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虽非新课程的实施者,但是,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做为一名班主任我更应该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平均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我在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中很注重“民主,公平”,虽然一年级的孩子还有些懵懂无知,不懂得分辨事情,但我却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和特点来培养他们。每次上课,我走进课堂之前都会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从而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设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兴趣
质疑是孩子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孩子们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要怎样才能喝到水呢?”问题提出后孩子们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如果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乌鸦向瓶中放石子,它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孩子们便讨论起来。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孩子们一下子分成三派,每派孩子都各抒己见,兴趣很高。这样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孩子们学懂了这篇课文,学起来又轻松又快乐!
二、创设课堂情景,鼓励学生
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他们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所以每天的家庭作業都会有预习这个方面,并在教学的前几分钟让孩子们在熟悉一下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要让孩子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享受课堂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对“学困生”还要更加照顾,不但要多给他们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且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民主平等,让孩子大胆
做到民主平等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四、在活动表演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这一课时,我首先请一个孩子来朗读该课文,然后让其他孩子来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旁白来进行表演,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表扬,尊重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便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新血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