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后指导,作文教学的一次突围

2017-11-14 07:15徐栋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作文老师

徐栋

一、作前指导,好心不一定办好事

小学写作教学,向来是作前指导的天下。

你看,所有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课堂教学都是作前指导,最多加入一个写的环节,教师选取两三个典型的片段,邀请学生上台,蜻蜓点水式的点评几句。说实话,这样的点评,无非是做给观课教师看的,表明我有作后讲评的意识,对于学生,没用。教师在没有全面了解班级写作状态的情况下,点评是没有说服力的,也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名家名师的示范课是这样,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是这样的,一线教师的家常课同样如此。学生写好了作文,意味着本次作文教学的结束。哪还有人傻乎乎的,去上作后指导课?写好了,指导还有什么意义?

想想也是,学生都是小孩子,刚会写几个字,哪里会写作文?作前,不指导,不会写;作前,不教授,不放心。指导一下,对学生总有些帮助。教师,真是天下最善良的一群人,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呕心沥血。语文教师,更是如此。作前,想尽法子,指导到位;作后,抽取时间,批改到位。

作前指导,都指导些啥呢?管建刚认为,当前流行的作前指导课,主要的发力点有两处:1.“指导”学生“写什么”;2.“指导”学生“怎么写”。作前指导的形式再变化,手段再丰富,指导的核心就是这两处。这样的作前指导,学生没有写之前,教师做了“有罪推论”:认为学生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写作的技法,需要教师从中点拨、激发,达到能写的状态。

学生觉得没话可写,并不是缺少写作的材料,是他们在长期的写作中,为迎合教师的口味,选择“高大上”的材料,养成了说假话、抒虚情的习惯。他们不知道生活中的琐事、学生间的秘事、内心处的丑事也是丰富的写作材料。这好比是小猴子下山,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一旦养成这样的思维,写作就会走入一条死胡同,越往里走,越狭窄,最后转晕在里面。教师的作前指导,不用营造情境创设素材,不用使出解数帮学生寻找材料,只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作思维,进行合理的选材。生活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学生仍觉得无话可写,要么是作文主题不恰当,引不起学生共鸣;要么是选材思维没形成,学生不会找。教师作前“指导”学生“写什么”,只会形成写作思维的偏差,无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选材的能力。可以说,指导越细致,越长久,对学生的“影响”越大。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表达习惯,有个性的言语系统。不会写,缺少的不是技巧,缺少的是表达的冲动。要知道,一个人表达的欲望,是需要从内部刺激神经,形成“我要写”的冲动。从外部刺激入手,教授学生表达的方法和技法,或许能受到短暂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建立学生的表达需求。在“写作动力”这一章里,已经做过相关的论述,写作水平的提升,与是否教授写作技法关系不大,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一套适合学生、适合操作的动力系统。作前指导,针对主题,教授一定的写作技巧,只是一次语言表达的训练,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对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微乎其微的。

每年开学初,都会有中年级的老师跑来问我,徐老师,三、四年级的作文怎么办?一点基础都没有,老师不指导,根本不会写。指导后,学生写得好吗?我问。那些老师告诉我,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基本知道写什么,描写细致些……看起来像篇作文了。我翻了翻他们的作文,无奈地笑了。

很多语文教师有这样的错觉,作前指导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有人问管建刚:如果可以量化,这节作后讲评课后,你希望学生的作文水平能提高多少?最多0.5分,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当你发现学生的作文在一节课后突飞猛进,那多半不是真的。那是“虚胖”,吃了“激素药”之后的“虚胖”,是写作的病态,是对学生强化训练的结果。一旦离开了教师“指导”,就像运动员失去了兴奋剂,运动成绩直线下降,学生变得不会写作。

再去细读作前指导好的好作文。教师认为好,多半是对好作文的评价不够合理。相似的选材、相同的结构,甚至连语言表达的口气都是雷同的,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是一条生产线上的产品。写作不是产品,写作追求的是个性、自由的表达,那是学生作文里的闪光点,即使表达幼稚点儿、剪裁不合理,又有什么关系呢?读着雷同的作文,实在看不到好在何处,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能。

当然,作前指导,并非没有一点儿价值。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有用。作为语文教師,要把握作前指导的核心,指导在何处,指导的程度,指导的策略……是值得深思的。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和作后指导,无论何种形态的指导,都并非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有写作兴趣,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才是教师指导的本真价值。

