就有着被残忍地做成标本的结局。卢卡斯以这种隐喻来促使人们意识到一种人道主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与之类似的英美科幻电影还有如被认为表述了“科技比国家更坏”的《发条橙》(AClockworkOrange)、《妙想天开》(Brazil),乃至《黑客帝国》(TheMatrix)、《V字仇杀队》(VforVendetta)等。科技元素以及视觉特效已经并不是这类电影最值得人铭记之处,对卑劣政治手段、极权主义下的审查、监视环境等的隐喻式抨击才是这类电影让人称道之处。

绝大多数人对科幻电影的需求是娱乐需求,但科幻电影所能提供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娱乐。科幻电影的价值观往往是立足于全人类立场的,在以科学知识启发人类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同时,对普适性的、群体性的生命意义进行体认和关怀,对人类的恒久幸福进行救赎和追寻,既是保证科幻电影票房回馈的前提,也是科幻电影实现自己在商业价值之外艺术价值的基础。而要在具体的影像之中实现这种思想的深度表达,就必须仰赖隐喻手法。从对英美科幻电影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影主创热衷于在单个镜头中,抑或是在情节、人物关系上设置隐喻。可以说,隐喻性遍布于优秀科幻电影的表述活动中。在人们对英美,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有着某种只会“催眠观众”的偏见时,科幻电影却使用各种精妙的隐喻来发人深省,实现主创与观众在思维上的交流互动。

猜你喜欢
斯通科幻电影英美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割草工
凡·高在博里纳日——读欧文·斯通《凡·高传》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