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教师用户需求调查及分析

2017-11-14 07:09
图书馆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专著学术图书馆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007)

Ithaka S+R机构自2000年起每隔3年开展一次针对大学教师的调查,以取得有关学术传播和信息获取的实证性资料,进而开展研究,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和出版机构围绕教学和科研模式创新开展深入思考。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在教师用户心目中的作用堪忧。

Bibliographic Wilderness博文介绍此报告的标题是:《大学图书馆生存危机?》。时隔3年,2015年秋,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调查拉开帷幕,此次调查覆盖面更广,涵盖75所有学位授予权的院校(53所位于美国、6所位于澳大利亚、11所位于加拿大、4所位于中国、1所位于新西兰),采集来自科学、艺术、医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 9 203 个有效样本(样本规模 145 550,反馈率为6.3%),最终形成并于2016年4月4日发布调查报告,报告涵盖检索、获取、研究和实践、研究传播(包括数据管理)、教学、图书馆角色等6大领域的发现和建议。

1 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用户调查发现

与前五轮调查不同,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用户调查专门成立了由图书馆员、出版商组建的咨询委员会,调查组与咨询委员会以及经验丰富的社会调查参与者、区域调查参与者共同合作,变革问卷设计及管理,精简问卷内容,增加关于被访者研究实践和图书馆指导、数据管理作用的问卷内容;在调查的不同阶段适时发送个性化的提醒信息,力争取得较高的有效反馈率以及挖掘教师关于学术传播和出版最切实的需求。通过对 9 203 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和整合,Ithaka S+R归集了以下主要发现:1)信息检索起点的不确定性:相较于过去五轮调查中显示的,教师以特定电子研究资源、数据库作为科研检索起点的较强倾向性,本轮调查显示,教师以通用搜索引擎为研究起点和以特定电子资源、数据库为研究起点的倾向大致持平,此外,图书馆网站及在线目录在教师研究开展中承担日益重要的作用。2)对图书馆支撑学生能力养成、获得学习成果议题的日趋关注:较之前调查结果,本轮调查显示,本科生科研技能缺乏,相信高校图书馆能够在提升本科生科研技能、辩证分析能力、信息素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教师的比重不断提升。3)教师更喜欢独立管理和保存数据,他们倾向于通过特定工具在自己电脑上独立管理和保存数据,而不是依靠来自校内外的技术、服务性支持。4)专著格式的转换并未呈现任何明显趋势,教师仍习惯使用印本学术著作。5)传统的学术激励模式仍旧支撑学术研究和传播的活动,受访者普遍认同传统研究出版物(如期刊文章、专著,区别于数据、图片、博文)应当被授予更多的认可,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自身研究领域或子学科内广泛传播,并倾向于通过同行评审期刊、会议出版程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用户调查报告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战略地位的提升

Ithaka S+R前几轮的大学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较低的图书馆实体访问量,查找学术文献时,首选到访图书馆的教师比例仅为2%—3%;有约20%的教师认为图书馆员已经不再重要,应该缩减图书馆(建筑及馆员)预算经费。而第六轮调查结果则显示教师对图书馆重要性的逐步认可,具体表现为:1)虽然首选到馆方式为学术文献查找起点的教师比例仍继续下降,但首选图书馆网站和在线目录为研究起点的教师比例有大幅度提升(接近10个百分点);2)在检索自己感兴趣研究领域内最新期刊文章和专著方面,分别有42%和20%的教师选择使用专业学术数据库和图书馆网站/在线目录;3)有约40%的教师认同,图书馆、学术社区、高校出版社通过管理公共网页帮助建立与学者最新学术成果的链接,提升学术成果能见度,为教师提供科研、教学领域的最新资讯以及联络信息,并认可这些支撑服务是高价值的;4)有约半数的教师强烈认同,图书馆员在帮助学生检索、获取、反复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研究技能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5)认为图书馆在学术期刊、电子数据库采购,提供教学、科研支撑,协助本科生技能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教师比例较之2012数据有大幅度提升(最高近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数字化的转型浪潮中,高校图书馆紧握这一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发展机构知识库和检索工具,参与数据管理,帮助提升学生科研信息素养,充分融入到师生的知识化进程,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传播、复用及创新,促使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的战略地位得到有效巩固。

