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康
当代诗词向新诗学习什么
陈友康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组委会决定以“吸取新诗营养,促进当代诗词创作”为主题进行研讨,别具只眼。这是个非常有新意和价值的议题。过去,人们只强调新诗向旧体诗学习,少有人讲旧体诗向新诗学习。旧体诗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积累了丰富经验,新诗学习它,似乎天经地义。而新诗历史短暂,还显稚嫩,似乎没有被旧体诗学习的资本,所以一般人就不会想旧诗向新诗学习的问题。其实新旧诗各有所长,各有其美,都有值得对方学习之处。论坛组委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旧体诗吸取新诗营养的命题,打破了这种单向思维,有助于促进新旧诗的互鉴互学,促进当代诗词创作繁荣,提升旧体诗词质量。
当然,一些明慧的文人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1957年,老舍先生在给他的学生、新诗诗人臧克家的一封信中就提出新诗和旧诗互相切磋竞赛的观点:
没有竞赛,便彼此不相关切,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坐失切磋琢磨之益。假如一位写旧体诗的而肯注意新诗,他就会得到启发,去突破旧体诗的形式,有所创造。……写新诗的而能注意旧体诗,就必互相影响,都有好处。
彼此对立,既不竞赛,也不相互交流经验,这就容易引起来文人相轻,只说自己的花香,别人都是野草,正和百花齐放背道而驰。百花齐放是使我们彼此竞赛,彼此尊重,而绝对不是互相排斥。”
在这里,老舍先生明确提出了旧体诗向新诗学习的问题。他认为,新旧诗互相切磋,彼此竞赛,对双方都有益;而且能打破新旧诗人彼此轻视、势不两立的态势,开创新旧诗竞相绽放的美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包容性的增强与诗歌生态的优化,新旧诗和解取得进展,两者的对立性紧张有所缓解,但当代新旧诗人彼此隔膜,“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及“文人相轻”,“只说自己的花香,别人都是野草”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研讨二者互相学习借鉴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消解新旧诗二元对立,实现美美与共,进而推动汉语诗歌发展就有重要意义。
关键的问题是,当代诗词向新诗学习什么?诗词创作无非内容和形式问题,当代诗词吸取新诗营养,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考量。另外,新文学家曾对旧体诗发起猛烈抨击,他们抨击的地方就是新诗试图突破的地方,也就是旧体诗应该反省的地方。新诗突破创新之处,也就是值得旧体诗学习之处。下面就找几个点进行观察和讨论。
当代诗词学习新诗,首先要学习新诗的精神。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宗旨是“为大中华,造新文学”(胡适《沁园春·誓诗》),实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包括诗的现代化,进而为国家之现代化助力。因此,表现新思想新精神是新诗的鲜明特点。五四时期传统诗词之饱受诟病,就在于思想陈腐空洞,与时代发展脱节。要让旧体诗焕发生机,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重建诗歌与时代的联系,实现诗歌精神及思想内容的与时俱进。
何谓新诗精神?一己之见,核心是现代性品格。“现代性”是一个内涵丰富并且颇有争议的概念,归纳起来,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是,现代性指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在欧洲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艺复兴以来科学观念的传播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使科学、自由和追求世间幸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从而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评价事物的方式,形成了理性意识和主体意识,产生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其中,理性和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自由则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现代性还表现为一个“祛魅”的过程。新诗之创立,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代性追求,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现代性意涵,并由此构成其鲜明特色。新诗人、诗歌研究者臧棣说:“用新诗的现代性的框架以解决新诗的评价问题,也许是我们迄今所能发现的最可靠的途径。在我看来,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这一宏大的现象本身已自足地构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和历史。”
