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曲阜科举文化遗迹的开发与运用
——兼及潜旅游项目的开掘与传播

2017-11-15 03:00张子夏
长江丛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曲阜遗迹科举

张子夏

简论曲阜科举文化遗迹的开发与运用

——兼及潜旅游项目的开掘与传播

张子夏

曲阜科举文化历史遗迹作为一个被长期闲置的旅游资源,有着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潜在旅游文化项目。本文从旅游文化发掘传播的视角出发,以提升认知高度为前提、认知确定文化特质为基础、建构相应文化序列为条件,通过挖掘构筑乐体验程序的手段,转换传播视角,提升旅游文化传播理念,将潜旅游项目有效整合得到有效传播,从而成为受人欢迎的显赫名胜景观。儒学 科举 文化传播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不仅有关乎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本体的诸多历史景观,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这里还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民族科举文化历史遗迹,散落在古城的四面八方,成为古城曲阜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积存为一个巨大的潜在旅游文化项目。可惜,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潜在旅游资源被掩埋遮蔽于以“三孔”为代表的重要景观之中,可谓是“藏在深闺人不知”,造成巨大的旅游资源浪费,今天,伴随着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如何有效地开掘科举文化这一历史遗存,在现代传播文化观念的指导下,将曲阜科举文化这一潜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更有效率效能的旅游文化传播,既是一个开发建设古城旅游项目的瓶颈突破点,更是传统文化资源潜旅游项目传播的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对此笔者试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提升认知高度是做好潜旅游文化开发传播的前提

从传播原理上说,相对传统文化的旅游经管的开发与传播,它除了和一般项目所具有的唯一性,特殊性以外,人们关注民族文化传统的另一个重要接受心理和兴趣点,在于其文化的层次与高度,即人们前往重要传统文化区域游览,除了观看神奇的历史景观,还要能够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思和悟解,对于悠远文化的感怀和联想,甚至是上升至准宗教情怀的感知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心灵冲撞审美效果,诱发人前往游览,将潜性变为显性。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潜文化旅游资源,要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尽可能地提升其文化地位和层次,将其上升到民族生存和生活至高点予以审视和阐释,放大其潜在的关注度,才能够形成受人关注的显性旅游产品。

曲阜的科举文化遗存作之所以长期被遮蔽,流落为潜性旅游资源,除了一直被人们视为负面社会事象的原因,便是惯久以来人为将其从曲阜大的文化格局中割裂开去,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儒家就是曲阜城,孔子就是三孔景点,最多包括尼山颜庙等,没有看到,古老的科举文化也是孔子及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分和载体,它们是我们认知孔子及其儒家不可或缺的实存侧面,忽略了曲阜科举文化与孔庙孔府这些关乎国家兴亡史迹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可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说不见完整的泰山。没有理解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科举制度的远宗所在,其创办私学引发科举制度的的历史诞生,在于儒家学说中科举入仕和道德学说一样,它们都是关乎华夏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举措,只是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罢了。

何况,华夏民族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中,始终以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为核心展开运作,一方面,孔子所编定的五经或者以孔子为核心所编定的四书,不仅确定成为了科举的基本内容,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权威判定标准,形成了科举考试就是儒家文化政治传播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孔子及其圣贤群体被广大举子奉为心灵偶像,追逐圣贤脚步成为历史最高的境界,将圣贤庙宇尊为科第争光的内在促发动力和外在佑护力量,以至于曲阜现存学庙和一、试院庙宇合一的历史格局。第三,一代又一代的举子士人无不秉持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成就历史伟业,造就出一个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言,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英杰,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华夏民族悠久辉煌。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的视点上提升科举历史遗存的内涵高度,将其与传统社会制度建设联系在一起,将其与儒学的至深学说相关联,落实至曲阜科举遗存为着眼点加以观摩释读,自然具有了潜旅游文化凸显传播的可能性。

二、认知确定文化特质是做好潜旅游文化发掘传播的基础

从文化传播这一特定角度审视旅游文化的运作机制,可以看到,纵观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特质或特殊性是造成旅游品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造成旅游传播的前提,使人进入旅游审美过程,首先是被旅游产品的特殊看点卓异性所吸引,所谓具有特殊的内在意蕴品质或特殊的外在景观面目,然后才能激发出相应的兴趣前往旅游观赏。这其中,看点的生成往往需要我们做专门的开掘和探究,所谓化平常为特色,化无形为有形,化潜在为显著,将其潜在性的质因提炼和升华为人们所认知的品牌,形成为文化传播的质料和因由,变造为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手段,才能由此造成社会性的认知和向往,形成旅游效应。