2.2 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支撑服务的整合

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调查报告向我们传递一个最基本信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可整合为资源建设、素养提升、数据管理和学术传播。

资源建设:一个高度开放、交互的专业数字化内容平台将为教师科研活动开展、学术资源检索提供良好的起点,然而如何在与通用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保障内容平台的规模化和特色性,制定与院校教学、科研发展战略相一致的馆藏发展策略,充分整合现有馆藏资源(期刊、数据库等)及特色资源(包括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科研笔记、会议资料、工作底稿、科研专著等),形成既囊括相关专业前沿学术内容,又体现院校本土化发展的开放内容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开发整合的平台工具,开展资源分类、建立索引目录、规范信息格式,提供便捷、灵活的学术资源查询和访问途径。

素养提升:高等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即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以及后续职业上的成功,无论是美国以“21世纪素养”为代表的素养框架,还是欧盟核心素养框架,无不将数字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科学技术素养列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靶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围绕信息发现反映出的一组集成能力(包括理解信息产生过程和价值,辩证分析、利用信息,及在学习社区中有道德地参与知识创新的能力)是帮助学生迈向成功的关键,图书馆必须深入意识到交互式社会网络资源、正式/非正式学习空间、协作、参与、共享和创新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设计嵌入式的教学及实践项目,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数据管理:大数据时代,随着科研第四范式、大规模公开在线课堂等新模式的出现,数据成为教学、科研最重要的内容载体形式,同时,为有效提升教学、科研数据的利用率,众多资助机构、高校纷纷围绕开放存取制定了一系列的数据政策,理解不同机构的数据政策,系统化管理伴随自身教学、科研进程产生的各类数据,以及利用数据开展学术营销、提升科研成果能见度及在学术社区的影响力,成为大学教师必须应对的问题,而通过政策导航、数据管理工具开发及其他技术性、服务性支撑,协助教师开展自主化的科研数据管理,提供了高校图书馆新的发展契机。

学术传播:学术的魅力和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点到点”“多向多”的交互促进了用户间知识的融合、共享、创造和转化,数字学术、开放获取的出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开启了学术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人类的学术思想、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数据化、关联数据化、结构化、语义化将成为学术传播的新常态,整个学术社区都在探索更为高效的学术传播模型。在提升新形态学术传播效率方面,高校图书馆完全能够有所作为。一方面,在资源建设(包括馆藏资源建设及社会网络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正利用元数据等关联数据技术打通数据,提升学术传播的流畅度和效率性;另一方面,在促进学术出版方面,高校图书馆正积极参与探索数字出版(如同行评议期刊出版、开放获取专著出版等)的多元模式,通过精简环节、控制成本,提升学术出版的整体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

2.3 期刊与专著相异的数字化发展道路

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调查报告显示,教师对数字期刊与数字专著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学术期刊,有近四分之三的教师强烈认同图书馆取消现有期刊的纸质印本,而继续提供电子版本;而对于学术专著,认为电子版本专著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师与认为纸质版本专著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师大致持平,只有不到20%的教师强烈认同,“未来5年内数字专著将在校园普及,因而图书馆不需再保存纸本馆藏”。根据出版与传播方式的演化,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首席设计师Bradley Allen博士将学术期刊和专著的发展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600—1980年的纸印本阶段:学术成果以专著或期刊论文形式发布、以纸本传播,用户通过图书馆检索和获取学术成果;1980—2010年的数字图书馆阶段:学术成果以专著或期刊论文形式发布、以数字化形式传播,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和获取学术成果;2010年至今的服务平台阶段:学术成果基于程序和应用程序接口发布、以数字化形式传播,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发现和获取学术成果。显而易见的是,学术专著在由传统形式向在线形式的过渡过程中,数字化开放优势并未显现,相反,凭借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和颠覆式创新,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整体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的开放效益进一步为学术社区所感知,大规模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的出现和不断扩大的学术影响范围使得开放学术期刊日益取代学术专著,而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教师对数字期刊和数字专著相异态度的产生根源可能并不是简单的阅读习惯问题,其反映的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学术专著数字化转型滞后的问题,如何借鉴学术期刊在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内容生产、传播手段和运作层面的先进经验,开辟开放存取学术专著的有效实践模式,实现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态势,是值得学术出版界深思的问题。

