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哲学:李骞和他的文学评论

2017-11-14 09:39:50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派云南作家

李 伟

诗意的哲学:李骞和他的文学评论

李 伟

著名评论家兼诗人李骞先生以他独特的批评视角进入文学评论界,且有一定建树。按其出版的评论集,可将他的评论分为两个时期:一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二是新世纪之初至今,其早期与后期的评论的风格截然不同。早期评论中表现对文学真诚地热爱,真实地进入到文学内部研究,把握80年代文学发展的规律,从社会历史背景中体悟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从而对作家的创作、人格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如对王蒙、张承志、张贤亮等的评述。对云南本土文学中的佼佼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对小说家李乔、张长等的评述,此时的评论中充满着对文学的激情和真实的追求。后期的评论转向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新世纪之初,延续早期对云南文学的深入研究,对云南文学五十年的发展总体概况进行总体把握,涉及到云南文学中的不同文体的研究,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云南文学研究的空白,充实本研究领域的完整性。二是对诗歌美学及小说叙事学的评论,对鲁迅的《野草》、朱自清、冰心、泰戈尔等诗歌结构及美学思想的研究,对贾平凹的《怀念狼》、张炜的《丑行或浪漫》叙事模型及叙事板块进行深刻地分析。三是对20世纪新诗史上的流派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每一诗派形成的历史意义及其代表人物、代表诗歌的创作特色进行探究和分析。重在从诗派形成和分析代表作品,对以往文学史中的史料进行重新考证,关注台湾诗歌在20世纪流派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对诗歌研究领域有重大的创新价值。后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技巧上的娴熟,对文学史、文学现象的准确把握,文学研究思路上的先锋性,批评语言的犀利性。李骞先生评论集及专著有:《作家的艺术世界》《现象与文本》《立场与方法》《20世纪中国诗流派研究》《诗结构》等。

一、作家的艺术世界

《作家的艺术世界》凝聚着李骞先生进入文学评论领域早期阶段的印迹,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世界的热情,对文学研究有着真诚的探索精神,因喜爱而写作,不为金钱和名誉,只为对文学的热爱而写作,这一时期李骞先生的文学评论更多呈现出对文学真诚的追求。在这本评论集中,根据评论的内容上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五四文学、新时期文学现象、代表作家、作品的研究;二是对云南文学的初期研究(因为后期阶段更深入)。此阶段的评论研究,受众多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美学家孔丘、刘勰、王国维、黑格尔、卡尔·马克思、尼采等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的感悟,为他早期阶段的文学批评注入丰厚的源泉。下面就从这本评论集的内容、批评方法、技巧以及它的价值意义、贡献来深入地探析它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批评视角

李骞先生对文学批评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对文学史、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评述中总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来深入其中。从80年代所提出重写文学的角度,纵观20世纪中国的文学观,西方文学理论的传入,让这一时期,“文学回应社会文化思潮,有意避开题材内容与当下生活内容的一致性追求,在各个方面开始了试探与创新,五花八门的文学写作逐步取代单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多种流派、风格、观念、现象并存的繁复迷乱的状态。”从当时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对现当代文学史上名家巴金、沈从文作品的评析。《两种世家的衰变——〈红楼梦〉与〈家〉的比较分析》一文中,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两部作品的叙事角度、人物构思、主题精神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方面深受《红楼梦》的熏陶。并对所提出的论点进行比较考证,发现这两部作品有极为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均能表现出:“一是原罪心灵忏悔录;二是作者生命主体化的强烈契入;三是生活的叛逆和艺术的叛逆”作者从文学对传统人伦家庭观继承,拓宽现代文学与明清文学文学性的研究的思路,尤其对经典名著《家》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一定的启发性。《梦的现实和现实的梦——〈看虹录〉解读兼论“京派小说”的现代主义倾向》一文中从西方现代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出发,论证《看虹录》是沈从文创作现代主义倾向的典型,运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探《看虹录》追记似水年华的意义,从“人性”与“理性”入手来解释作家在这篇小说中所要展现的艺术理念。从分析沈从文的小说入,论证其创作受弗洛伊德、乔伊斯的影响,超越沈从文的小说研究仅仅限于湘西边城文学书写的意义,为沈从文小说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二)文学研究的统摄能力

