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导课:走进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2017-11-14 18:34潘照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潘照团

【摘 要】针对一堂课例,主导者基于“教与学”的角度抛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操作策略,常常忽略了被导者的个体差异,当我们的导课忽视了被导者本身的起点与感受,漠视了被导者的最近发展區,专业引领的针对性也就不强。要想让导课从“常效”走向“特效”,我们应该因材施导,让“知心” “知会” “知道”对话不同层级的教师,实现由“感”到“知”再到“悟”的过程,这应该是“家常课”导引的个中真味。

【关键词】导课分层 最近发展区 知心 知会 知道

导课,大家都很熟悉。在每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总会与“导课”发生关系,不是被别人指导过,就是指导过别人。笔者的切身体会是每堂课都有着无限的可能,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学生都会派生出“新课模式”,显然,每个教师“被导”的过程就是一次“历练”的过程。

这个“历练”的过程,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不是个个都有所触动,有所明晰,有所醒悟,也就是个个是否都从中受益?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一项调查:专家或同伴帮扶导课需求状态。结果有需要的教师并不是100%,“无所谓”与“不需要”占比23.3%,形成的原因可能很多,但至少说明“被导”并不是人人都有实质性的正向变化,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是有差异的。

笔者把调查对象按教龄分组,1~2年教龄的新教师“被导”的需求量占100%,而这种需要性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降低。而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显示“需要”的只有67%,认为“不需要”和“无所谓”的分别是9%和24%。这种变化除了因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引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持“无所谓”和“不需要”立场的教师没有在“被导”中受益。

在传统的导课模式下,主导者基本上是以课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因素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操作策略,一种基于专业境界的导引,是在主导者的视角下展开对话的。从笔者20多年来的“导”与“被导”的经验看,导课大致有两种倾向:其一倾向于“教”,导的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其二倾向于“学”,导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非常清晰,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教学的组织者——被导者的真实感受。求“生”心切的时候,主导者更多考虑的是把学习材料做到极致,既符合学段的“营养餐标准”,又让学生乐于消化吸收。在意识层面上把“菜品”做得再精致,这也只是“计划”,要付诸实践,必定要被导者去落实。“被导者”是“原力”,是教学的内核部分。基于学的教离不开被导者的个体关照,导课应该体现对“被导者”的尊重。

导课应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因材施导。教育是“育心”的工作。导课是对教师的教育,要从“心”到“行”再回到“心”,即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由”的过程,前一个“心”是“感”,后一个“心”是“悟”,中间的“行”就是从“心”到“心”的过程。针对这点笔者又做了一个调查(如下图),调查教师“导课后侧重哪种效果”(可多选)。结果是“温暖贴心”的指数随着教龄的提升而下降,“启迪思想”这一维度则相反——持续上升,“掌握方法”基本处在中间波段。调查发现:“掌握方法”是每个阶段的教师都普遍需求的,“温暖贴心”的需求程度在刚开始教学的新手阶段最为明显,“启迪思想”则随着教龄和教学经验的增长而增长。显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导课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分层导课,提升导课的针对性,凸显匹配度高的“特效”。由此,笔者更为确定了导课的三个定位:“知心” “知会” “知道”。其定位可由不同教龄的教师与之匹配,大致可分为“1~2年”(新手教师)、“3~10年”(胜任教师)、“10年以上”(成熟教师)三个层次。1~2年教龄对应“知心”,3~10年教龄对应“知会”,10年以上教龄对应“知道”。当然不囿于教龄,因教师资质禀赋的不同,教龄低、悟性高的教师亦可达到“知会”,教龄高、悟性低的教师可能仍在“知心”。这里不对教师的个体差异作赘述,接下来以常态分布为例述解教师层级导课的三个阶段。

知心阶段。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有一个院校衔接的过渡阶段,高校学院所学理论与课堂实践有个距离,而这个距离的衔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个过程,明白这一点就等于贴近心地。导课时我们要站在教师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做适度的科学的引导。一是理清头绪。年轻教师是以模仿为主,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做不好,上课时总是纠结,我们做梳理工作,让他们明白要与不要的原因,中其下怀,而这也是每位教师一生教育的基础能力,抓住这个点导课,就是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奠基工程。二是局部优化。对新教师我们不要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这种方式的摧毁力量太强——导致教师不够自信。在肯定的前提下,局部做微调优化,保护他们的信心与自尊心,心动才有行动。如有教师上温州地方课程《春节习俗》,她以春联导入,很有创意,但内容与温州没有多大关联,我们与她合编一副地方对联:一年四季泰顺,万户千家瑞安。横批为:温州永嘉(泰顺、瑞安、温州、永嘉皆是当地地名)。这样的导课就十分贴心。