二、好的指导,让学生顺应天性的表达

作文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写什么。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生活这么单调,堪比监狱生活,哪里来的写作材料呢?作前指导,教师会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素材,并巧妙地渗透写作的技法。这种方法的确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有话可写。要知道,动物园的老虎,只是给人观赏的,整天懒洋洋的,没有“野兽之王”的威风。长期的饲养,已经使其失去野外捕食的欲望和能力。写作中,教师长期给学生“喂食”,学生失去的“觅食”的习惯,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还能自己“捕食”吗?最后,很多学生会在写作的道路上“饿死”。这不是危言耸听,经常有家长向我诉苦,自己的孩子最怕的作业就是写作文。一到老师布置写作文,他就头疼。孩子咬着铅笔,缠着父母,冥思苦想半天,最后发现自己没什么可写,最后还要求助家长。每次写作,选材成了家长的任务。有家长苦笑,孩子的水平不见长,他的写作水平有长进。

作文的精彩,不在于事情本身的热闹与否。很多看似热闹可写的事情,一旦写起来,很难写精彩。相反,一些看似平淡的事情,由于学生亲身体验,写起来特别真实,特有描写的冲动。因此,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写作的通道。在班级里设立一本素材本,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每天要求学生写一件最情绪化的事情,三四行而已,一周下来就有五六件趣事,周末要求选择一件写成作文。简简单单,不受拘束,又不辛苦,学生自然喜欢。endprint

学生写什么,原本不是问题,被老师抱怨多了,就成了写作的最大问题。“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文教学理念,一直是管建刚老师着力倡导的。少了教师的作前指导,学生的作文更原生态。老师们,还是扯下那条“裹脚布”,让学生不要缠着“小脚”走路了。

去医院看病,喜欢选老医生,有经验。挂了号,到科室,医生不闻不问,不做检查,直接下定性,开药方。你一定跳起来骂医生,没问怎么回事,就吃药,庸医。写作前,很多语文教师喜欢指点江山,给学生提供思路,提示构段,教授技法。

班级间的整体写作水平存在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表达是有个性的。有些学生擅长细节描写,有些学生擅长心理刻画;有些学生喜欢华丽的辞藻,有些学生喜欢平直的铺叙;有些学生喜欢层层推进的叙述,有些学生喜欢有条不紊的描写……学生的表达特点不同,表达水平有差,而作前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写作水平的预判,开出带有指导性的药方,究竟能带来多大的作用,难说。教师指导过度,过于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带着枷锁,在别人的鞭子下舞蹈。”这是很多人对学生写作状态的一种恰如其分的描述。这样的指导,使学生写作失去了个性,灵性会逐渐退化。教师执教自己的班级,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特点了如指掌,多进行些指导我觉得未尝不可,只需要掌握指导有度,不越俎代庖。

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文指导策略,是对当下写作训练的一种突围,是符合学生写作心理的一种方式。教师只有在充分研读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才能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准确的把握,发现闪光点,找出不足处,辅以相应的训练内容,教学的针对性强,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的“作后指导”,不仅是对学生写作技术的指导,也是对写作灵性的保护和开发。少了作前指导,学生的表达更自由,才能激发写作的热情。有了写作的激情,任何的技术都不是问题。老舍先生说:“最大的写作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没有技巧首要的就要有写作激情。卸下学生写作的枷锁,加强文心的养护,给予必要的训练,才能让学生的写作保持儿童的真情和才气。作后指导,就是顺应了孩子语言表达的天性,是当下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

老师们,淡化一点儿作前技术的指导,更多注入一点儿写作的动力,再辅以作后指导课,激发学生表达的智慧,我以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最完美的。

三、作后讲评,发力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什么是好的作后指导?先来看看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爸爸或妈妈关心我的一件事”作后讲评课,三处地方,三次执教,三种指导。(详细内容见《小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4期,第19-26页)

不同班级,同一主题,学生在淡化作前指导的情况下写的作文,管老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教学内容:(1)寻找爱的细节,删掉爱的口号;管老师出示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寻找父母被关爱的细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语。他还创设情境,让学生比赛寻找关心的细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2)反着选,反着写;管老师发现两位学生的作文与众不同,写爸爸妈妈严厉的教育,以此为教学蓝本,指导学生选材,从不同角度去写作。(3)打开你的心眼;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只写看到的,不会写内心活动。管老师以一篇选材好、写得短的文章为例子,分步骤让学生写内心活动。