李骞先生能结合文学史的发展,社会历史背景来探讨文学的价值所在,细读文本,有着深刻鉴赏的悟性。尤为表现出对新时期小说、作家王蒙、张承志创作特色的研究。《论新时期小说的儒文化精神》一文中认为“儒文化和作家自我意识的互补照映,构成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新儒学文学。”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环境入手,考查作家创作人格的源流,得出新时期小说所体现民族特色,从人格主题,新时期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仁”、“礼”,是对儒文化创作模范的延续。从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中找出所体现的儒文化,从而得出儒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继承性价值,提出新时期作家应把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完美地融入到创作中,呈现出儒学的现代化倾向。这一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当时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深度。《论张承志小说的艺术个性》一文中从张承志创作的主题意识、清醒的历史意识、创作结构的诗意化、作品所呈现出大自然的象征意识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深切地把握张承志所经历的历史背景、知青生活经历、专业底蕴等对其创作的影响,从分析代表作品中所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人生意蕴,多样的艺术形态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些都是张承志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所在。评论中对张承志创作艺术个性概括准确,这篇评论对张承志早期创作文学研究的有着一定奠基之位。

(三)开云南本土文学研究之先

李骞先生给予云南文学一个系统化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视角,对新时期云南诗歌、散文的创作状况做了总体概述,对云南文学中突出作家,如小说家张长、张昆华、王雨谷等评论,诗人于坚、米思、成忠义诗歌评论,对胡廷武散文集、刘永年报告文学的评论。李骞先生的作家身份,让他对云南文学有着更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从总体上驾驭新时期云南文学发展的动态与趋向,从而开起云南文学研究之基,他追求文学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云南文学的批评中,从而鼓舞了云南青年作家投入创作,间接地推动了云南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云南诗歌概论》一文中从新时期以来云南诗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入手,分析老一代诗人以归来者的身份,诗中对生活充满反思和颂扬,对晓雪、周良沛、饶阶巴桑为代表的诗集评论,这些老一代诗人对生活,对祖国边疆山河充满热爱,诗歌语言清新别致,富有云南边疆文学的情感特色。年青一代诗人以于坚、费嘉、刘扬等为代表,早期以创作模仿“朦胧诗”的具有探索精神的“高原诗”为特色,后期跳出这种创作的诗圈子,反叛“朦胧诗”,从分析于坚的组诗《我的故乡在高原》、费嘉的组诗《高山之歌》,肯定“高原诗”在云南诗坛的地位与贡献。从总体上客观地评价云南诗歌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对云南诗歌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论云南文学的多元化选择》一文中对云南文学的多元化创作进行分类:“政治社会型、原始哲学和原始文化型、民族神话和民族传说型”,提出云南文学的发展走向应呈放射性、突破民族、地域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立足当代文坛。另外从诗的情感结构、意象结构、语言结构探讨云南“后生代”诗人的美学追求。对诗的美、小说的诗意、散文化中可以见出李骞先生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更多重要文学审美的意义,从而见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的多样化,文学审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后期对纯文学的呼唤。

二、现象与文本

李骞先生研究云南文学的专著《现象与文本》荣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是他云南文学研究的一个高峰,也是云南文学评论近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这本专著延续前期阶段的云南文学研究,对云南文学50年的发展历程,给予客观的评价,对云南女性作家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90年代的云南少数民族诗歌、文学刊物、报告文学、人物评传、代表性作家李乔、晓雪、于坚等的评论。这本评论集,代表着李骞先生的评论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一是宏大的批评视野,涉及云南文学的各种文学体裁的评论,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书评等。二是“大处着眼,力求全局在胸;小处贴近实际,力求凭艺术感觉准确捕捉作家作品的特殊性。”

(一)宏大的批评视野

李骞先生具有评论发现和创新意识。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学批评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一种批评家自己的言说。”《回顾与前瞻:云南文学五十年论》一文中,以宏观的角度,对云南1950年至2000年近50年来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和考证,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背景中来探讨云南50年来文学现象,把“云南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云南五十年来的文学现象放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框架中去考查”突出云南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边地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分三篇来评述云南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上篇:五十年代的辉煌;中篇:八十年代的复兴;下篇:九十年代的超越”从50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云南文学发展状况,共筑三种类型作家阵容:一是以李广田、李乔等为代表的沿袭五四文学的作家;二是以冯牧为核心的军旅作家群;三是以杨苏、晓雪等为代表的云南本土作家。从总体作家阵容,创作成果来客观地评价50年代云南文学的辉煌成就,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80年代云南文坛由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建云南文坛盛势,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但李骞先生认为这一时期的云南文学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90年代的云南文学表现出作家对自我的醒悟和超越,也表现出对80年代云南文学创作的超越,文坛涌现出一大批作家创作群体,后生代作家群以于坚、海男为代表;昭通作家群、哈尼族作家群、彝族作家群等,从而让云南文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此评论总体概括云南文学50年来发展的全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云南文学研究和创作。