知会阶段。关注3~10年教龄的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开始有自己的经验,开始在课堂的表现形态上追求丰富性,多彩多变,开始对“会”有了更为强烈的需求。会,就是懂得、领会、掌握,是教育教学工作有型的表现方式,是理性的解读与熟练的操作。导课要由此出发,一是指向“会”意,引导教师学会解读教材,领会作者、编者、读者、导者的意图。台湾著名的小学语文专家李玉贵强调“文本教材化”,也就是说明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教材,要变成教材就要每位教师会其意。“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哪些要教,哪些不教,哪些可融合着教,是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形成的能力。教学取舍与整合是智慧的抉择,只有明白“前四者”的意图,最大限度地避免“进食”偏误,才不会让学生营养不良。二是指向得法,学会操作方法,体现基于学的指导,形成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预设直接操练“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工事,是教学设计的内核工程。在明确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要让被导者明白“通过各种策略引发学生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习活动设计不能只是局部的深化,而应该注意整体的学习支架的设计,让每一个教学模块的设计实现有意义关联,形成有机的学习模块。

知道阶段。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不应该是琢磨教学的一招一式。大道至简,只有简简单单教书,才能清清爽爽育人。这个阶段应引导教师抓住本真、指向简约,并为自己“这么教”打好充足的“为什么这么教”的专业底气。让这批教师“震醒”的导课策略就是重新建構,甚至推倒重来。通过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发现新的蓝图,而这个蓝图又是他们本来想要的又要不来的,此时对话就有了顿悟的感觉,“道”就隐含其中。同时,要让这一层次的教师明白教学不是“上好一节课”,而是“上好一门课”,要积极引导他们寻找教学资源,用跨界思维丰富课程,攫取精要得当之处为“简创课堂”所用。

现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为例,具体呈现三个层次导课的不同策略。《唯一的听众》教学过程精要如下。

一、课前热身(听小提琴曲猜歌名)。

二、引出课题,质疑。这节课我们继续沐浴人间真情的暖阳,抚摸一行行温暖心灵的语言,学习《唯一的听众》。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找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几个段落,试着概括全文。

四、聚焦外貌,初识听众。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这位老人面貌的有关语句。2.读读这几句话,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用一个词来概括。

五、质疑、讨论、释疑。1.用“——”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你有疑问吗?2.讨论: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聋,却说自己聋了?3.感受形象: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4.研读老人眼神“平静”的句子。(理解后,师生接读:是呀,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当我渐渐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

六、小练笔。老人用爱心建筑起沟通的桥梁,实现了“我”的梦想。这个老人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里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写一段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

七、总结提升。同学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师衷心希望你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多给予身边的人一份关爱一份帮助,让爱的旋律伴随着我们,共同创造完美的人生吧!

根据课例要点记录,对三个层次的教师实施导课策略(如下表)。

[《唯一的听众》导课的基本定位 第一层次(知心) 第二层次(知会) 第三层次(知道) 一、肯定与鼓励

1.抓住单元人文主题前后呼应,重烙人文印记。

2.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语文教学规律。

3.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与心灵。

4.重视课堂小练笔,明白语篇操练在高段语用中的地位。

5.整体教学入情入境,特别是教师表现自如,教学顺畅。

二、建议与导向

1.要关注字词,基础积累在高段不能被抛弃,可抓住反映人物心理的重点词语认读理解,如溜走、抱歉、嘿、沮丧、羞愧、兴奋、洋溢、无法割舍、蹑手蹑脚等,巧用这些词语初步梳理“我”的心理变化和概括主要内容。 一、交流与对话

1.面对写人的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听其言、观其形、悟其心”,思路清晰,也有一定的教学架构,有课堂整体的骨架意识。

2.抓住三句描写“平静”的语句深入品味,深切感受人物形象,语言点选择与切入“精、准、稳”。

二、建议与导向

1.语境要与语用结合;理解三个“平静”的不同之后不要用“接读”的方式重复三句话,貌似声响回荡,语境融洽,实质上课后的问题还得深化: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这一泓深深的潭水,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让学生回顾前文具体影像加以说明,更为饱满。 一、思辨与重构

(在肯定的前提下重在启发思考并进行结构性重塑)

1.课堂上师生互动自然,看似很顺当,其实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否“教”的牵制力偏强,“学”的自主性不够?