旧体诗词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应时代呼唤,已经有现代性追求并取得一定创作实绩。这一问题,我在《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一文中已经作了阐释。当代诗词要强化这一价值取向,彰显内容的现代性。一方面,现代化依然是国家发展目标,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现代性意涵已确定为我国核心价值观,当代诗词要承担起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国家责任”,通过诗词创作彰显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华文化复兴,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只有实现诗词精神和内容的现代化,努力创造出与古典诗词不同的精神风貌,当代诗词才能通过变革维新而获得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其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
新诗精神还表现为自由解放精神。自由解放就是摆脱诗歌思想和艺术上的各种束缚,追求最大限度的创新,以表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复杂性。当然,旧体诗有稳定的诗体形式,这是其艺术特质和美质所在,不必听从新文学家的主张自我毁弃,但在追求思想内容的独到、深刻和艺术手法的不墨守成规方面,有广阔的空间供诗家自由驰骋。
新诗精神是个大词,具体展开为新思想新内容。新内容就是新的社会生活、新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现代新事物新环境、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等。新思想则是对新内容的思考和评判,对原有事物的新认知、新见解,并凝结为新理念新价值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强行拖入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和国人生活、心理都发生历史性改变。新文学包括新诗就是为了拯救民族危机、文化危机,回应现代化挑战而兴起的。从产生之初,新诗就以表现新内容新思想为己任,新诗之“新”,首先在思想内容。因此,新诗成了反映现代中国社会面相与精神生活的主要诗歌载体,以它自由的形式和鲜明的时代内容开创了我国诗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诗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社会进步和民族精神重铸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新文学运动之初,胡适之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著名的“八不主义”,第一条“须言之有物”就强调了内容的重要,并批评旧诗内容陈腐。他说“物”指情感和思想:“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灵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文学而无此二物,便如无魂灵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他批评“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这些论述是极其精辟的。近代许多旧体诗人纠缠于门户之见,无病呻吟,诗歌内容陈腐、空洞和无聊;诗中堆砌典实、充塞陈词滥调,导致旧诗走上末路,胡适予以抨击,理所当然。这些就是旧体诗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
当代诗词要学习新诗着力表现新思想新内容的创作取向,增强反映时代的敏感度。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改变,乃至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当代诗词要着意书写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心理和环境。生活新,题材新,则诗的内容和思想就有了与过去不同的样态,就能避免陈词滥调。诗人还要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保持敏感,看清纷纷扰扰中的真相,守卫社会的基本价值。要有真实的“情感”和独到的“思想”,具有“文学的灵魂和脑筋”,创作出更多具备“情感、美感、见地、识力、理想”的好诗。
这里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灵魂和脑筋”问题。没有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和清醒判断(识力),没有独立的见解,见解没有经过心智过滤,人云亦云,这样的文本就是没有“灵魂和脑筋”。当代诗歌中,没有“灵魂和脑筋”的新诗曾经大行其道,但真正的诗人早已抛弃这种恶俗,追求诗歌的“情感、美感、见地、识力、理想”。
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新内容新思想。古代社会,诗中的动物,除了豺狼虎豹等害人猛兽在诗中作为谴责对象以外,其他动物与人相安无事,关系和谐,牛羊之类温顺的动物多是作为人类的伴侣而出现的,满盈温馨。即使写到它们遭遇的不幸,也无非出于儒家的“民胞物与”情怀或佛家的慈悲观念。当代,由于人类的侵夺,自然环境极度恶化,造成的生态悲剧越来越多。于是自然伦理(生态伦理)兴起,要求承认和尊重自然的权利。青年诗人李子(曾少立)的《临江仙·一只小动物的悲吟》:
奔尽山崖终绝地,周遭人迹侵寻。指天条子怵森森。夺吾皮与骨,饰彼帽和襟。
痛彻今生弱种,血干不绝呻吟。不甘不解泪吞心。缘何天下土,无处不刀砧?
