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明
关于云南文艺评论事业的三点意见
张维明
借《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7年笔会之机,我就繁荣云南文艺评论事业讲三点意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文艺创作、推介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引领文化风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注重把党的文艺方针、文艺主张融汇到文艺评论当中,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评论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国家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就文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遵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只有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两轮驱动、双翼齐飞,文艺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习总书记的讲话,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批评标准,确定了文艺批评美学观点和批评标准的总则和总纲,即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给我们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文艺评论备受重视的时代。方向已明确,共识在凝聚,政策在出台,文艺评论生态正日趋优化。
同时,当前我国又处在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社会文化多元多样,文艺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作品消解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过分渲染社会阴暗面,宣扬虚无主义、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片面追求娱乐化,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低级趣味,不同程度地模糊了价值取向,冲击了道德底线。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中涌现了大量新现象、新问题,也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评论的武器来辨析善恶美丑,运用评论的力量来壮大主流声音,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端正创作方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进一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切需要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进一步认清肩负的使命,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更好更多、更有影响的评论精品,奋力开创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云南文艺评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文艺评论持续深入,逐步形成了理论研究、作品研讨、组织体系、人才队伍、阵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文艺评论组织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10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开启了云南文艺评论的新时代,大部分州市也纷纷成立了各自的评论家协会。截止目前,全省共有省评协会员351名,其中20名会员加入了中国评协。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热爱文艺评论事业的人员,他们是文艺理论界、评论界、文艺事业一线的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来自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等多个文艺领域。这些文艺评论家在省文联、省评协及各级文联、评协的组织下,聚焦云南文艺、放眼全国,为开创云南文艺评论新气象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二是文艺评论阵地更加巩固。《边疆文学·文艺评论》自2010年创刊以来,经过8年的努力,由原来的双月刊发展为月刊,目前已成为我省文艺评论的主要阵地,每年出刊12期,发稿300余篇150余万字,办刊经费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刊物质量和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自2015年以来,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坚持每年出一套五卷本的云南文艺评论文丛,资助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出书,选编年度优秀评论文章,成为我省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的又一品牌。近年来,省评协还先后举办了原生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音乐学术研讨会和十余次作家作品研讨会,举办了三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全省文艺评论的阵地更加巩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不容忽视地正视当前云南文艺评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文艺评论的地位与文艺创作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评论家不多;缺乏组织文艺评论家外出学习和聘请著名评论家举办各种培训的经费;在评职称、晋级方面文艺评论缺乏制度保障;文艺评论乏力,高质量的文章不够多;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对会员的联络,对全省文艺评论人才和资源的调查研究是不够的。云南文艺评论界处于分散状态,还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学术力量,缺乏应有的影响力,给会员提供的服务明显不够。目前,省评协没有编制,没有办刊经费以外的业务经费,工作由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承担。上述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云南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
要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全省广大文艺评论家树立文化自信,多出人才、多出精品,以优异的成绩,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云南文艺评论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文艺评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态度、导向机制、创作环境,对文艺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艺评论是一项学理性强,涉及多学科,激浊扬清,倡导正能量的是夜。文艺评论家必须富于献身精神,富于自甘寂寞、刻苦奋发、呕心沥血。关键要养好“三气”:
一要养锐气,乐于直抒胸臆。文艺评论家要有胆识,有胆量,敢于讲真话,敢于把真相摆到台面上来。要鞭辟入里,直陈得失,既给作者一面镜子,使其有所受益,也给读者以借鉴和引路,不能一好百好,或者见风使舵、跟风着笔。要客观公正,把握评价尺度,提升阐释深度,增强评判力度,让创作者受到激励和启迪,让欣赏者得到借鉴和释放,使文艺评论能够真正评出导向、评出水平、评出精品,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要养正气,敢于刚正不阿。一个讲正气、说真话的文艺批评者,必须帮助读者或者观众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发现和独具个性的艺术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地、深刻地认识某些作品思想上、道德评价上、价值取向上、艺术审美上的偏失、低俗和不健康之处及其可能产生的精神毒害。坚持以作品为中心,不考虑作者的关系、名气、学位、职称或其他什么头衔,做到尊重作品本身和尊从自己内心对于作品的感受。要旗帜鲜明,千万不要搞互相“按摩”,甚至媚俗迎合,一味地唱赞歌,讲好听话。
三要养底气,勤于读书治学。著名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我指导学生,都不赞成他们只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书,反而鼓励他们要多读历史、思想或哲学著作。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面对世界,或者面对一个问题,他的思维就没有穿透力,尤其是没有那种精神的穿透力,学问也自然做不好,做不深。”这话说的就是一个文艺评论家的底气问题,只有当我们从多个层面不断地锤炼自己,炼好“内功”,多读书,多读细读原著,不断拓宽阅读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更多地立足作品,提出真知灼见,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有底气。
同志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人民心灵的家园。书写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离不开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文艺事业的兴盛,同时也离不开文艺评论的正确引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举办这次笔会,就是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为进一步推动云南文艺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大时代呼唤好的文艺作品,大时代也呼唤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文艺评论,呼唤更多有思想、有学识、有担当的文艺评论家。希望全省广大文艺评论家们自觉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努力打造云南文艺评论升级版。
(张维明,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评协主席)
责任编辑: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