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民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7-11-14 10:57王华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农村

王华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切丰富,不同地区都保留着历史丰富的民俗文化,并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能够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态民俗文化纳入参考范围,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同时基于生态民俗文化在当代文化的冲击下受到的较大影响,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

关键词:生态民俗文化 新农村建设

一、生态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与当地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都有着深厚的联系,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指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水文条件、植被覆盖以及地形地貌等。农村是一个以聚居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具有特色社会形态的生活区域,因此,人们在农耕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中,群体性地域观念以及乡土意识十分强烈。群体性聚居让人们在长时间的劳动生产中与邻居或者村民之间的信任得到加深 ,同时也让血缘亲情更加浓厚。不仅如此,人们长时间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活,也让达成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共识,促进了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因此,生态民俗文化在这个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二、生态民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群众与大自然的接触是直接而深刻的,因此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原始信仰。原是信仰作为生存体验的产物,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原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包含了自然崇拜,还有动植物的崇拜,这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成就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眼里是他们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还是祖先的所在地。不论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还是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们,对于“落叶归根”这一思想都有很深的感触。农村群众在大自然中寻找繁衍生息的地方, 和环境,所以生态文化在人们心中,是最为珍贵的财富。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对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想法进行挖掘,并且与之进行良好的融合。

不同的环境,会对人们各方面的理解造成影响,最为直观的对比就是多水地区和干旱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潮湿多雨水 ,地形多为山地,群山环绕,水流潺潺,绿树成荫。而干旱地區则是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位于多山多水地区的人们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无法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所以长期以来的生产模式都是小农化个体生产。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制性地改变原有的生态模式,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并且较为容易让群众产生反感的心理。针对此现状,新农村建设应该人们长时间在这个环境中生产生活而形成的生态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对生态文化进行良好的利用,以发展生态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生态文化进行利用,其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不能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但是可以利用植被丰茂的先天条件发展畜牧养殖业。植被丰茂能够为畜牧业节省饲料成本,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自然放牧还可以提升养殖产品的价值,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将相关的产业链进行整合,就能够开发出整套生产链,从而通过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开发更多的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有着飞速的进步,对于文化的传播与思想传播方面也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新的文化和思想进行了解。因此民俗文化在这个大环境下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民俗文化在新旧文化的融合中变得越来越薄弱,甚至是消失。而生态民俗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们在当前的生活状态,如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等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融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们在这个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生态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农村的山水风貌、建筑形态、聚落、传统习俗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其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能很好的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因此生态民俗文化凝聚了我国各族人们的传统文虎的精髓 。通过挖掘生态民俗文化的内涵,可以较好地激发农村文化的活力,可以极大的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大力促进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可以较好地对农村文化产业进行建设,例如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以及新农村文化旅游等。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不仅可以对农村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吸收,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

大多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生态民俗文化在于商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冲击,为避免生态民俗文化同化严重或者消失,必须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

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做好价值导向,将当地的生态民俗文化加入宣传行列,在当地学校图书馆投放有关生态民俗文化的书籍资料或者音像资料等。开设特色课程,将生态民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增强农村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对民俗文化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偏差就非常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误的思想,使人们消极对待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如果有以上情况出现,应该首先反思宣传的方式问题,然后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并及时解决,保证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生态民俗文化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保留至今,其中具备了一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涵。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制定相应的生态民俗文化保护措施的同时,还应该在对其进行宣扬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 ,让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领略到生态民俗文化的现代内涵,认识到生态民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部分新农村建设成果突出的地区,无一不是对生态民俗文化进行了良好的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将当地的生态民俗文化与当地的经济 发展进行良好的转换,从而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让农村生态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的利用。

农村人们及时生态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生态民俗文化的继承者, 同时还是生态民俗文化的享受者。为了得到持续发展,新农村建应该立足于生态民俗文化的建设基础上,树立良好的典型,对民间艺人掌握的优秀民间艺术进行继承和发扬,使其产业化。同时还应该让人们对身边的文化典型进行收集,利用生态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深刻联系,对农民进行感染,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结 语

生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关键且重要的一部分,农村民俗文化的生态结构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即引领村民创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路径方向,对生态民俗文化进行挖掘、研究和继承,不仅可以让农村人们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得到增强,还可以让人们的心更加团结 ,增强民族凝聚力。生态民俗文化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特殊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神态民俗文化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民俗文化的建设推动着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也对生态民俗文化起着继承和发展的作用,因此生态民俗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可以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保障机制探讨[J]. 杨艳萍. 中国商论. 2018(08)

[2] 试论岭南民俗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J]. 黄玉华,徐勇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1)

[3] 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J]. 李波,于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3)

[4]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休闲型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及启示[J]. 孟晓霞,李先明.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生态农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