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科设置 为国家农业发展出力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是一个以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开放实验室。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经科技部批准,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合作运行。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以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目标,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为重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和家畜(禽)生物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储备。实验室将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水平的研究基地、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实验室包括了“重要农业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动物克隆与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和“重要农作物的优质、高效、抗逆转基因与分子育种”3个基本研究方向。设有“动物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作物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工程”和“农业微生物与基因工程”4个研究领域。
实验室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行岗位聘任和教授负责制,形成多学科交叉下的流动、开放、竞争模式。目前实验室研究队伍中有36位教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1个。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伙伴实验室,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
近5年来,实验室共承担300余项各类研究课题,科研经费上亿元,其中主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课题上百项。自2001年以来,实验室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国内外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研究论文500余篇;共有20余个小麦等作物新品种,通过申请并在北京等地大面积推广;近几年,实验室每年培养研究生及其他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近百名,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
专注科研 实现多个“第一”
1.重要农业生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首次证实猪FSHβ基因是控制产仔数主效基因,应用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系统开展了家鸡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了多项优良基因的分子标记并成功推广。构建了世界第一张家鸭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定位了多个与小麦等作物株型、抗逆性、杂种优势及高产性状有关基因,完成了其中某些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并进行了功能鉴定;完成了2个稻瘟病菌田间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鉴定一批参与稻瘟菌致病性、致病力或病害扩散的新基因。
2.转基因克隆动物新品种培育及生物反应器。获得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黄牛,我国第一批体细胞克隆种公牛、香猪及医用小型猪等。培育出一批生产高品质牛奶的转基因奶牛、无过敏源基因敲除奶牛、抗仔猪腹泻转基因猪以及高瘦肉率的基因敲除猪,形成国际上最大的转基因大动物基地。实验室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研究人α-乳清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等在转基因牛奶中的表达量均为国际最高水平。
3.转基因作物品种培育。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建立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经过对Bt基因密码子改造,使转基因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的抗虫性达到国际产品的同等水平。利用自主研发的马铃薯基因SBgLR获得了20余个高赖氨酸、高蛋白玉米自交系,这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赖氨酸、高蛋白转基因玉米、抗虫转基因玉米及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已完成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具备了可产业化能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转基因玉米、小麦研制基地。
4.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工程研究。实验室在口蹄疫和禽流感疫苗新型佐剂研究上取得明显进展,已进入大动物临床试验阶段,对带动我国高效、安全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大动物危害严重的猪呼吸繁殖综合症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上实验室也取得重要进展。同时,实验室对多种植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及病害防治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发现了甜菜黑色焦枯病毒及其卫星RNA,就病毒及卫星RNA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
5.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研究。在固氮微生物资源及固氮酶催化机制、新型生物能源、微生物纳米材料及农用抗生素的研发实驗室取得显著进展。实验室采集、研究全国600多种豆科植物根瘤菌9000多株,发现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26个,筛选出重要经济和牧草豆科植物高效根瘤菌20多株,在田间实验增产效果显著。
与香港分室积极开展合作
实验室香港分室位于香港中文大学科学馆与中央科学实验室大楼的实验室组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辛世文主管。实验室香港分室揭幕典礼于2009年12月13日上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詹永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李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苏锦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其信教授主礼。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立,旨在提升农业科学技术至世界领先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人民营养。实验室的目标是结合香港的优势(例如国际网络、国际科研人才和管理制度)及内地的强项(例如庞大经济力量、优秀的科研队伍和丰富的天然资源),以现代生物科技配合农民及育种家的传统智慧,开发新技术、培养高质素科研人才,从而提高中国农业的技术储备及生产力。
中国农业大学在内地农业生物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香港中文大学在植物与农业生物科研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精干的科研团队和优良的实验设施。两校建立伙伴实验室,可以充分发挥香港和内地各自优势,有助促进两地科技人员的交流、科研工作的互动,以及科学探索的成果。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围绕农业科技前沿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稳定地支持农业学科以及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因此,农业技术的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家承担着重任。实验室香港分室的成立对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将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全力支持两实验室的建设。内地和香港也将通过伙伴实验室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做出科技上的努力和贡献。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将为亿万同胞谋求更大的福祉,并积极促进国内和香港的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