动物本来是自由自在的,人类的侵逼,使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它们已经走向了“绝地”:“缘何天下土,无处不刀砧?”人类的自私贪婪,更使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夺吾皮与骨,饰彼帽和襟”。此词写人类对动物生存权和自由空间的剥夺,反映严峻的生态危机,写得生动、沉痛,体现的既是传统的“民胞物与”情怀,也是现代的自然伦理观念。它超越了古典诗歌动物书写的意涵,反映了当代的现实和问题,体现了新思想,是有“情感、见地、识力”的文本。因此,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认为,“李子创作的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诗,亦即属于21世纪的旧体诗”。
新诗之“新”,除了新精神新思想以外,最外显的标志就是新语言。它以现代白话文或口语入诗,通俗、明快、鲜活,表现力强,易于接受。而旧诗语言古雅,用典多,这有其美学上的正当性,同时容易产生语言老化、沉闷、晦涩的弊端。这是旧诗遭到新文学家攻击的重要口实。新文学家们认为旧诗“腐烂和空洞,失掉新鲜和活力,同时也失掉达意尤其是抒情底作用了”,于是主张“诗体的大解放”,语言的口语化。如果旧诗语言陈陈相因,那就会与时代隔膜,与读者隔膜,从而阻碍其自我更新,削弱其现代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因此,当代诗词学习新诗语言,以新语言滋养自身,保持“新鲜和活力”,就至为重要。
新语言尤其是现代汉语词汇是否能为旧诗容纳,是当代诗词发展过程中深受诗人和诗论家关注的问题。笔者2006年11月访问台湾,在高雄中山大学听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演讲,在谈到怎样看待旧诗的复苏和发展问题时,他也提到这一点。他认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旧诗的发展就没有什么障碍。有人认为不能与现代汉语兼容是旧诗的“死穴”,如王泽龙教授说:“现代汉语……很难与古代诗歌文体形成有机性的互容。”“中国古代诗歌注重练字的艺术原则,就是古汉语诗歌形式的根本要求。只有以单音节为主的古汉语词汇,才有条件让旧体诗歌的平仄韵式得以产生与实现,才有建立在平仄基础上的对仗与和谐的格律体诗的形成。”这种观点似是而实非。首先,只要汉语的四声存在,不管是古音的四声,还是普通话的四声,平仄就会存在。只要旧诗不像一些抱残守缺的诗人那样严守古代声韵,而采用现代声韵,旧诗的节奏与韵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同样可以产生,从而保持旧诗的形式之美。其次,“中国古代诗歌”包含古体和近体两大类,除近体诗和词讲平仄对仗并有严格的用韵要求外,其他诗体都是高度自由的,这些诗体在采用现代语言方面有更大的适应性。近体诗和现代词汇之间也不存在天然的鸿沟。只要不把西洋文字的进入也作为衡量的标准,旧体诗词适应现代汉语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无论如何,新诗语言与口语大体一致,因而通俗鲜活是其突出特色,是值得当代诗词效法的优点。当代诗词在保持其形式特点的前提下,应追求语言的自然明快、流美生新,努力用现代汉语写诗,拉近诗歌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现语言的现代化。
现当代诗词创作中,以现代汉语乃至口语入诗,已经有很多诗家进行自觉实践并取得成功经验。周作人、郁达夫、老舍、丰子恺、陈毅、赵朴初、聂绀弩、启功、杨宪益、李子等现当代优秀旧体诗家的诗词都是高度口语化而又诗味盎然的。他们的成就表明,旧体诗完全可以与现代汉语兼容。这里以老舍和厉以宁为例略作阐释。
老舍先生是新文学大师,又是出色的旧体诗人。1942年,他居住重庆乡下,写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作品。《乡居杂记》之二《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着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纪二事》其二:
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
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
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
可惜阶苔着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
诗写吴组缃的幼子小江,刻画出儿童天真调皮的模样,神态逼真,细节传神,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浅近通俗,生动活泼,而情趣充盈。它保持了近体诗格律之美,又有现代汉语的明丽、流美。
厉以宁先生是经济学家,不是职业诗人,他的诗词随所遇所感自然流出,言之有物。语言基本是白话,极少用典,但是真力弥满,诗味浓郁。他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复杂的现代生活和精神世界,创造出一种明白和畅、清新纯朴的诗风,为解决旧体诗词与现代生活、现代汉语相适应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式。他的作品避免了旧体诗词中比比皆是的酸腐和晦涩,通达洒脱,明丽流畅。1999年所作《鹧鸪天·湖南农村见外出务工女青年返乡探亲》:
小妹相迎小弟随,村头渐近步如飞。当年含泪离家去,今日笑容结伴回。 猪仔壮,土鸡肥,青砖红瓦屋前堆。爹娘细问他乡事,直至四更月已垂。
这首词反映当代生活,思想敏锐,富于现代性。农村改革使农民实现了温饱乃至富裕,城市化进程使农民获得了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该词写出农村新气象和农民新面貌,温馨动人。语言口语化,通俗晓畅。不须任何注释,凡识文字者均能清晰理会,完全消融了接受上的语言障碍。