2.如果是基于学的思考,这篇课文有没有第二种结构?

3.如何集中火力、整合资源、活用文本?

二、建议与导向

1.重建教学结构,不要过于拘泥于文本,小步伐挺进教学不如大刀阔斧,放开架构。这篇课文其实讲了一个谎言和真相的故事,说谎言的是谁?(老人)明白真相的是谁?(“我”)围绕“谎言”与“真相”可以做些文章:

(1)理解谎言的合情合理(画出老人谎言的句子,同桌讨论合情合理之处,明白老人有礼貌、年纪大、有修养、关心人……) ]

3.不能满足于句子的读悟,要抓住字词甚至标点符号等品味语句,体会情感,习得大意。如品味第一次“平静”可抓住“我的脸顿时烧起来了”“一定”来反衬理解;品味第二句“平静”可抓住“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句中的标点符号为什么不用感叹号来体会;品味第三句“平静”可以抓住“深深的潭水”和省略号。 2.拓展要在迁移的可能与深化上做文章。该教案小练笔写老人外貌,前文却没有有关外貌描写手法的指导与小结,如何有效迁移?前文教学可以抓住“我”的心理变化做文章,

小练笔巧借“妹妹的话”引出“老人的真实身份”,再引导学生书写心声:此时的“我”,内心五味杂陈,您竟然不是聋子,而是首席小提琴手,“我”一下子无法相信……写好后,让学生思考:寄还是不寄呢?要不要把这个秘密捅破呢!“我”的心又开始纠结起来。这种矛盾的心理又该怎么表达?教师再引导学生读毕淑敏的《剥豆》一文,模仿书写。如此一来,拓展不会跑题,只为深化。 (2)理解谎言背后的深刻含义。采用批注式阅读:谎言背后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这些谎言,并用几个关键词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如鼓励、爱护、坚持、欣赏、智慧……

(3)理解眼神背后的深意。抓住三个“平静”理解其不同的含义。

(4)根据板书发现明线与暗线交织的写法。表面是写谎言,背后深藏真相,明线是写聋子,暗线是写智者,明暗交错让文章暗流涌动,引人入胜。导读后再迁移应用。

2.也可提供第二种思路:立足文体特点,把小说特点深化。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填写思维导图,快速提取小说信息,理清小说的脉络,抓住“环境、人物、情节”,知道如何阅读小小说。多种路径启思。 ]

综上可鉴,同样一堂课例,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点拨之处。1~2年教龄的教师,刚入门,重在“知心”,多肯定,承认他们的付出,然后夯实“基础”,立足基础做引导。如阅读课需关注关键语句品读领会,关注教材课后习题重点落实,可感可知,教师容易接受。3~10年教龄的教师,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一次蜕变与提升,并努力去实践自我的专业,重在“知会”,一是会意,懂大家的意思,特别是教材意图;二是得法,知道怎么教,怎么学,特别是学习活动设计。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开始走进了第二次突围期,不突破就会落入瓶颈,手段不是最关键,关键是如何让自己和学生共享课堂,这就必须追求大道至简,这个阶段的指导,不拘泥于课,简化头绪,抓住学习核心,腾出时空,在生成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教师层次不同,对教学的认识也不同,专业的体验也不同,我们的导课不能只有主观形态的“课”,要客观地为“人”负责,更要为“课与人”的主客观存在负责。课与人(教师与学生)是二合一的,我们需要“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摒弃那种所谓的“自我本位即假如我来上……”“就课论课,不涉及人”的思维,用理解、体谅、多元、支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课。新手教师需要顺向适度,触动;胜任教师需要正向引渡,顿悟;成熟教师需要逆向超度,觉醒。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导课,没有功利性,让每个层面的被导者悦纳并有所获,这应该是“家常课”导引的个中真味。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二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325035)endprint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
浅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展示“自信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