《女性抒怀:云南女作家创作论》一文中客观给予女性作家于云南文坛一席之地,试图从三个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至60中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90年代至21世纪初),对云南作家从5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创作成就进行剖析,给予很大程度上的认同和赞赏。对云南三代女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得出她们在创作表现出不同程度上“代沟”,又体现出一定的衔接性,不同时代中面临着文学作品的共同主题:“爱情、性、家庭、个性、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情结、审美理想……”能从社会影响、生活背景中把握女作家们的创作特色,体现出李骞先生远见卓识的评论魄力。

(二)粗中有细的研究方式

李骞先生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可谓是细致入微,他在宏观地把握全局的同时,又能从细微之处入手,细腻地探析作家的特殊个人经历、特有的创作心态、思维模式、表达习惯、创作起浮的内在潜力等。《论李乔小说的社会价值》一文结合李乔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解读他的小说,来肯定它的社会价值,“李乔的小说自觉地在一个民族解放的社会空间上表现彝族人民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上的改革。通过中国当代彝族人民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翻身、文化上的进步,艺术地展示了凉山彝族人民从部落奴隶制走向社会制度的特殊社会历程。”能从李乔亲身社会生活的经历中挖掘对他创作的影响,从而肯定李乔小说中所表现的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价值,肯定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论晓雪爱情诗的审美价值》一文抓住晓雪以山水诗著称的创作特长,表现故乡的苍山洱海见长,从晓雪爱情诗中用真实、准确、创造性的语言表现,“大胆而崇高,热烈而朴素,忠贞而纯洁”的恋爱观;用传神的词句表达出“爱的升华,情的净化。”的审美追求,对爱情圣洁的赞颂。李骞先生对晓雪爱情诗的理解可谓是深刻,体现出他细腻的评论功底。《平淡的深刻:论于坚的诗》一文从于坚诗歌创作历程出发,把握于坚诗歌创作的转向,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在此文基本上驾驭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于坚的诗追求的是一种平淡的深刻,他选择了用平淡出奇的语言,表达深邃的人生境界,在看似平常的语言表层里,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意义和普通人的文化意识。”从于坚诗歌对普通生活的关注;诗歌语言趋于平淡化平同于前期对“朦胧诗”的模仿;诗意中蕴含着富有哲学的审美深度。李骞先生的诗人身份让他对诗歌对一份特殊的敏感,完全准确无误评判出于坚诗歌的价值所在。

从以上深入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中见出,李骞先生能根据每位作家所突出之处做出适合的分析,清楚地把握每位作家的创作艺术特色。

三、立场与方法

《立场与方法》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辑《水浒》的探源,此部分运用史料论证,论证考证的方法,对《水浒》真义,《水浒》的作者、创作时间、版本等性进行考辨,对《水浒》中农民起义、“侠义”精神、“水泊梁山”的座次、军事组织进行解读,开拓了批评的视野。第二辑四方评弹中对诗歌的内外组合美学原则的探析;对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泰戈尔、冰心、李瑛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对贾平凹《怀念狼》、张炜《丑行或浪漫》的叙事分析;第三辑云南概况中继续着云南文学的研究,对黄立新的诗集、熊清华的散文、潘灵的长篇小说、樊忠慰的诗集、吕翼的中篇小说等进行评析,进一步在评述的思路上推动云南文学研究。

此本评论标志着李骞先生的文学批评在批评视野、批评方法、研究深度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文学批评领域

《“水浒”真义考辨》一文对这部长篇小说为何称为《水浒传》,“水浒”的真含义何在?通过史料的梳理,进行严密的论证,得出此书名的含义为“水边或水岸边的绿林强人著书立传之意。”此书名“并非施耐庵、罗贯中的发明,而是明代中叶以后的定稿者综合元人的杂剧内容而创造的。”《谁是〈水浒〉的作者》一文通过史料考证、推理、论证,得出“施耐庵、罗贯中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一个假托的符号……《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恐怕找不到,这部小说的撰写者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上这一论述无疑对《水浒传》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通过对《水浒》的创作时间和版本进行重考查,对大量的有关古书上记载进行推证,“《水浒传》的最后成书时间应当是明朝中叶。”通过在前人研究《水浒传》的基础上,对《水浒传》的“繁本”与“简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这两种版本的顺序应该是“先简后繁”。这无疑是对《水浒传》的版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