当代诗词创作应该继承这一路径并发扬光大,在语言上继续向新诗靠拢,写出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好诗。
诗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其精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现手法。诗歌基本的表现手法,新旧诗相通。中国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丰富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对新诗创作有重要影响。但这不意味着它可以自给自足,可以漠视新诗在表现手法上的成就。新诗表现手法在继承古诗传统、学习西洋诗歌的基础上有新探索、新突破、新成就,值得当代诗词借鉴。
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尤其突出。它大量使用意象、象征、通感、移情、变形、反讽等表现手法,描写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出新异的诗歌意境,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戴望舒、冯至、卞之琳、穆旦等人的诗最为卓异。
意象本是旧诗常用表现手法,许多经典作品以意象建构著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表达对埃兹拉·庞德创立意象派诗歌有直接影响。其代表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文)。”论者在探寻其影响源时,多注意到它与日本俳句的关联,其实它的意象及句式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的滋养,且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建构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出许多全新意象,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思想意蕴。
但旧体诗的意象创造能力却萎缩了,诗人们只会沿袭古人创造的意象,形成一些僵化的意象模式。歌颂伟人必是“红日”,言说母爱只有“春晖”,诉说爱情惟有“灵犀”,表现迟暮人人“夕阳”,描摹杨柳个个“依依”,书写梅花无非“疏影暗香”、“高士美人”,吟咏菊花不外“采菊东篱”、“人比花瘦”,等等。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和历史信息,合理运用本无可厚非,但人人蹈袭,不思创新,就形成陈词滥调,令人生厌。
冯至和穆旦是西南联合大学灿烂的诗歌双星,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朽的丰碑。他们的诗以高度成熟的现代主义手法,采用大量拟人、象征、隐喻、通感,创造出许多奇特意象,使作品充满质感,取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艺术表现上臻于至高境界。下面以冯至先生《十四行集》之《杜甫》为例略作评析。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
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古往今来,歌咏杜甫的诗何啻千百,杰作不少,但也存在诗意重复、写法雷同的问题。此诗在赞美杜甫为圣者方面与许多古人相通,但在意象创造方面却独出机杼。“圣者的烂衣裳”这一意象,突出了杜甫一生贫穷,但品格圣洁,创造了伟大的诗歌,照亮世界,让一切衮衮华服在这件烂衣裳面前相形失色,让所有高贵者在杜甫面前顿显可怜。这一意象是西洋影响的产物,“圣者的烂衣裳”自然是基督那一件血衣。用来比喻杜甫,十分贴切。于是,杜甫的神圣得到新的阐释和升华,也就让这首诗在歌咏杜甫的众多文本中升腾而出,熠熠生辉。
当代诗词创作中的艺术手法创新,聂绀弩诗极为出色。聂绀弩先生以杂文笔法入诗,嬉笑怒骂,摇曳生姿。句法奇崛,用字大俗,而触处生春,语语生新但句句中律。意象、反讽等手法的使用也自出心裁,确乎是“如此新声世所稀(启功)”。这使他的诗成为“有诗人以来所未有”的“绝世奇诗(李慎之)”,“古今绝唱,无与伦比(吴祖光)”。聂绀弩的诗有“灵魂和脑筋”,在思想上达到了20世纪旧诗的最高境界。“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写出政治运动实际上使人变得虚伪;“昔时朋友今时帝,你占朝廷我占山”写出知识界的分化,指出某些人因为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作威作福的现象;“吾民易有观音土,太后难无万寿山”写出国民中根深蒂固的帝王崇拜和奴性是现代政治迷信产生的根源;“自由平等遮羞布,民主集中打劫棋”虽是调侃夫妻关系,实则反映出某种残酷的真实。这类作品都有古今融通的意象建构和象征手法,很好地表现了诗的思想情感。
当然,旧诗有自己的形式特点,很难照搬新诗表现手法,但新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精神是应该借鉴的。只有加强表现手法创新,当代诗词才能增强表现力与活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学演进需要,与新诗共同前行。
以上所谈,只是些理论观点,如何实践,存乎一心。世间事都是知易行难,当代诗词吸取新诗营养也是说的容易做到难。但讨论这一问题,引起旧诗界的关注,在创作中增强向新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探索,切实做去,真正形成新旧诗“互相切磋竞赛”的局面,总是有益,也会有效。
(作者系云南中华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