管老师对指导内容的安排,是由“作后指导”“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决定的。指导从三个课例中出示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管老师所选择的讲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当下的写作水平。学生表达粗糙,就教他们寻找细节;学生作文基础较好,就教他们个性选材,合理布局;学生作文不长,就教他们写心理活动。三节课的教学内容若互换,课堂就不会这样精彩,听课者也会觉得别扭和牵强。可以说,离开了学生的写作实际,作后指导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老师的作后指导课的高明,就在于此。

作后指导课,基于学生的写作基础,教学的指向性明确,导在最需要的地方。这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学生作文审美能力,就像高明的教练一样,以专业的眼光,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处,从而了解学生写作中最需要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感受和指导。教师专业的作文审美力来自于哪里呢?专业的阅读思维和长期的研读习惯。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的阅读体验,一定是有别于一般的读者,具有阅读的专业性。阅读中带有强烈的写作思维,从阅读中學习到写作的奥秘,从而内化在写作教学中。文学作品和学生作文之间有距离,教师的真本事,在于研读学生的作文,能找到表达的特点,寻找规律,针对点评;能发现叙述的缺陷,分析原因,有序训练。管建刚老师研读学生作文十多年,找到了表达的特点,进行了归类,如时代感、节奏感、娱乐感、趣味感等。他还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问题进行整理,如关联病、我想病、少年痴呆症、套头病等。通过借鉴,可以发现自己班级学生的影子,在作后讲评课中运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发现,你的身高也不低。

作后指导课,以教学的形态呈现,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受益。学生需要什么呢?当然是语言表达形式的指导。学生是自由写作,主题不固定,表达自由。研读作文,发现语言表达中的共性,是非常考验我们的基本功的。我们要静下心来,基于学生的年段特性,对语言表达特点归类,放大学生表达的优点,适当指点表达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说话,以独特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循序渐进地提升表达的水平。学生围绕教材作文进行主题写作,有预设的训练目标。围绕着目标,你要能及时发现学生达成的程度,以语言的形式呈现,通过朗读、寻找、体验等形式,强化写作的目标,迁移写作的技法。还可以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某一点技法上有提升,哪怕是一点点,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我们发现,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并非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的指向性是一致的。就像人体中的各种细胞,达到平衡,人就健康长寿;一旦失去平衡,就是生病。两种指导方式,能摆正位置,互相借力,和谐共生,那是小学写作教学的慈悲。怎么平衡?管大的一句话道破天机:淡化作前指导,强化作后讲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作前指导,千万不要去干作后指导的事,这叫好心办坏事。endprint

老师们一直问,作后指导课教写作技法吗?当然要教。不教技法,而空谈兴趣、动力,有些可笑。就像那个故事中的土财主一样,“我只要第二层楼房,你给我盖第一层干啥呢?”管建刚说,文字技巧重要,文心技巧更重要,文心技巧重于文字技巧。作后讲评课,除了写作技法的教授,更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兴奋,找到写作的自信和成功。因此,你会发现,作后指导课上,管老师会让学生大声呼喊作者的名字,会亲自朗讀学生的文字,会颁发激励的卡片,会增大表扬的力度……这些方法,看似与写作教学没有关系,实则是调动写作的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使学生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

作后指导课,我们立足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给予学生写作技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学生觉得上作后讲评课是有趣味的。因此,教师就要多多表扬,多多赞美,让学生在写作技法上有提高,在写作兴趣上有冲动。这,就是作后指导课的魅力所在,也是灵魂。

四、作后指导课,给学生注入动力

管建刚老师的作后指导课例,一般会有三个基本教学流程:欣赏——挑刺——训练,但是,三个环节并非机械固定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调整优化,选择最适合的指导内容。你要知道,不管怎么变化,“欣赏”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时间出现,抓住学生的兴趣。“欣赏”应该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至于其他的“挑刺”“训练”环节,看教学的需要,看学生的写作。