另外,此部分的评论还涉及到《水浒传》中“替天行道”、“侠”、“义”、农民起义、“水泊梁山”的座次排序、军事组织,其中对人物和行为、语言、性格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体现出李骞先生解读经典名著的深邃,别有洞见。

(二)对诗学研究的深入

《结构:诗歌的内外组合美学原则》一文指出诗歌有内外结构之分:“内结构是指诗歌的结构形态,外结构则是指诗歌的各种外在表现技巧。”对现代诗歌的内结构进行作品解读和鉴赏,运用新批评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对诗歌的外在结构进行解读。《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一文中生存哲学的角度来解析鲁迅在《野草》中表现追问“人”生存境遇意义,社会环境人性生存的摧残,人内心世界的生存焦虑,自由反抗的价值,“《野草》是一部追问人类生存意义的力作,是鲁迅生存哲学思想的具体表达,它包容了鲁迅先生整个生命的思想探索,同时也是他内心深处生命存在意识的彻底剖白。”李骞先生准确地把握鲁迅的哲学思想,从另一种理论角度来解读《野草》。《泰戈尔与冰心诗歌宗教精神的比较分析》一文,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的影响研究来阐述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在宗教精神与宗教理想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冰心的诗歌创作,但在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下的诗人对宗教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贴切地探析出两位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宗教思想中“爱”不同理解,对文本深入分析,提出“泰戈尔强调个体灵魂的圣化境界,认为肉体是短暂的、是必死的,而人性经过与‘梵’或‘上帝’的交融之后,其灵魂的价值便是不朽的,人性的人便成为宇宙的人。冰心则注重宗教精神的社会道德化和宗教理想的人性化,主张万能的‘上帝’应担负起解脱人间苦难的责任,而不是远离人类的、高不可及的冥冥的外在偶像。”能准确地把握住两位诗人的创作特色,冰心诗歌创作受影响中又有自己的创作个性。

(三)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

李骞先生讲究文学批评的真实性,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认同批评的锐气性,评论家要有一种严肃的写作态度,批判的角度要讲究多样性,批评的方式要有多种格调和模式,呼唤人性批评精神。

李骞先生继续深入对云南文学的研究,对近年来在云南文坛上突出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给予特别的关注,对黄立新、樊忠慰诗集的评论、熊清华散文、潘灵、吕翼小说的评论,能够从总体把握体云南作家的创作理观,给予不同文体客观公正的评价。《智慧的诗意写作——评黄立新的诗集〈沉香〉》《生活的诗和诗的生活——评黄立新的诗集〈行者〉》评论文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诗人真实的写作态度:“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诗人对美的价值的体悟,从读者的阅读立场出发来感悟,诗集中所表现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悦意,与此同时李骞先生给诗人创作的不足之处给予客观的评价。《强度的感情与浓缩的语言——评樊忠慰的诗集〈绿太阳〉》一文中对云南青年诗人在诗歌创作语言的强度化、思想感情的缥缈与深刻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诗集中的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多重意义的突出表现赞赏,从而鼓舞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

《文化生态的抒情写作—读熊清华的“保山系列散文”》一文中突出熊清华先生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写保山自然风景美和人情美,提出内容抒写方面的不足,应在“保卫自然、感恩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融方面再作一些哲学思考,”增加散文书写的厚度和广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中篇小说〈方向盘〉人物分析》一文中肯定青年作家吕翼的创作突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人物塑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总体来看,李骞先生对云南本土作家的艺术创作特色把握的比较准确,批评的态度也比较中肯。

四、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

(一)诗歌研究领域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诗歌研究的专著数不胜数,李骞先生的《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研究》与其他诗歌专著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文学史料的重新考查、论证出发,注重作品分析为主导,从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家表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从而总结出这一流派的艺术个性及创新。二是从概念的界定出发,探讨诗歌流派的演变,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审美关系。三是从中国新诗产生以来,对22个诗歌流派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每个诗派形成的历史和代表人物、代表诗作进行探究。作者在本专著中认为:第一代诗人以胡适、刘半农等为代表,是基于对2000年来封建文化的批判,从而彻底否定文言文,大力推崇白话文创作,是新诗形成的开山鼻祖。第二代诗人以艾青、臧克家为代表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坛。第三代诗人以郭小川、李瑛、公刘为代表与新中国一起歌唱的诗人群。第四代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在新诗史的别具一格。第五代以于坚、海子、韩东、李亚伟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人”、“后生代诗人”、“后现代诗人”,改变诗歌的创作理念,找到与第四代诗人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对中国新诗形成的历程及创作代系的划分比较合理客观。四是加大对台湾诗歌的流派研究,突出台湾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中的地位,不同于以住诗歌研究的专著的书写。在此评论集中加上导论共分为二十三个章节进行书写,其中有六个章节是对台湾诗歌的书写,对台湾的“现代派”、“蓝星”诗群、“创世纪”诗派、“葡萄园”诗社、“笠”诗社、台湾后生代诗歌流派的形成、创作艺术特色都给予深刻的分析,突出台湾诗歌创作受西方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同于大陆诗歌创作,但同时又不把台湾诗歌创作孤立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找到与大陆诗歌的联系性,从属于中国新诗发展中的一部分加以考察。

