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燎雁
基于特征重组的二语形态变异研究
傅燎雁
目前学界对于二语形态可变性形成机理的解释还没有达成共识,围绕特征在习得中的重要作用数种假说相继而出,其中“特征重组假说”成为目前学界格外关切的对象。本文以特征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特征重组与参数设置对二语习得的解释力。二语形态 特征 特征重组二语形态问题是指二语学习者在习得和处理特定二语语法形态和功能词方面的困难,二语语言输出存在变异现象。二语形态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近年来生成语法学派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Chomsky的特征理论指引下,梳理围绕特征在二语形态问题上的重要假说,分析了融合“特征重组假说”(Lardiere 2008,2009)与参数设置来解释二语形态变异的可行性。
不少国外学者应用最简方案的特征理论进行了大量二语习得实证研究,根据目前学界对于二语形态可变性形成机理的解释,存在“损伤”和“无损伤”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二语中形态标记的缺失是否意味着中介语句法系统的损伤。
Beck(1998)认为过了关键期的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官能已经损伤,使得他们不再能够设定二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值,因此二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值永远处于无值状态(二语语法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二语学习者在初始阶段会把的英语的形态语音形式映射到母语的功能语类特征上,即一语语法,二语词汇。但随着二语输入的增加,他们会在表层形态上接近二语,偏离母语。但由于功能语类特征值得失效,他们不可能建立与英语本族语者完全一样的语法表征。
该假说对解释二语习得的普遍失败有一定的价值,但有个潜在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屈折形态的缺失表明功能语类的未习得,下这样的结论欠谨慎。因为没有存在于受试输出中的数据不能被视为表明不存在于受试的语法中的证明。而且此假说不能解释一些二语习得现象(如不规则动词屈折形态使用率显著高于规则动词)。
无损伤说中具代表性的是“表层屈折缺失假说”(Prévost & White 2000)。研究者对两位成人法语二语学习者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他们倾向于在有定形态环境中使用无定形态,但相反的情况却几乎不存在。而且原形只出现在实义动词类,而从不会出现在助动词类。研究结果表明中介语语法中屈折词缀的缺失并不是因为二语中功能语类及其特征系统有损伤,而是由于二语习得者在深层抽象句法知识与表层屈折词缀的匹配上存在问题致使表层屈折词缀不能实现,表层形态出现特征缺失或使用默认形式。
但此观点有一个潜在的逻辑问题:学习者在定式句中使用错误地使用动词非定形式,而相反的情况却几乎没有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没有习得限定性而采用了默认形式:(如 他们不说The kid can *sings可能只是不知道限定动词sings,所以他们直接就使用了动词原形sing)。而且该假说也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一些她发现的现象(例如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比名词复数-s的掌握难)。
Lardiere(2008)通过长期跟踪研究成年二语者Patty(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分析她的特征重组能力和重新映射的问题。英汉两种语言都选择复数特征[+plural],但汉语的复数特征比较特殊,必须和其他两个特征——确指性[+definite]和人类[+human]组合在一起,英文没有这个要求,如有“学生们”,没有“书们”。但汉语的复数标记与量化词和量词的共现有限制,如不允许“三个学生们”,但英语有却没有。由此,她认为二语习得除了选择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重新学习特征的组合方式。而且特种类型的复杂性直接增加了特征组装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习得难度。
但受试Patty逐渐习得了与英语本族语者相似的关系从句算子移位。学习的难度并不在于简单的参数设定,而是将其母语中相当局限的算子移位延伸至英语中其他类型的关系化结构。 Lardiere 提出了“特征重组假说”,二语习得者能利用任何语言特征,且能识别特征,将特征重新组合,映射在二语具体词项上。二语习得者的输出缺失屈折形态,不能作为句法表征缺失的证据。
原则与参数框架认定二语习得失败原因是未能将参数值的设置从L1调整至L2。Lardiere(2008)认为参数的设置不能有效解释语言表现的差异性不稳定性,她强调二语习得中的特征组装而非特征的一次性选择。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语义和语法功能对母语和二语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形态对应点,识别并重新分配母语功能特征的词项,将习得的特征在二语中组装到具体词项中。
Lardiere(2009)对“特征重组假说”进行了拓展,认为特征识别—重组不是设置参数的过程。她取消了参数设置,不支持宏观参数,也不支持微观参数,提出“参数设置即特征选择”,而这个说法稍欠恰当,就特征识别-重组和参数设置的关系上,它的处理有些草率(戴曼纯2011)。
无论是特征重组还是参数设置都不可能回避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二语习得绝不是通过归纳二语输入来完成。作为自然语言的中介语受UG制约,也就势必会受制于参数的演绎作用。某些抽象特征必须依赖UG进行自上而下参数演绎完成识别重组,绝不是纯粹观察、推导进行自下而上归纳学习的结果。
而且,微观词汇参数已将语言之间的差异——参数归约于词库中某些词项特征的不同,如功能语类形式特征。这就是说,在当前理论框架并未放弃参数,而只是改变了参数的实现方式(毛眺源、戴曼纯 2015)。由此可见特征重组假说没必要放弃参数设置,所以特征识别-重组应该与词汇参数设置融合。
特征重组假说是生成语法框架下二语习得理论的新发展,是基于最简方案特征理论、可以拓展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融合特征重组与参数设置,结合两者对二语习得的解释力进行实证考察。
[1]Beck M.L.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311~348.
[2]Lardiere D.Feature Assembl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Liceras J.,H.Zobl,H.Goodluck.The Role of Formal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06~140.
[3]Lardiere D.Some Thoughts o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9(2):173~227.
[4]Prévost P. & L.White.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03~133.
[5]戴曼纯.二语习得中的特征与特征组装[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91~98.
[6]毛眺源,戴曼纯.二语特征重组假说之参数构想新解[J].现代外语,20015(5):667~677.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绍兴市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博客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特征重组模式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形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201737707)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