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家族制度的社会功能考述

2017-11-14 10:57杜伟利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摘 要:自西周宗法制度兴起,家族制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由于阶级斗争需要,反对家族制度的声音越来越多。然而,家族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既曾在某些阶段或方面阻碍的社会的进步,也曾为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带来过积极的作用。当今社会,新型的家族制度在广大地区扮演者非常这样的角色。

关键词:家族制度 河南地区 家族文化

恩格斯认为个体家庭和个体婚姻的产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它同奴隶制和私有制一起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新时代[1]。由个体家庭和个体婚姻延伸发展出来的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已在中国存在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应该把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还是作为糟粕弃之不顾,学者们曾有过争论,近代以后反对家族制度的观点一度占据上风,认为家族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张废除家族制度,肃清家族制度的思想。然而,家族制度和相关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一旦时机成熟便继续开枝散叶,展现出其强盛的生命力。中国家族制度一直在修正、发展,而非消亡。在近代以来中国家族制度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后,中国家族制度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进化,近些年再度兴起的。这些家族制度简化了封建礼节,也不再有严苛的等级关系和繁琐家礼,而是以新的形式和内容服务着社会。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对整个中国极其合适的参照价值,笔者以自己所了解或经历的河南某地区家族制度和文化为范例,简述当代家族制度在社会功能的转变。

1、婚嫁丧葬制

无论在国内还是西方国家,婚礼和葬礼都有非常正规的礼节。国外或者国内的部分城市中,婚礼往往要找婚庆公司负责(葬礼也一样,要找相关机构)。在农村,一负担不起请专业公司丧葬嫁娶的费用;二缺乏专业的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但是因为有家族制度存在,新型家族下的家庭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族内无论谁家有需要,都有本族人自发组织的队伍积极响应。

家族制度经过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洗礼后已经去掉了很多繁文缛节,族人最基本的诉求却都保留下来,得到简化婚丧嫁娶的礼节有很好的传承。在婚嫁时,首先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一般是新郎爷爷辈)出面开始规划典礼流程。由新郎亲近的叔伯辈协商迎亲路线、找婚車、大件物品摆放;婶婶和大娘负责铺被子,布置房间;新郎的堂兄弟们负责抬嫁妆,贴喜字、压红纸,然后在在迎亲路上放鞭炮撒喜糖等。这一套家族约定俗成的分工,使得结婚的人家不但不用重金外聘婚庆人员,还能在现有条件下举行的更流畅、热闹。

同样的,丧葬也有长辈出面,首先根据家族疏亲确定戴孝成员,安排报告丧事人员给逝者指定的亲属报告丧情。下葬时,负责的长辈会安排由儿童组成的抬纸人、纸屋(拿到逝者坟前给逝者烧掉,当地人认为逝者九泉之下可以收到烧掉的物品),由大人组成的抬棺材的队伍。有人奔丧,也有本族人进行起身鞠躬回礼。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婚嫁还是丧葬,总有会烧菜族人负责做饭,邻里也会凑齐需要的桌凳和吃饭需要的碗、盘子等。

2、年火、拜年制

逢年过节总有许多活动不但调节了节日气氛,在拉近族人关系、促进邻里交流也有很大作用。这些活动主要有:

大年三十点年火:在上世纪末,族人总会留一些完整的玉米秸秆,捆成几捆存在村里,大年三十吃过晚饭的时候架在一起,点着,这种点火仪式称之为点年火。这时年火既能让生活在北方宗族人取暖,也有着更深的寓意:当燃烧的支撑不住的秸秆往谁家的方向倒了,说明这家人在来年的庄稼有个非常好的收成,是发大财的兆头。人们总是在年火旁边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近些年一方面因为农机的发达,田地里的玉米秸秆都被打碎做肥料另一方面机械化使人们已经懒得拉回玉米秸秆。即使如此,在年三十这天,依然总有人拿着干柴架起来点燃,然后在火旁侃着大山取着暖,不亦乐乎。

大年初一拜年:拜年是河南很多地方都有的活动,家族制度健全的人们进行的尤其认真,这给想要传递孝心,表达尊重长辈的态度的人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每年初一,晚辈们总会在清晨四点左右起来吃早饭,天亮之前便出门拜年了。拜年的形式主要是晚辈给长辈磕头,而长辈往往提前几天便准备好核桃、糖果和果冻,等晚辈进门便大把大把往晚辈手里塞,一片祥和的气氛拉近了亲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在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中既过了嘴瘾,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很多传统文化。

3、正月探亲制

正月是走亲访友的最佳时期。天南海北的亲朋好友纷纷归家,趁佳节聊天叙旧,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大年初一在本家拜完年后,杜氏族人于初二会集体出动,只要父母健在,嫁往他村甚至外地的女儿都会带着自己的丈夫孩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在这一天,一起从小玩到大的闺蜜好友都因为同样的原因纷纷赶回来,抓住这珍贵的相聚时刻,接着她们儿时没有说完的话题聊下去。

除了初二走娘家,很多人还会在初三初四走其他重要的亲戚,夫妻各自的外公外婆家往往是最常去的,其次是姨家,如果姑姑年迈而且初二那一天没有碰头,侄女也要往姑姑家去。这些走亲访友的家族文化,让杜氏族人整个年都充实了起来。甚至有的家庭还会出现这边亲戚没有走完,另外的亲戚过来拜访自己的情况,好在如今信息和通讯发达,电话预约即可使得时间上不再冲突。不过,有时候正月初的访亲活动还没有结束,下一轮“正月十六叫闺女”的活动又开始了,也因为如此,过年才会让许多留守的老人解了对在常年外奔波儿女的思念之情,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 (美)赛珍珠著;尚营林等译.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杜伟利(1992)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文化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