就曲阜的科举文化历史遗存来说,具有特殊的内在文化韵致。一方面它们存在于孔子的故里,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不仅是科举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科举文化的基本内质,还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线索,更是科举制度完善的标准和目的。因此,曲阜现有诸多文化景点带有明显的科举文化痕迹,有人将其直接阐释为历史上的科举遗迹,曲阜科举遗迹更富儒家深度内涵。另一方面,曲阜作为孔子后裔特殊社会群体的家族居住地,特殊的身份地位使得历代皇权无不予以加封优渥,在科举上予以特殊关照,留下了圣裔家族诸多恩贡、拔贡、乃至专设考场专拨名额等科考遗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曲阜自己特点的科考文化现象,由此带来曲阜科考文化独特释读意趣,也构筑出独具魅力的曲阜科考文化历史场景。

正像有人看到的那样,孔子的“故宅门”、教学遗迹“杏坛”、“沂河”“舞雩坛”,甚至包括诸多历史遗迹颜庙等,都可做科举文化遗迹来观赏阅读。可惜,它们独特的历史内涵因为惯常的旅游积习而被忽略,如果施以历史遗迹的记载识度和超越时空的想象,真的可以从中真切地理解到:孔子创立儒学开始,不仅以自己的私学打破了宗法制度下的官学制度,为平民进入政权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做出了最初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辟,也以其卓著的教学实绩,培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士”的人才队伍,以其独造的“学而优则仕”而不是“生而优则仕”基本理念和路径,为打破宗法制度传统,社会实施人才选拔制度,整体性如何晋身发展入仕为官,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途径与方式方法。

除此之外,曲阜孔孟颜曾四姓设有自己的“四氏学”,明代宪宗成化年元年(公元1465年)准衍圣公之请,“令三岁贡一人”开始,明清两代皇上特许包括颜氏孟氏等在内,最多的时候每年贡生可达8名之多;明代天启年间,又准奏对于孔氏后裔科举考试可单独增加录取名额,考试时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如果发榜无孔氏考中,则当场取孔氏试卷,阅取一名,以表皇上于孔氏特殊优渥之情。此种特制至清代同治年间,孔氏“四氏学”每年科中的举人可达8名之多。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曲阜四姓科考独特文化景观,可以从中看到其他地方无法看到的科举历史特例事象,观赏体验曲阜科举遗迹的独有韵味。

所以,曲阜科举历史遗迹既需要深入发掘整理,也需要予以特殊的包装打造,真正使得产品凸显出曲阜特色感观,曲阜深质趣味,如果能下一番特定历史内涵中进行新的开掘和整合功夫,并予以相应的传播视角调整和选择,以独特的释读方式选择造成游者对于科举制度的深度了解,并由此形成新颖独特的视觉观感形象,直至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撑和激情动力,就能够实现潜旅游文化的显性传播。

三、建构相应文化序列是实现潜文化资源发掘传播的条件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观赏传播文化,具有特定的时空传播关注记忆等特点,所以,进行较长较大时空完整性创构设置,全面建构旅游项目的应然性显性可见序列,最大化地提供游客内心求知的要求,使其获得充分的观赏满足感,不仅可以实现到场旅游和再续旅游的连带效应,还能够促进潜旅游项目本身的拓展与创造。因此,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重新发掘编订曲阜旅游科举文化景观序列,形成特定的旅游观赏“群”,是打造和实现曲阜科举文化遗迹潜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

在这方面。不论是就科举旅游项目的实存数量还是质量来说,曲阜的科举历史遗迹堪称保存最为全面的地方,完全可以构成为一个系统的科举景观体系。具体从科举崇拜上说,孔庙圣殿一直是莘莘学子心灵向往的地方,是激发举子文化崇拜意识,引领人们全身心进入科举最神圣崇高的殿堂;从科举文化境界上说,“杏坛设教”“舞雩咏归”“入泮求学”等诸多史迹,历代举子将其视为文化诠解的意蕴所在,为科举考试文化真理的规范承载和灵韵写照;从科举学习打造过程上说,尼山书院、洙泗书院、春秋书院、以及孔氏家学、族学的诸多历史遗迹,提供了人们深度理解认识科举文化知识学习历史场景,带来了什么是科举学习直观认知,造出了形象逼真的苦学场域观感;从科举考试过程上说,孔庙左前方的考棚建筑群,从大堂录号主考到二堂审考监理,再到考间考试答题,一直到大门外的张榜公布和举子阅榜,至今十分的完整和规距,足以让人领略历史科举考试神圣而又痛苦的全过程;从科举人才成就上说,一座座辉煌壮丽的状元坊,一件件科举中榜的遗物,据《孔子世家普》记载:孔子后裔取得功名者5000余人,其中进士240人,举人443人,仅唐朝一代就产生了7名状元,甚至产生了孔姓一门三状元的历史奇迹。再加上颜氏家族人才辈出,孔庙西面天官第街上就有过颜氏一门三举人的历史壮举,还有孔尚任等恩拔贡生的历史遗迹,留下了数不清的科考历史典籍,使人从中看出科举造就人才的同时,也能够充分认识科举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繁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在曲阜才可以看到科举制度的历史全貌,从历史发端到历史演变过程,从考试的基本内容内涵到考试的制度设置管理,从场景建设到考员事迹,从具体程式到实物遗存,一直到那些动人的科考老故事,如果能够将此序列有机组合打造成系统工程,让人置身其中,如行山阴道上,不仅能做完整观赏体验,更能带来曲径通幽的审美享受,一定会打造出新鲜的传播旅游史迹意趣,将潜性资源予以最大限度地发扬光大。

