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复律式”管窥早期律诗的探索
——以庾信、何妥新体诗为例

2017-11-14 00:58龙成松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律诗格律

龙成松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从“重复律式”管窥早期律诗的探索

——以庾信、何妥新体诗为例

龙成松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发轫于永明体的新体诗试验,最终发展成为唐代典范的格律诗,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庾信是唐前格律诗的重要奠基者,而何妥是由梁入周再入隋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学者。他们二人的新体诗中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重复律式”,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格律试验,从中可以窥见格律诗形成进程中不同的探索方向。

新体诗;重复律式;失对

一 新体诗与格律诗的基本格律

从齐梁以来,诗坛最为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新体诗(或称“永明体”)的崛起。从沈约等人的永明体发轫,经过不断的实验,至唐初凝固为律诗或称近体诗,由此形成中国诗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种诗体。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庾信为一个重要人物,这一点研究者已经非常清楚。而与庾信交往密切,同样浸润南北文化的何妥,是由周入隋的一位重要文化建设者。在现存的何妥诗歌中,有《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乐部曹观乐诗》两首诗,可以视为新体诗,律化程度非常高。这两首诗都作于何妥入隋以后,可能作于开皇初参与改定雅乐时。当时庾信已去世,但何妥诗中还是明显受到了庾信的影响,比如《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末句“衢坛听九成”,即明显用庾信《贺平邺都表》中“衢坛琬碑”之用语。而更为明显的是二人诗歌中格律的相似性。

永明体以来的新体诗,将格律的探讨从一句之内,逐渐延伸到两句之间,以及两联之间,进而扩展到全篇。所以要考察新体诗的格律情况,必须从一句之中、两句之间、四句(两联)之间等综合角度来分析。王力先生将五言近体诗的常用律句分为主要的四类:

a

仄仄平平仄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平仄仄

B

平平仄仄平

这四种基本律句还有一些变体也是适宜的,比如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等。在四种基本律句之上,组合而成的律联,基本样式则不出bA联、aB联、AB联、BA联四种形式。而联与联之间的“粘”与“对”则成为近体律诗与永明体新诗的重要区别。杜晓勤借鉴徐青之说,将全诗联与联间相“粘”者称为“粘式律”,将全诗联间均“不粘”者称为“对式律”,至于全诗中各联之间既有“粘”也有“不粘”者称为粘对律。他通过对王闿运《八代诗选》卷十二至十四所选“齐以后新体诗”全部声律的分析,统计出了这一时段各新体诗人诗歌中粘式律数、粘对律数、联间粘数、联间对数及各自的比例,作出《永明至隋末五言新体诗声律发展统计表》。通过统计分析,杜晓勤发现:

永明体的三个代表作家——王融、沈约、谢朓新体诗的联间组合方式有两种:粘对律和对式律,其中对式律的数量虽少于粘对律,但确实存在。……入梁之后的新体诗中,对式律和粘式律的作品越来越多。……粘式律在永明体中是极偶然的。然而,当永明体发展到梁大同中,庾肩吾、庾信、徐陵等人登上诗坛的时候,粘式律的比重就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庾肩吾新体诗中粘式律占13.64%。而且此时偏好粘式律的不止庾肩吾一人,尚有刘孝绰、萧子晖、萧纲、江洪、朱超、戴暠等人,此时粘式律的平均比率也升至9.05%。这说明粘式律比例的明显上升在大同诗人中是较为普遍的。……粘式律比例的明显上升,与此时诗坛“转拘声韵”、“复逾于往时”的创作风尚有直接关系。

具体而言,到庾信时,其诗所用的句式以王力所说四大律句为主;联式中以bA、aB律联为主,占到60%;篇式中粘式律已占10.94%,可见其格律特征已十分鲜明。至徐陵时,其新体诗中粘式律更是占到了57.15%,远远高于庾信,可见其诗律化程度之高。到周、隋诗坛,由北齐入北周再入隋之卢思道诗中粘式律诗占25%,粘对律诗占25%,对式律占到50%;薛道衡之粘式律诗占50%,粘对律诗占50%,联间粘数占70%,联间对数占30%,律化程度为有隋一朝最高。由梁、陈入隋之诗人,王胄诗之粘式律占到33.33%,而粘对律诗占到66.67%,联间粘数占44%,联间对数占56%。杜晓勤所统计的隋代新体诗数量共为27首,其中粘式律诗为4首,占14.81%;粘对律诗19首,占70.37%;对式律诗4首,占14.81%;联间相粘者61联,占42.96%;联间相对者为81联,占57.04%。因为所据为选本,所以一些数据缺失,但从总的来看,从永明时期到陈,粘式律诗的比例在逐步提升,但联间不粘的现象还是普遍的现象(只有陈代联间相粘律句数与相对律句数达到平衡,135对134)。