2.4 强化学术过程及成果的管理和质控

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调查报告显示,在学术成果发布途径方面,教师对同行评审期刊的认可度最高,约90%;其次为会刊,约70%;学术专著、汇编,约65%;其他预印、数字档案、开源许可、非同行评审期刊、博客和社交媒体,徘徊在20%—40%。教师对同行评审期刊的高度认可,归根于其完善的学术成果质量控制和发布管理制度。同行评审是指文章在出版前由同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从而筛掉无效、质量低下的文章。同行评审能够有效控制学术交流,其通过编审专家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修改、润色,提升文章质量,并赋予作者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除了同行评审的过程质量控制和结果质量控制,同时,期刊影响因子、扩散因子、他引率、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等定量学术计量指标体系能够从客观上辅助教师制定投稿决策、科研决策。由此可见,以学术质量为核心,建立学术成果的规范化评价体系,是任何学术出版模式都必须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开放存取期刊为追求更快的出版速度,降低同行评审标准、而导致学术质量下滑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唯有高品质的学术出版,才能在促进、繁荣学术研究,传播学术成果方面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在数字出版和开放科学的大环境中,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论文出版量迅猛增长,学术出版资源——尤其是专家审稿人的数量——难以维系高水平同行评审。这是目前整个学术出版体系面临的问题。

3 Ithaka S+R第六轮大学教师用户调查报告带来的思考

3.1 高校图书馆应将危机意识和用户需求转化为创新动力

第六轮大学教师调查报告表明,“认为图书馆员不再重要、应缩减图书馆建筑及员工预算”的教师比例相较于前一轮调查有所下降,但仍旧维持在接近20%的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的转型过程中时刻具备危机意识,保持活力和创新力,迎接来自数字资源建设、学生素养提升、科研数据管理、开放获取学术传播方方面面的挑战和机遇,在激烈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产业话语权的行业领军型机构,才能奠定用户心目中图书馆难以取代的角色定位。在数字资源建设领域,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将体现在通过结构化、语义化的方式整合馆藏资源、机构知识库,以及提供集成化的发现工具和服务,推动知识的发现、对接、可持续发展进程。在素养提升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作用将体现在,与教师合作设计素养培训方案、实践课程,制定素养评估框架,以创客空间为依托实施学生素养发展创新项目;在科研数据管理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作用将围绕科研数据保存政策、研究数据管理框架、科学数据仓储平台与可信赖性认证以及绩效评估、科研评价展开;在开放获取学术出版领域,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作用将围绕高校开放获取政策制定、数字化内容获取平台构建、交互式平台应用工具开发及整合、开放获取创新学术出版模式探索及开放获取外部合作关系缔结来展开。在优势开发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必须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将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自身最大的前进动力,通过资源建设、素养提升、数据管理、学术传播领域的创新发展,稳固用户对图书馆的坚定信念,让用户看到图书馆发展的未来。

3.2 高校图书馆实施“信息、技术、人”三位一体的均衡式发展

教师对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重要程度的排序,依次为采购、信息素养、门户、收藏、教学支持、科研支持,而2012年的排序则为采购、门户、收藏、信息素养、教学支持、研究支持。采购、门户、收藏是图书馆较为传统围绕馆藏资源展开的服务,信息素养、教学支持、科研支持则是图书馆围绕用户活动展开的知识化服务。无论是基于馆藏还是基于用户活动开展的服务,均体现了图书馆“信息、技术、人”的三位一体,读者决策采购技术、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技术、机构知识库以及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创客空间、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结合,正创造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人三要素结合越紧密的领域,其发展态势也越好,2015信息素养排位的上升可能得益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信息素养框架的全新认识,如ACRL新修订的信息素养框架加入了阈概念和元素养命题,倡导教师、图书馆员、教学设计者及学生不断适应新技术,共同合作促进学生成为内容创造者,尤其是各学科的内容创造者,因而使得图书馆在信息素养领域取得了教师的更多认可。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传统的围绕资源展开的服务,还是新兴的围绕用户活动展开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两手都要抓,一是要在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服务的同时,关注诸如嵌入式教学、科研,开放获取出版、等非传统图书馆服务领域,实现两者的均衡式发展;二是将学术信息环境的研究作为日常图书馆业务的一个部分,并努力与国际和本地研究者的实践和要求同步。

