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素材,大作用

2017-11-14 09:15张远超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老妈老师孩子

张远超

学生提笔写作,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越是淘气包,故事越多——和老师、家长“斗智斗勇”,为了玩出花样“费尽心思”,“朋友圈”里也天天上演不比电影情节逊色的“恩怨情仇”……和伙伴聊起这些,他们说得眉飞色舞,说得手舞足蹈,似乎有讲不完的话。

既然有那么多故事,为什么还为写什么犯愁呢?一是平时不留心,时间像河水一样,“小故事”统统被冲走,“大故事”则沉下来,伏在记忆深处沉沉睡去。二是观念不正确。他们以为只有“高大上”“正能量”的材料,才是写作的正统,不懂得自己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小事,也是珍宝,也能堂而皇之地去作文本上亮相。

提高孩子鉴赏的能力,让他们都能练就出一双的“慧眼”;引领他们做有心人,及时把自己身边的好故事捡拾出来,存进“藏宝箱”里。

这“藏宝箱”很简陋——32开,普普通通的小笔记本,我们美其名曰“素材本”。要求非常简单,第一行写清日期,后面再写三五行,记录下一天中难忘的人或者事。孩子们静下心来,用不了10分钟准能完成任务。

要求为什么这么低?一是给孩子们减负。有的老师布置学生写日记,那样做可能收获更大。但是,写日记,需要钢铁一样坚强的意志,能坚持下来的老师又有几个呢?自己做不到,却逼着孩子们去干,未免太残忍了。另外,孩子们一蹴而就,才能不视它为负担,也才可能坚持下去,并逐渐品尝到它甘甜的后味。当然,有的孩子会慢慢爱上写素材,越写越长,相当于每天一篇小作文。那是人家喜欢,才乐此不疲,如果强迫所有的孩子都那样,会把那些贪玩的小鬼们“逼疯”的。

二是给老师减负。孩子们每天一篇日记,你就得认真批阅。可是有备课、上课、辅导差生、处理纠纷等一大堆杂事,你哪有那么多时间?不认真看吧,你敷衍,孩子们会更敷衍,字迹潦草、胡编乱造等毛病都会冒出来。现在呢,素材本交上来,翻一遍十多分钟,学生情况了然于胸。

这就是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即使要求这么低,开始阶段,我还是费尽了心思。

先是大肆渲染写素材本的好处:再写作文,不用再咬笔杆、皱眉头,不用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只要打开“宝库”的大门,翻一翻,选一选,写作的材料是现成的。它还是你童年生活的记录仪。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几十年后,你拿出来素材本,很多小故事、小场景,会一股脑地蹦出来……我大讲特讲,“忽悠”得孩子们眼里放光,似乎再不写,就吃了天大的亏一样。

接着告诉他们写素材本有多简单:字数少,只需三五行。它是你的地盘,写什么你说了算:大事还是小事,任意;高兴事还是难过事,都行。老师的要求只有一个——真实。

最后,教他们怎么写。摊开素材本,如果不知道写什么,请闭上眼睛从起床开始想起,早饭,路上,第一节课,课间……想着想着,你就可以把它逮住,别松手,赶紧记录在素材本上。或者干脆什么也别想,让自己放松下来,第一个在脑海中冒出来的,往往就是你要往素材本上记的。

还要亲自示范,怎么去捕捉素材。下午,进教室上课,忽然觉得气氛不对,出奇地肃穆。一问才知道几个皮小子正欺负刘智勇呢,被到学校请假的刘智勇奶奶逮了个现行。皮小子们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一个个都像没了魂。我先是安抚教育,最后不忘加上一句:“看,这就是咱班里发生的一件大事,你可以往素材本里记。”第二天,发语文试卷,前两名一人一本《新作文》,被请到前台照相,俩人笑得跟花似的。我冲着其他同学一撇嘴:“怎么样,羡慕嫉妒恨吧,你的想法就是最精彩的素材。”转过天来又去上课,一进门,孩子们不满意了,几乎都站起来挺着脖子嚷:“老师,该上体育,怎么又占课?”“我知道是体育!”我板下脸来训斥,“你们体育老師开会去了,临走求我替他上一节。你们以为我愿意上呀,又费唾沫又累心!”他们歪着头,噘着嘴,无可奈何地坐下来。我冲他们打趣道:“不过,坏事来了,也带来件好事——素材本,今晚有内容可以写了!”

挺喜欢批阅他们的素材本,迎面而来的是一股鲜活的生命气息。除了打上等级,标出好句,我还喜欢在后面“跟帖”,算是我和作者的互动吧。我的跟帖一般分为三类。

1. 问题的点拨。

我们老师脾气好时,给我们讲讲故事,还读一些好作文和素材听;脾气坏时,先拍几下桌子,再来一声“河东狮吼”,把教学楼都震得摇摇晃晃的。(于泽淼)

跟帖:知道“河东狮吼”这个词,好厉害!只是它一般是用来形容女人的,我可是个男老师呀,呜——!