另外,在研究不同诗歌流派的形成过程,李骞先生能从这些群体生活不同社会丰富的内涵出发,结合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多种因素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每一个流派都无法割舍与特定时期相依相存的社会关系。”从文学团体的文学主张、所创办的文学刊物、文学艺术风格,重审美批评为主导,以外部因素为辅,内外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富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重作品分析、重流派诗论的考证、重诗歌的赏析

李骞先生坚持从尊重新诗的实际,史料的事实为原则,打破以阶级立场划分流派,更不用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划分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更多地坚持从“诗歌风格、审美趣味着手,这样可能不会被一些历史表象所迷惑,不管诗人之间的政治观点是否貌合神离,不管他们的阶级立场是否势不两立,只要他们共同拥有一种创作欲望,并且都用诗歌证实这个流派的存在,那他们就是一个有艺术目的的文学群体。”基于以诗歌的艺术创作特点为中心,坚持文学性为原则,李骞先生将20世纪中国诗歌分为22个创作流派并分别概括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及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采用一种亲切自然,质朴地直切要害的表达方式,有一定诗歌评论风范。

李骞先生在这本诗歌流派评论中采用西方文论中的新批评方法,采取文本细读法,对诗歌流派中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作,进行细细品味,从得出这诗歌流派所表现出与其他流派不同的艺术特征。对大陆现代派诗歌和台湾现代派诗歌的论述中,论证这两不同地域相似诗歌流派的联系,指出研究者通常认为台湾现代派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其刊物名称的相似:台湾的《现代诗》、大陆的《现代》,但李骞先生却从创作实践中论证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派别,而论证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从总体上论证现代派的前后形成过程及代表人物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以戴望舒的诗作《印象》、施蛰存的《桥洞》、废名的《寄之琳》、卞之琳的《雨同我》等分析论述其诗歌创作特色,及这一流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贡献。承前是对“新月诗派”和“象征派”艺术上的背叛,继后对大散文化自由诗有一定的影响和推动。对于台湾现代派,重在从《现代诗》诗刊的创办,成员的组成,创刊纲领等入手来论述这诗歌流派从“诗歌的理智来否认传统诗的浪漫审美作用。”通过分析这一诗歌流派的代表诗人,羊令野的《红叶赋》《层顶之树》;郑愁予《错误》《想望》等诗作进行文本读,探析出这一流派更多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突出《现代诗》在台湾诗坛的地位,“从出版的45期《现代诗》杂志上看,容纳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新诗,打破了台湾当局倡导的‘反共八股’诗一统诗坛的局面。”突出台湾现代派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贡献,体现出李骞先生在评论诗歌流派的方法上是各有重点,各具风格。

李骞先生这四本评论集中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他多年来对文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尊重事实,符合原则,客观公正地表现出对他所熟知的文学现象、思潮、作家、作品的认识,涉及范围比较宽广,文本分析比较细腻,体现出了他在文学研究上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正如李骞在评论集《立场与方法》的后记中写道:“‘立场’是指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持的态度,而不是特指政治立场。‘方法’的意思是指表述思想、行动等问题时所采取的程序。我的这些文章当然代表了我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所持的态度,而文章写作的过程自然是我表达想法的重要方式。”

【注释】

[1] 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2] 李骞:《作家的艺术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至84页。

[3] 李骞:《作家的艺术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4] 李骞:《作家的艺术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9页。

[5] 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页。

[6]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7]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8]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9]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10]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11]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12]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13] 李骞:《现象与文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4]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页。

[15]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页。

[16]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6—17页。

[17]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7页。

[18]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01页。

[19]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25页。

[20]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47页。

[21]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39页。

[22] 李骞:《立场与方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47页。

[23] 李骞:《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24] 李骞:《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25] 李骞:《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页。

[26] 李骞:《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27] 李骞:《20世纪中国诗歌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7页。

(作者系青岛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流派云南作家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艺术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5:04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5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戏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