3.3 高校图书馆以个性化服务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发展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全球高校图书馆正面临技术飞速发展、用户需求变化以及预算大幅增加所带来的压力,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变化,开发新型服务,深度嵌入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进程,进行知识组织,激发师生创造潜能。对师生教学、科研过程的嵌入意味着,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必须能够更好贴合教学科研过程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深度、个性化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开展。深度体现在行动主体批判性思考、知识关联、问题解决、合作和颠覆式创新活动的开展;个性化体现在针对行动个体特定的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愿望或文化背景来设计的项目、方法以及学术支持策略等。教育科技推动了教学、科研过程的个性化和深度性,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以深度、个性化的服务支撑实现院校教学、科研的创新式发展,具体而言图书馆应:1)整合数字化学术空间,为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对话、项目研讨、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实践场所;2)推动科技与教学、科研的融合,以学习者、科研者为中心,建设和发展新型教学、科研支撑性平台,设计新型教学、科研生态关系,突出教学的研讨性,学习的自主性,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对话式及探究性;3)以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提升为靶心,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团体学习、课程辅助、科研活动等领域设计形成深度化、系统性的教学、科研支撑性项目,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开展,充分激发学生在知识创新和科研实践中的潜能。

3.4 高校图书馆协同建立新型学术激励模式

Ithaka S+R 2015大学教师调查报告显示,传统的学术激励模式仍是驱动学术、科研活动的主导。传统学术激励模式包括学术任职、学术声誉、科研基金奖励等,并与传统学术研究及传播模式(如期刊出版、专著出版)联系更为紧密,着眼于学者学术影响力的考核与评判,而以博文、在线出版、视频、专利、论坛对话、社交讨论等为表征的新型学术活动和传播模式则更多表现了学者在整个教育、学术社区乃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按照邱均平和余厚强的影响力产生模型,学者影响力主要以4种形式表达,即学术影响力、教育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和成果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影响力。任何一种影响力对学者、对高校的未来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四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因此,高校必须在综合考量多种影响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兼容并包的学术激励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术产出对科研、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发展契机体现在协助建立院校教学、科研的科学评价体系,综合利用传统学术文献计量指标及新兴替代计量指标,引导学者在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学会使用社交媒体、ORCID、iAuthor、Figshare、Mendeley等成果推广工具和平台,使得自身出版作品和研究成果能够在最大限度内被反复分享、交流、感知和利用,从而实现学术交流和传播良性化的生态发展机制。

[1]Christine Wolff,Alisa B.Rod,Roger C.Schonfeld.Ithaka S+R US Faculty Survey 2015[EB/OL].[2017-05-04].http:∥www.sr.ithaka.org/publications/ithaka-sr-us-faculty-survey-2015/.

[2]胡晓菁.大学图书馆生存危机?——2012美国高校教师调查[EB/OL].[2017-05-10].http:∥catwizard.net/posts/20130523230446.html.

[3]肖增英.国外核心素养模式与框架[EB/OL].[2017-05-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2e5dbd0102weev.html.

[4]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5]赵玉冬.论网络学术对传统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3):29—31.

[6]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EB/OL].[2017-05-29].http:∥www.cssn.cn/xr/xr_zl/xr_tjwz/201311/t20131129_889421.shtml.

[7]杨 雪.影响因子:我不是罪魁祸首[EB/OL].[2017-05-21].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4-09/21/content_278262.htm?div=-1.

[8]任 翔.谈谈欧美金色开放获取和OA期刊的发展[EB/OL].[2017-05-0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888498.html.

[9]Roger C.Schonfeld,Ross Housewright.Ithaka S+R US Faculty Survey 2012[EB/OL].[2017-04-08].http:∥www.sr.ithaka.org/publications/us-faculty-survey-2012/.

[10]韩丽风,王 茜,李 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6):118-126.

[11]吴建中.2025年,图书馆“长”什么样[EB/OL].[2017-04-23].http:∥www.wenming.cn/wxys/zixun/201601/t20160124_3105944.shtml.

[12]王春明,张海惠,徐 鸿,等.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系统学科服务新进展——建立支持科研与教学的学科化服务体系[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3,57(10):58—62.

[13]邱均平,余厚强.基于影响力产生模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5):53—58.

猜你喜欢
专著学术图书馆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掠影
图书馆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去图书馆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我国自然科学古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