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龙
[摘 要]高职生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对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高职生的四大典型特征:生源复杂、思想活跃、实践力强、敏感自卑,然后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确定了三个重要指标: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最后通过借鉴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提出了高职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包括确定胜任力要素、选取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和建立胜任力模型四个方面,并据此确定了表层胜任力指标和深层胜任力指标。
[关键词]高职生;胜任力;职业素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2.159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服务产品,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随着我国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但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不理想,如何让高职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进行有效的择业、就业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胜任力理论是当前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近年来企业用于选拔、考核、评估职员的一个常用指标。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借用胜任力模型来对高职生的胜任力素质进行开发,是当今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青年当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大部分都处于17~25岁的年龄阶段,是最具活力的群体,除了有着与一般青年共同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而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又有着更为鲜明的特点。第一,高职生生源复杂,学习基础较差,但相对于普高生,他们有些又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社会经验。第二,高职生思想活跃、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过多的拘束和羁绊,但又缺乏必要的自主和自控能力,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第三,高职生个性外向,社会实践能力强,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新潮流,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敢于同不合理的现状抗争,但也容易受社会不良信息、风气的冲击。第四,高职生敏感、自尊心强,自卑心理严重,渴望别人的关注和尊重。由于他们在高中时就认定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和考上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一开始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高职生在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上都处于劣势,加之自身定位的模糊,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无优势,对就业择业较为迷茫,走向社会后对职业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2 高职生职业胜任力视角的提出
2.1 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之后,许多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或按各自的理解,对胜任力概念及相关术语的含义进行了诠释。专家总结、研究后得出,在管理学意义上只有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才能称之为胜任力:①与工作成绩相关,可以评测今后的工作绩效;②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存在动态性;③能区分不同绩效的员工。本研究中,认为胜任力是指个体所具备的、能够把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内在的、稳定的特征,包括动机、态度、知识、技能、意识、价值观、某领域的能力等个体特征。
2.2 影响高职生职业胜任力的职业素质
2.2.1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职业中的外在表现,是从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中表现出来的智、情、意诸方面的力量,它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就业的基本条件和择业的基本参照,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两大部分,专业能力是适应某一特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核心能力作为主体、核心,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技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迁移性。
2.2.2 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也称职业期望,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據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是劳动者自己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它是指人们在“三观”的指导下,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及对事业上获取成功的向往和追求。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不仅受到职业理想的影响,教育系统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也跟职业理想有着直接关系。在个人专业知识、能力和兴趣三者基础上所建立的职业理想才是正确的,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想和成功的关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2.3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从道德的角度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它是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根据不同的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理解职业道德。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职业道德下定义更趋向于从社会习惯、道德或规范对人的规定性,乃至社会强迫性这一层面,强调的是职业道德不可侵犯的一面,使得其对人的限定性尤为突显。因此,把职业道德理解为是在职业活动中从业人员所应遵守的社会习惯、道德规范原则及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总和。西方学者用更为开放的视野来阐述职业道德,他们更重视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职业道德,从个体本位的角度评价职业道德。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同样重要,从而把职业道德看作一种价值观和实现价值的能力。综合两种观点,我们认为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这个界定融合了中西观点,从而使我们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更加完整。
3 高职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研究思路endprint
3.1 经典胜任力模型
自McClelland提出勝任力理论以来,该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胜任力模型是对担任某一特定职位所应具备的胜任素质要素的总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构建了各种胜任力模型。经典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有斯宾塞夫妇于199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和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于1982提出的洋葱模型。
冰山模型由斯宾塞夫妇从特征的角度提出。冰山模型形象地将整个胜任力体系描述为漂浮在洋面的冰山,知识、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称为显性素质,易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显性素质的差别能够影响绩效,但不是区别绩效的关键因素。角色定位、自我认知、性格特质和动机等属于潜藏于水面下的深层部分素质,称为隐性素质,难以改变,也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获得,但隐性因素恰恰是区分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的关键因素,且职位越高,隐性因素对在职者的绩效影响越大,因此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洋葱模型是R.博亚特兹在对麦克利兰的胜任力理论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顾名思义,洋葱模型形象地将整个胜任力体系描述为洋葱状,从表层到里层,层层有所不同,胜任力洋葱模型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潜质层、变质层和显质层。洋葱模型展示了胜任力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是对冰山模型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对胜任力的特征构成诠释得更加清晰,突出内部结构的层次关系。
3.2 高职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个成功的胜任力模型对于高职生而言,能够帮助其明确在高职学习期间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分辨为将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要素,需要学习、提升的职业素质,帮助其毕业后成功就业和将来职业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一个高职生胜任力模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来实行:
一是确定高职生胜任力要素。在高职生职业素质中影响其就业和胜任职位的要素主要有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而根据胜任力理论,我们又可以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技能又包含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但总的来讲,这些都是表层胜任力,是可以很容易通过培训所获得的,这也是我们高职教育应该承担的主要任务,要想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能顺利就业并取得相应的成绩,首先应该具备这些表层胜任力,这是他们能够生活、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职业理想可以细分为职业定位和自我认知,通过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对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而职业道德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必须具有的品质,如正直、诚实守信、有责任感、对企业忠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成就事业。当一个学生想找到一份工作必须首先靠知识和技能,而想要在工作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则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在胜任模型中可以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看作深层次的胜任力要素。
二是选取调查样本。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中,分别从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进行调查。2016年11月,笔者对绍兴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2015级、2016级两届高职学生进行了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调查,学生专业涉及经管类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机电工程类机电一体化和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类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本次调查方法采用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达90%,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80%。
三是获取调查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并对调查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相关信息,大部分高职学生已经清楚了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对自我也有一定的认知,已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目标。
最终调查我们发现,在高职学生胜任力模型中对各个职业要素的认识中,65%的学生认为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能够成功就业和胜任工作的最重要因素,28%的学生认为具备一定的职业理想是成功就业和胜任工作的关键,还有7%的学生则认为职业道德是能够成功就业和胜任工作的关键,因为一个人只有正真、诚实守信、有责任感、对企业忠诚才能最终获得老板的赏识,才能有所发展。详见下图。
四是建立胜任力模型。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对高职生模型的胜任力要素进行比较,并根据胜任力对高职学生所起的作用进行由表到深的排序。见下表。
确定高职生胜任力模型以后,下一步就需要对每一专业高职生的胜任力现状进行评估,其目的是找出目前高职生胜任力现状与理想模型之间的差距。根据存在的差距来找出原因,参照胜任力模型中高职生必须具备的要素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为高职生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详见下表。高职院校实施根据胜任力模型制定的培养方案后必须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的问题适时进行调整,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紧跟时代的潮流,通过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并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张伟奇.基于胜任力的安信公司员工招聘体系优化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5.
[2]郭京生,周伟.胜任力模型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7):48-50.
[3]曹洁,仲丛友.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2(13):133-136.
[4]傅建源.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J].教育学术月刊,2011(8):92-94.
[5]李妍,董永峰,张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学业预警研究[J].高教研究,2016(24):246-250.
[6]范正根,米亚琼,杨彦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J].科教导刊,2017(1):165-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