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旺
美國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而提到“作文”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免有所抵触或畏惧,三年级学生尤其害怕作文。能否攻克这种心理障碍,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应该把作文视为教学重点加以研究。不难发现,喜欢成功是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如果多创造成功的机会,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抓住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时的丰富体验,就能使学生产生想写、想写好的内在动力,形成乐写、会写、善写的良性循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教师要在每次中年级接新班时,认真开展作文教学,开个好头。
一、激发兴趣,成功的体验能让学生爱上观察
如,正巧三月的春雨刚刚下过,就可以布置学生开始养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材料,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养蚕活动能成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乐趣,能积累很多有意思的素材。
1.养蚕前——自主设计观察日记封面,让学生由“面”爱上“里”。
为了观察比较,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本属于自己的观察记录本,并个性化地设计不同的名字。如,“点点养蚕日记”,“凤凤的蚕儿日记”,还可以用剪贴、绘画的方式把封面设计得多姿多彩。于是,养蚕的热情由此被点燃,有的学生找来废旧的纸盒给蚕安家,有的则给蚕种垫上白纸,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开始养蚕。
2.养蚕中——认真开展收获汇报,由“扶”到“放”,指导观察。
在《可爱的小动物——养蚕》的作文指导课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的养蚕录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势提出:“蚕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样变化的?你和蚕之间有故事吗?你都有过什么样的感受?”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观察所得进行交流。
3.养蚕后——创设发表平台,形成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实践,爱上观察。
学生的观察日记越写越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思考。可以把学生的观察日记收录后,编成《小水滴报》发表,并图文并茂地在墙报展出,在作文讲评课上宣读,并择优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展播。亲身经历的养蚕故事,让学生对生活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乐于观察
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巴甫洛夫说:“要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1.学会有序观察。
有顺序的观察至关重要,观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观察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东张西望的状态,习惯东看一眼,西瞄一下,看个大概。教师在指导观察时,可从看图入手,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如,从整体到部分,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从景到人,等等。先指导学生观察静物,再将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并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然后学习观察动态物体。通过不断实践,反复纠正,学生就能有顺序地观察事物,作文也就能做到言之有序。
2.学会抓特点,观察才具体。
学会有序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越具体越好。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观察粗略、笼统,往往忽略一些细小却重要的细节,因此要培养学生“抓三不落四”的好习惯。如,同样是发豆芽实验,指导学生观察两盆相同的豆子放在阳光充足的阳台和阴暗潮湿的厨房为什么颜色、长度、粗细都不一样。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原来光合作用会让相同的豆子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学会运用比较、测量、分析以及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去参与活动,捕捉事物的特点,让观察更具体。
3.留心生活,主动观察。
学生作文往往不具体,这是因为没有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为了让学生热爱观察,可以订阅《少年智力画报》《小牛顿科学馆》等报刊,并经常组织新闻播报、“露一手”、亲子活动、郊游等,使学生常常会就一本《奥秘》讨论个不停,会为了观察蜗牛分泌的一条白线而深入思考。通过阅读、自主探究等,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养成自觉、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写好作文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观察与思考,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究。只有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乐于观察,才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