四、挖掘构筑游乐体验程序是潜文化资源发掘传播的手段

现代旅游传播理论证明,随着人们生活和文化意味的不断增长,越来越从单纯的观赏阅读旅游向参与行动旅游迈进,变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为主体的知性旅游为愉悦身心,增添意趣的体验旅游,面对此种新的旅游理念以及行为,作为曲阜科举考试这样的潜旅游项目,要想获得人们更多的兴趣,事项更大旅游效能传播,就要从旅游者的主体需要出发,尽可能地将静物观赏性旅游过程变造为游客可以操作可以使用的活动过程,实现由单一观摩传播到多维共感传播,最大化地增潜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其实曲阜科举考试资源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存在和文化设置,许多景观是可以作为参与性的活动景点予以规划实施的。比如儒家经典的曲阜诵读活动。因为传统科举考试义儒家四书五经为基本内容,于是便使这些经典具有了特殊的科举考试审美内涵;还因为它们都经过孔圣人的编整,有孔子及其儒家的精神灌注,所以在孔子故里,在儒家的渊薮地,伴着圣庙古松和圣哲灵韵来诵读古老的经典,体验作为科考内容的深度内涵,自然会别有一番心得体会和心灵感受,如果能够辅以特定的讲读辅导和科考阐释,对于现代的许多人没来说,一定会喜欢这样的特殊活动方式,接受独特传播所带来的异样感受,使传播获得更深更大的效能效益。

还有像曲阜独有景观古泮池,由其所造成与科举考试相联系的“泮桥”“入泮”等景观史实,泮桥就在孔庙的棂星门前,一座不起眼的暗河上的石桥,它不仅是所有孔庙的必有建筑,也是古代入学称之为“入泮”的出典处。如果单纯从史迹外观上做观赏,难以体会到其中的深度文化内涵,使人望之得其形而不得其意,更难得其趣、其味。假如在此基础上将其设计为一个新颖的“过泮桥”礼节,做成一个恭而敬之的“入泮”仪式,让前来参观的人置身景点之中,既观赏到历史遗存的景观面貌,又能体验其中的潜在神圣韵致,将观赏和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养目和怡心融会贯通,将知识和乐趣汇聚一体,既观景有畅神,既增智又快乐,自然会增加进入该旅游项目的兴趣,从而产生出绝然不同的旅游文化传播效益。诸如此类的还有书院里寒灯下苦读一番,老考棚里坐下来参加一次科举考试,按照规矩发挥撰写一篇科考作文;考棚大门前参加一次阅榜过程;考试中榜迎接喜报和接受人们祝贺;中榜封官之后自己处理一桩案件等。都是可以包装和运作的科举文化参验项目,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曲阜科举文化历史遗迹作为一个被长期闲置的潜旅游资源,在整个社会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上无疑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予我们以启发。站在现代传播学的高度看待旅游项目的开辟和市场运作,尤其是潜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生成和实现,不仅仅是一个实地和实物的存在问题,更多的还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问题。对于类似曲阜科举文化这样没能获得较大市场的潜旅游资源项目,我们需要转换一下传播视角,更高地提升旅游文化传播理念,看到许多地方不是没有旅游资源,也不乏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性,只是,它们要么被无端遮蔽,要么被无视闲置,要么被草率使用,有待于我们从新传播理论出发予以新的关注和运作,创新工作程序与方式来化腐朽为神奇。只要做到了这些,任何潜旅游资源都会得到有效传播,也都会成为受人欢迎的显赫名胜景观。

[1]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

[2]皮锡瑞.经学历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6.

[3]曲阜市志编委会.曲阜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

[4]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产业中地位和作用[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5]高蒙河.历史文化旅游的几个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4).

[6]姜传松.清代科举与官学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7]王一木.儒学生命哲学与当代生命教育[D].南昌:南昌大学,2006.

[8]张增祥.明清时期山东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9]谭宏.论文化传播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的作用——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的分析[J].新闻界,2008(5).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张子夏(1991-),男,汉族,山东曲阜人,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曲阜遗迹科举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沉船遗迹(外一首)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好玩的小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