经常有人问管老师:“这节课后,你希望学生的作文水平长几分?”管老师一般是这么回答:“我希望学生的作文水平长进0.5分左右。”这并非是管建刚的谦虚之言,而是由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一节课所能指导的内容非常少,贪多的结果必然是没有指导效果。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诸多语言的问题、表达缺陷、运思不足等,这是非常正常的,一节作后指导课肯定无法全部解决,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当下的写作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地选择,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写作指导,逐渐形成了作后指导的训练系统。也就是说,一节指导课,教学的内容是非常少,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只有不断累积,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回过头来,能看到成长的道路。如果你还幻想着,一节指导课,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本质的提高,得到的只有失望。当然,指导教学内容少,并不代表指导效率低,教学内容少,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把内容教透,不至于蜻蜓点水,流于表面。作后指导课,面对班级中四五十个学生的作文,选择适合学生当下写作水平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普遍性,这样呈现在课堂上,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共鸣;要有阶段性,能在学生不同的写作水平上,呈现可接受的指导,过高、过低都是不恰当的;要有操作性,能以非常活泼、趣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乐于学习,慢慢地内化为写作能力。说实话,管建刚以一人之力,形成了作后讲评课的模式,转化成教学行为时,我们要根据实际而变化,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状态,促进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听过管建刚作后指导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教学内容简约到极致,训练很有方法,学生很受益。上文提到的课例《作文:打开你的心眼》,是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关心我的一件事”,由于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因此,管老师在简单教了孩子作文需要剪裁后,引导在作文里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并且辅以训练的环节。管老师课例中的环节,看似很随意,其实是蕴藏着他对作后指导的思想,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理解。我们从来不期望一节课能解决写作中的大问题,写作教学是系统工程,每节课的指导内容越精细,越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写作的研判。一直记得管老师说的,要上好作后指导课,必须要潜心研读学生作文三年,就像在少林寺习武时,三年劈柴挑水扎马步的基本功。老师们,跟着大师的步伐,我们潜心研读学生作文,提升学生作文的审美力,才能合理地选择作后指导课的内容。

作后指导课的内容少,并不代表训练目标的价值缺失。相反,正是讲评内容的精练,才使训练目标的定位更加精准,训练的深度才更加厚实。作文指导课,成为一种教学的形态,离不开教师的训练环节,训练的目标必须小,训练的过程必须深,有条不紊地推进,这样,一堂作后讲评课,就能达成写作上的训练目标。正如管老师说,作后讲评,小步跑,不停步,训练才能透。

读管建刚的《我的全程带班录》,你们会发现每个课例,管老师都有非常明确的发力点,集中贯穿整节课,为的是每个训练点都能教透。《寻找爱的细节,删掉爱的口号》的课例中,他从题目入手,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好的题目很朴素,有自己的个性。真我,就是美”。这里也在告诉学生,写“爱”并不需要直接表达,含蓄、自我才是好题目。随后,管老师出示了八句学生语言,从这些细节中感受父母的关心。学生的语言,是经过精心挑选,有父母的关心、有父母的自责;有使用一个词的,有连续展示多个的……多角度地考虑了学生写作的思维,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当然,正如管老师说的,看出伙伴作文里的细节,不难;难的是,看出生活的场景中的细节。管老师创设了简单的情境,让学生找找爱的细节。最后,针对学生表达的直白,管老师教孩子要删除爱的细节,力求含蓄。本课例以“感受爱的细节——寻找爱的细节——删除爱的细节”为线索,巧妙地抓住《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贯穿整个教学,找到问题所在,教学力集中。

训练是好玩的,但连续进行三十分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很难坚持下来,即使坚持下来,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把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眼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的智慧所在。管老师一直说:“教学内容不等于教学实践;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把教学内容教得有趣、生动、好玩。”上好作后讲评课固然重要,但首先要让学生爱上作后讲评课,乐意跟着教师,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比如,写作中有些专业的术语,直接告诉学生,没有作用,也接受不了。这需要针对学生做一个转化,成为趣味的教学环节,学生乐于接受。

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教师机械地告诉学生,很多学生会听得云里雾里。管老师拿出一根绣花针和一把勺子,问学生愿意被哪个扎一下,学生当然选择勺子。绣花针细,有穿透力,扎着疼。管老师点评:“针,细。细有细的力量。细节的力量,就在于此,《爱如茉莉》的背后,就是有这样的细节的力量。咱们班上已经有好些同学的作文,有这样的细节的力量。”学生通过文字体会到细节的力量。管老师的教学就在有趣的教学方法中,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对于教师来说,作后讲评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此。找到了学生作文的好词佳句,但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恐怕很多教师不能准确说出来。更何况,在课上还要用比较直白的、浅显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对学生作文语言点评的精准与否,最能考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研读水平。跟着管老师出“班级周报”,上作后讲评,随着大师的脚印,一步一步,研读学生作文,揣摩表达特点,从机械地上作后讲评课开始,到现在,淡化指导痕迹,力求教学趣味。孩子们最喜欢上周报的讲评课,每周五的第一节课,成了他们最欢乐的时光。endprint