2. 妙处的赞美。

中午奶奶做了我最爱吃的韭菜合子。我挑了一个鸡蛋多的,热热的香气飘出来,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拿起合子,开吃第一口。一咬,外面的脆皮放鞭炮一样响了起来。接着,就是香喷喷的鸡蛋和韭菜,它们就像一枚美味手榴弹,在我的嘴里炸开,接着跑到我胃里去打滚。直到现在我身上还有淡淡的韭菜的香味呢!(张晓辉)

跟帖:口水要流下来了!看不到、摸不着的美食的滋味,被你用联想方法,写得淋漓尽致。赞一个。

3. 心灵的疏导。

唉,老妈就像粘在我身上的影子,快把我逼上绝境了。吃晚饭盯着我,写作业盯着我,练钢琴也盯着我。反正,干什么也离不开她的眼睛。此时,我就像一名犯人,被她的眼睛关在牢里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妈妈的“魔爪”呢?我要夺回原本属于我的自由。(徐湘媛)

跟帖:好同情你呀,被人盯着确实挺难受的。但你要明白,这“盯”里,也有老妈对你的关心。另外再想想,咱是不是平时有不自觉的时候,不然老妈干吗老盯着你呢?盯人,她自己也累呀!提个建议:一是和老妈谈谈,告诉她你的苦恼;二是咱自觉一点,什么事情都做得挺好,老妈自然就给你自由了。

我还喜欢找点“边角碎料”时间,挑些优秀的素材,读给他们听。作用有二:一是表扬。素材被朗读,算是全班“发表”,小作者自然脸上有光。二是示范。优秀素材,相当于“小先生”,告诉孩子们到底该怎么写。endprint

1. 素材是从孩子们的视角,写他们眼中的世界,自然格外受欢迎。于是,朗读素材的时候,成了师生其乐融融的幸福时光。最受欢迎的,还是校园故事。

下午第一节是美术,老师要我们画星球。我同桌画的是一锅粥,乱七八糟。我看了看,觉得太丑了。老师看了,竟然还给了他一个五角星。我惊讶得下巴都掉了。老师摸着我的脑袋说:“你不懂!”(蔡小雅)

我刚读完,画作者就冲着蔡小雅翻白眼,学着老师的声音说:“你不懂!”蔡小雅也不甘示弱,嘴凑到他耳朵边嚷:“丑丑丑,就是丑!”全班一片笑声。

2. 有时候,也可以借着素材讲点写作技巧。

课堂上,老师有一个敌人——手机。它对老师一点也不客气,老是插话,打断老师讲课。第二节,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四个字,电话铃就响了。老师只好写得越来越快。等写完了,手机音乐停了。这手机专门与老师作对,是我们班的敌人,也是整个学校的敌人,还是整个地球的敌人。(柳金涛)

等他们笑够了,我发问:“昨天发生的小故事,柳金涛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有趣呢?”没人笑了,先是大眼瞪小眼,然后眼巴巴地望着我。我赶紧往外倒:“他呢,没把手机当成冷冰冰的机器看待,而是作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写,说它是我们的敌人,爱插嘴,调皮捣蛋。我们写物品,也可以试试这种办法。”

3. 观察,是写作的基本功。素材本,也可以成为学习观察的教材。

哇,好美呀!

教学楼门口的桃花开了。全开的花瓣是粉红色的,上面还有小白点。没开的整个花骨朵全是粉色的,底下有两片花萼,裹着它。

中午,桃花开得更多了,满树都是,就那么几个还不开。我想:可能它们还怕冷吧!旁边还有一棵桃树,个头和这棵差不多,可是它才开了几朵,显眼的倒是黄黄树干上的黑斑点。这棵是穿了漂亮衣服的小美女,那棵是长满了雀斑的丑姑娘。(徐梦琳)

我夸奖徐梦琳观察得细致,让她给大家介绍经验。她就把怎么被花吸引,跑到树前,蹲下身子,看花瓣,闻花香,摸树皮演示了一番。下了课,看到一群孩子飞跑着去看花,不禁一陣窃喜。

素材本的内容,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由的。偶尔,我们也会搞个主题活动。

要写某方面的作文,提前一周确定主题,布置任务,素材本本周只能围绕它来记录。比如要写“我的同学”,每人自选一个小伙伴,留心他的一举一动;要写“父母之爱”,从与父母的交往中,感受爱的点滴;要写“我的校园”,用眼睛寻找校园的特色,用文字给它画张像……

要写“我的老师”,素材本的主角肯定是我了,它让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自己。

外貌:孩子们的关注点不一样,肚子、头发等,各不相同。

张老师胖胖的,像个球似的。他站着肚子似乎是个冬瓜;走起路来,还上下颤动着。(马雯钰)

我们老师头发像个鸡窝,就是颜色是黑的。可能有一天,一只母鸡会在老师头上下蛋呢,那有多好玩。(张婷婷)

特长:他们写的,和我预料的一样,就是我的嘴皮子。

我们的老师可是一个变音大王,只要讲故事,他就可以让不同主人公发出不同的声音:老人沧桑,好像80多岁了;小孩天真,似乎真的只有10岁,逗得大家都笑了。(韩玲)

我们班有一个规定,你在家不写作业,到学校补双倍。老师又在训那些没写完作业的同学:“咱们要讲规则,落一补二,落二补四,落四补八,落八补十六……”一直数落到了一百多还没有喘气。他说得太快了,舌头就像在跑步,一直跑,一直跑,停不下来了。(徐梦琳)

特点:我的课堂笑声不断,我以为他们会写我幽默。谁知,变脸才让他们印象最深。

张老师变脸比翻书还快。他见姜远赫回答得好,脸上像开了一朵花,笑眯眯地就给了他一个五角星。我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嘘声——谁都嫉妒别人得到,谁都盼望自己获得。一眨眼功夫,老师的脸变得可怕起来,大声说:“乱什么?你会吗?会就上来说一遍。”我们只得乖乖地坐好,安静下来。(于泽淼)

每天挑上两篇读一读,一个人的素材,常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吸引着他们再去深入观察,我的形象也在他们心中“立体”起来。最后写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素材本让孩子们养成了勤于动笔的习惯,知道了该怎样去观察体验,初步品尝到了表达的乐趣。孩子们也逐渐有了反思的意识,因为记录的过程也是梳理的过程,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当然,最主要的,孩子们不再为写什么犯愁了,他们的“藏宝箱”里宝贝多着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妈老师孩子
去外面吃
“眼瘦了”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外出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