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君
称谓语也叫称呼用语,体现了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亲疏远近关系的认定,被认为是保持和加强交际双方感情和关系的纽带。称谓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使用场合有亲属称谓、身份称谓、职业称谓等多种形式。不同国家和民族也有自成一体的称谓系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所遵循的法则和习俗。因此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场所,我们都需要判断正确的人际关系来选择恰当的称呼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交流。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的角度,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称谓的区别和使用方法。
亲属称谓是汉语人际称谓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它反映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或家庭与家庭成员之间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中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严格遵守以家庭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远近的法则,即“宗法”。亲属称谓的特点之一在于,中国人对于亲属的定义有父系和母系家族之分。父系的爷爷、奶奶、叔伯、姑妈、堂哥等和母系的外婆、外公、阿姨、舅舅、表姐等都是要区别称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中原本划分清晰的的父系和母系如今也部分淡化了,尤其表现在年轻人一代,常不再区分表亲和堂亲,一律以“哥”、“姐”、“弟”和“妹”代之。亲属称谓的另一特点是家族成员间称呼取决于辈分而非年龄。由于旧时家庭多以人丁兴旺为荣,孩子多,而各自结婚和生育年龄差异又大,导致在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家族中,有而立之年的成员已被称为爷爷奶奶,也有牙牙学语的娃娃被叫做阿姨或姑妈。这一有趣的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与此相对的,西方文化中的亲属称谓则采用简明扼要的模糊处理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中“长幼有序”和“尊卑有分”,西方文化中的“男女平等”和“人人平等”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也反映到人际之间的亲属称谓。长幼之间常直呼其名,子女取名时沿用父母的名字就简单以“大”和“小”区别称呼。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年轻人们对于家庭的概念以“独立”为核心。如孩子成年后多搬离原生家庭自力更生,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会逐渐减少。在成立自己家庭后他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孩子和配偶,与父母的联络多发生在节假日,对父母体现出更多的是爱和尊重,平等沟通,这些观念和中国文化中“‘孝’字为先”还是相差甚远的。
社交称谓泛指在各种非家庭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根据不同的职业,职务,头衔等划分标准,称谓也是多种多样。汉语中最常见的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在生活中碰到不同年龄的非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为表达一定的亲近意愿或实现礼节性的招呼功能,人们会自然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对方。如邻居家的老人称“爷爷”;路边卖菜的唤“大婶”;公交司机喊“师傅”;保姆或保洁员叫“阿姨”等等,有助于不相识的双方尽快熟络,减少交际冷场。西方文化中则少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根据对被称呼者了解的程度,西方人采用了一系列”万金油”功能的称呼词。如已知对方姓氏,根据其性别和婚姻状况选择在其姓氏前加上“Mr”、Mrs”、“Miss”或“Ms”来称呼。其中对于女性,如果不知她是否已婚,则选用“Ms”最为妥当。如果面对的是一无所知的陌生人,则通常根据其大致的工作环境和着装判断选择相应称呼。如对于上级、长官、警察、长辈、教师、客人等使用“Sir”或“Madam”。偶遇的陌生同龄人尤其是年轻人间多用口语化泛指称谓“guy”、“girl”甚至简单的一个“Hi”即可化解尴尬,开启对话。
在相对严肃的工作场合中,生活化的称谓也很少见到,体现职业、职务、职称和头衔的身份称谓使用频率更高。人们常常需要在称呼有特定身份的人时,在其姓氏的前面加上他(她)的职业、职位、职务或头衔,以表示足够的尊重和礼貌。这一点在中国称谓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常见的对职业的称谓“王老师”、“刘医生”、“赵店长”等;体现职务或职位的称谓“秦科长”、“李局长”、“陆经理”、“余主任”等等。相对于中国职场上种类繁多的职务和职称命名,西方文化中的身份称谓除了主要用于医生、教授这样的学术领域,还特别使用于一些庄严郑重的场合。如英国人会尊称国王和女王为“Your Majesty”;美国人称总统为“Mr.President”;称法官为“Your Honor”;许多教会称其领袖为“Reverend”等等。这些身份称谓无一例外都表达了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尊者和敬仰。
综上所述,称谓研究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的冰山一角,称谓所体现出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家庭模式、教育理念、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在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所有学习着外国语言的人,都要注重在日常的交流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习和认识,才能真正有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董岩,奇志.英汉称谓语的文化隐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3).
[5]李庶泉.论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教学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