来看看管老师是如何点评的。1.“这样的题目很朴素,却是自己的。真我,就是美。”“充满了21世纪的人的生活味道。语言,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这是吴婧娴带来的第一个作文启示。”2.“人,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很多时候,你没有打开自己的心眼,没有留意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好作文的秘訣之一就是:打开你的心眼。”3.“这就是吴婧娴的智慧。选材的智慧叫‘反着选,写的智慧叫‘反着写。苦到底的时候,给你一点点糖,一点点阳光,味道就全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只有一个吴婧娴吗?江淑慧在摇头,我知道,她心说,小样,我也会的。”这是我从管老师上述三个课例中截取的几句话,细细品读他的讲评课,关注评价的语言,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心理描写”“以景抒情”“拟人比喻”等专业点评,他把对学生语言表达技巧的点评,融化在趣味的教学中,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在学生的轻快笑声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细细地倾听管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的语言,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首先,教师的点评必须及时。聆听学生的想法,对话之后,必须马上表达自己的评价,这些点评有时是预设的,有时是生成的,但必须准确而到位,而非泛泛而谈,说些套话和空话。其次,教师的点评必须简洁。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教师拖泥带水、喋喋不休,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就会失去兴趣。管老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三言两句就能指出学生语言的好与不好,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方向。最后,教师的点评必须有趣。点评得有趣,方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课上笑声不断,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到位。当然,课堂的趣味必须要控制好度,做到趣而不媚,趣而不俗,不调侃,不游离于课堂教学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作后指导课的点评,怎能缺少表扬呢?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表达真诚的佩服。在表扬中,给学生指明写作方向,获得写作的激情。写作,已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教师的表扬,会让学生缓解压力,品尝到写作的甜蜜。其实,我们成人不也需要别人的赞美吗?将心比心,人性都是一样的。

五、写在最后的几句话

作后指导课,颠覆了传统的写作观念,说它是一个革命,我觉得不为过。作前指导课,轻视学生写作的能力,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就像戴上了铁链进行舞蹈,不自由,不潇洒,这应该不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事实也是如此,班级里的孩子,一听到我布置写命题作文,唉声叹气,叫苦连天;一看到我要求根据素材本选材,欢声笑语,提笔疾书。我也喜欢读学生的自由作文,活泼生动有灵气,展现真实的心理,体现真正的水平。作后指导课,淡化技巧,激发兴趣,注入写作动力和激情,无限相信学生的写作才能。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来指导,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有实效。

有人会说,管建刚现在是名师了,我们就鼓吹作后指导课,无限相信它的力量。说实在,我们从来没有否认作前指导的作用,只是针对当前过度指导的现象,提出能尽量“淡化作前指导”。管老师也一直强调,如果教师有丰富的写作知识系统、写作实践系统和写作教学系统,对于他来说,无所谓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的形式,都是一个好的作文教师。就像武林高手一样到达一定的境界,招式已经无足轻重了。只是,作后指导课,更符合写作规律,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不仅能学习到写作技巧,还获得了鼓励和表扬,激发了深层的写作动力,也难怪,学生就是喜欢上作后指导课。

每一节作后指导课,具有唯一性。学生不同,作文不同,指导课有差异。无法反复调试课堂,给每一位教师带来压力。勇敢者,一定会逆流而上,接受挑战。记得一次外出上课,训练学生捕捉自己的心理活动,在看了视频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想法。一个学生居然说,没有想法。出乎我的意料,我尴尬地让学生坐下。课后,管老师提到这个环节,教我处理的方法:“你应该和学生玩个游戏,让他搬出凳子站在过道,闭着眼睛坐下去,并告知随时会抽掉凳子。当看他缓缓地坐下去时,你问他当下的想法;当看他偷偷地回头看时,你问他此时的担忧;当看他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时,你再问他现在的心情。”一语点破疑惑,我不住地点头。“此时的孩子,心里一定有想法,你让他说,对其他学生是非常好的榜样,可惜错过了。”管老师笑着继续说,“这种情况,我在课上碰到过几十次,所以能马上想到对策,化尴尬为契机。”啊,原来作后指导课的基本功在平时,课堂教学的功力在课外,只有十年如一日地进行作后指导的研究,才能深谙作文教学之道,才会有课堂教学的精彩。

最后,还要用一段话赘述一下我们的观点,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有句话: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一切方法都是好方法。那么,让孩子产生写作的欲望,那一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学生天生有表达欲望,那是写作的天才,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后天注入写作动力,产生表达欲望。老师们,只要你能调动起学生写的冲动,任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不否认作前指导的作用,但我坚持在作后指导的道路上前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作文老师
满腹狐疑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
Pocket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