二 庾信、何妥诗歌中“重复律式”的情况

我们将杜晓勤这一研究成果用来分析何妥的两首新体诗,可能会有比较坚实的背景。何妥的两首诗都是粘对诗而非严格的粘式诗。从数据上看,2首诗,38句,19联,17种联间关系,其中:联间相粘者有12种,占总数的71%;联间相对者5种,占29%。对比隋代新体诗的情况,何妥之诗可以说律化更为充分,尤其是《乐部曹观乐诗》八韵,只有一处失粘,格律已相当完整。但我们在《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中,却发现一种奇怪的句式,即:

第 8 联 尽美兼韶濩,盛德总咸英。aA

第11联 行欣负苍璧,衢坛听九成。bB

这两种联式因为有违新体诗最基本之要求(第二字与第七字不同声),或者说律诗出句的偶字与对句的偶字平仄相对。在庾信《和何仪同讲竟述怀》诗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其联式有:

第4联 石渠人少歇,华阴市暂稀。bB

第9联 实欣怀謏问,逢君理入微。bB

庾信诗中“何仪同”即为何妥。二人诗中都有此情况,这不是巧合,必有待发之覆。王力先生将这种情况称为“失对”,并举了唐代律诗中的几个例子: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aA)

(王维《阙题》)

落潮洗渔浦,倾荷枕驿楼。(bB)

(储光羲《京口送别王四谊》)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aA)

(韦应物《简卢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aA)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bB)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aA)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aA)

(杜甫《忆弟二首》)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bB)

(刘禹锡《春有情篇》)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aA)

(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

而七言律诗失对的例子,王力先生只提到了杜甫古风式的律诗中的情况。王力先生并未追溯“失对”情况在早期律诗——新体诗中的情况。而据张培阳博士之研究,在早期五言律诗(沈约等人之新体诗)中,一联之内“失对”的情况是普遍现象。直到唐初骆宾王、卢照邻等人诗歌中“失对”的比例还居高不下,其中骆宾王70首五言律诗中29首失对,卢照邻32首诗中8首失对。到五言律诗定型之际,李峤、苏味道、沈佺期、宋之问、张说、苏颋等人之五言律诗,“失对”数量还占所创作五言律诗的一定比例。比如李峤160首五律诗中失对的有9首,沈佺期63首诗中有2首,宋之问72首诗中有3首。

以往对新体诗律向近体诗律转变过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联与联之间关系——“粘式律”形成的过程,而忽略了一联之内句式的对应关系。笔者认为,“失对”并没有准确地解释这种格律的深意,暂且称这种“失对”的律式为“重复律式”。这种“重复律式”的出现应该是一种有意的安排,可能与诗歌的联数或句数直接相关。何妥《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为11联22句;庾信《和何仪同讲竟述怀》为9联18句。二人之诗在尾联都出现这种律式。根据刘跃进先生的统计研究,南北朝以来诗歌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由长变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永明体诗的代表人物“竟陵八友”之五言诗统计为例,在总共179首诗中,8句诗占50首最多,4句诗占49首居次,10句诗占34首又次,12句诗占10首,14句诗占9首。再就《玉台新咏》《八代诗选》中萧纲、萧绎167首诗歌作统计,8句诗占55首最多,其次为4句诗,有36首。8句4联、4句2联的诗歌为主,这是新体诗句式定型的一种表征。对比《文选》《玉台新咏》中颜延之、谢灵运59首五言诗统计来看,11联22句诗有12首,居首;次为10联20句诗,有11首;次为13联26句诗,有6首;而4联8句诗只有5首,2联4句诗只有2首,这说明:颜、谢之诗仍以长篇为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颜谢诗中11联22句者竟然占最多,与何妥出现“重复”律联的诗一样,这不是一种巧合。在新体诗之前的五言古诗,奇数联,尤其是7联14句、9联18句、11联22句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是五言古诗未能完成格律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体诗阶段,由于出现“对”和“粘”两种联间关系,四句、两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格律单位和“语义群”,这就使得奇数联的新体诗难以做到格律的“圆润”和“整齐”。何妥、庾信诗歌中第一次出现“重复”句式的那一联,都与前后联相“粘”,即:

何妥《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

第7联 钧天动丝竹,括地响錞钲。bA

第8联 尽美兼韶濩,盛德总咸英。aA

第9联 寥亮凫钟彻,飘扬翟羽轻。aB

庾信《和何仪同讲竟述怀》

第3联 似得游焉趣,能同舍讲归。aB

第4联 石渠人少歇,华阴市暂稀。bB

第5联 秋云低晚气,短景侧余辉。bA

再扩大言之,庾信诗中还有“重复律式”的诗中,依然可以发现其前或后中一定有“粘”的情况,而且出现了一种更为“极端”的情况,就是将重复联式联用,构成“重”+“粘”的关系,如:

《奉报穷秋寄隐士》(全诗7联14句)

第3联 自然曲木几,无名科斗书。【重】

第4联 聚花聊饲雀,穿池试养鱼。【粘。重】

第5联 小村治涩路,低田补坏渠。【粘。重】

《伤王司徒褒》(全诗29联58句)

第5联 自君钟鼎族,江东三百年。【重】

第6联 宝刀仍世载,琱戈本旧传。【粘。重】

……

第12联 颍阴珠玉丽,河阳脂粉妍。【重。】

第13联 名高六国共,价重十城连。【粘。重】

……

第16联 拥旄裁甸服,垂帷非被边。【重。】

第17联 静亭空系马,闲烽直起烟。【粘。重】

……

第25联 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重。】

第26联 世涂旦复旦,人情元又元。【粘。重】

尤其在《伤王司徒褒》这首长诗中,庾信大量运用“重复”句式,这绝非无意之作。从庾信、何妥到唐中叶韦应物、刘禹锡等人对“重复律式”不避讳的情况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一种被默许的律学主张。换言之,这种格律形式一直被视为律诗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传承。如果我们将统计的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歌,可能会有更充分的认识。而“重复律式”在律诗定型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也印证了格律探索从多样向统一的总体趋势。

三 从“重复律式”看五言律诗成熟的过程

具体而言,从庾信、何妥诗中运用“重复律式”的情况来看,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完成“粘式律”或者配合前后格律的圆润、协调,这类似后来格律诗中“拗救”的措施,或者歌唱中重复某一句使旋律更婉转的做法。关于诗歌格律与节奏的关系,朱光潜先生有一段妙论:

“谐”与“拗”不是看节奏是否很呆板地抄袭某种固定的传统模型。从前讲中国诗词的人以为谨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式的模型便是“谐”,否则便是“拗”,那是一种误解。他们把谐与拗完全看成物理的事实,不知道它们实在是对于生理、心理所生的影响。而且在诗方面,声音受意义影响,它的长短、高低、轻重等分别都跟着诗中所写的情趣走,原来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

在何妥和庾信之前,“重复律式”既然已经广泛存在,而且到庾信、何妥等人律化已经很深的作品中还有这种情况,那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近体诗形成或定型之前的多元化探索的一种。虽然它违背了新体诗的基本律法,但他们的目的却是向着长律,即入唐以后排律的模式去探索的,而到唐代中期这种“重复律式”的情况依然还有遗存,足见这种诗律模式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重复律”句出现的原因,可能需要考虑排律的成熟与定型的问题。因为八句以上奇数联的五言诗确实是一种重要的类型,如何将格律安排进这一类诗歌本来就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唐代排律的成熟也是很晚的,这在格律与句式上都有反映,从五言排律(包括五言排律体诗)的格律成熟过程中可以窥见一斑。据孙江南统计研究:唐初存诗一卷以上诗人五言排律共368首,符合严格粘对规则的155首,仅占总数的42.1%;“粘对混合式”有211首,却占到57.4%。至盛唐时期,存诗一卷以上诗人创作的五言排律593首,其中“对式律”已彻底消失;“粘对混合式”有132首,全部合律者461首,占78%。盛唐时期个人如张九龄、王维、高适、杜甫,五言排律的合律度都超过平均数,杜甫达更达到98%。可以据此说明五言排律的成熟和定型在盛唐时期。有关的研究没有注意到唐代五言律诗句数(联数)的问题。事实上,唐代五言律诗多以偶数联为主,这可以从省试诗五言六韵为主看出。至中唐以后,“大韵”排律多至百联以上,全部以“粘式律”贯穿,这算是一种成熟而绚烂了。但回到永明体以来至律诗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格律诗的多种可能。

今日研究永明体以来的新体诗,多从唐代典范的律学规范上溯研究,即:律诗的规范(标准)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但却很少人从顺流的方向研究,即:永明体以来的各种诗律探索,为何被逐步淘汰,最后凝固为律诗的形态。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形成的结论或许不至于大相径庭,但对于深入研究的意义而言却像一片树叶的阳面和阴面大不一样。即以上引庾信《奉报穷秋寄隐士》《伤王司徒褒》两首诗而言,都出现在王闿运《八代诗选》中,但杜晓勤的统计数据中,只照顾到了联间关系,所以只能将之放到“联间粘数”来统计,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重复”却未纳入统计。这种通过“重复”来实现“粘”或“对”的情况,在其他诗人那里又如何、分布有何规律等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

[1]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吴瑞侠.庾信交游资料考辨[J].宿州学院学报,2010(1).

[3]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培阳.近体诗律研究[D].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6]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孙江南.唐代五言排律研究[D].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责任编辑 吴道勤

2016-09-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唐代民族文学研究”[项目编号:DUT16RC(3)059]

龙成松(1987— ),男,贵州盘县人,文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民族文学。

I207.22

A

1006-2491(2017)03-0026-04

猜你喜欢
律诗格律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应该叫胸联
写诗拾趣
以杜甫诗看杜甫的“才有所总萃”形象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意境文采与格律——从毛泽东《七律·长征》说起
“有”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