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心做节目

2017-11-13 02:48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玻璃心类节目主管部门

用玻璃心做节目

接下来该怎样愉快地制作综艺节目?

这个问题,对于一线卫视而言,其经典程度估计快赶上那句烂了大街的“To be or not to be”。

今年6月,传闻中的“最严限令”落地,全明星综艺节目被禁止在黄金档播出,几大颇受期待的季播大项目受到直接影响,不少常规名牌节目也是内心惴惴。近期脱口秀类节目相继停播,内容过于娱乐的综艺节目也接受停播调整。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轮的节目调控主管部门是动了真格的。

这一轮的调控实际上要放到两个大背景下去观察。首先是主管部门规范整个视听市场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调控年年有,从上世纪90年代末综艺娱乐节目逐渐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类型开始,净化荧屏、限制泛娱乐化倾向的清理运动就没有停止过,境外剧、警匪剧、选秀节目、情感类节目、模式引进节目、全明星节目一一成为调控重点。政策虽层出不穷,其核心管理动机却从未变更,即在电视行业部分产业化的过程中,强调其媒体的核心功能和属性不动摇,拒绝主流媒体成为资本逐利的疆场。坊间俗称的限娱令和加强版限娱令,核心要义就是强调上星综合频道的新闻主频道功能,敲打市场切莫本末倒置。

当然,如果我们回归到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去观察,视听产业链部分环节的市场化其实是在历史上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电视机构需要自负盈亏的背景下催生的。在目前电视遭遇全行业经营性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基层电视台重新回归财政全额拨款,机构的活力、人才的稳定、节目的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因此虽然过度市场化、过度娱乐化一定违背了我国电视机构的创立初衷,也极易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和主管部门的警惕,但如何诠释“过度”却在历次净化荧屏运动中产生拉锯。

第二个背景就是今年大热的文化类节目。今年涌现出一批节目质素和观众反响都很好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这让人信心大振,觉得这些节目是对既往市场化节目风潮的一次反证,说明观众并不喜欢低俗的娱乐节目,而是市场上有水准的文化类栏目供给不足。

在这两个背景下,特别是第二个背景的直接作用下,这一轮调控就会显得分外严格。

虽然95后对我的总结是半截身子都入土了还在追综艺节目,但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向及其管理,我也并非没有担忧。

就拿目前话题声量很大的户外综艺节目来说,有些节目的看点就是团队成员互相恶搞、娱乐化的尔虞我诈,其实从较真的程度来说,并非没有负能量。看网络弹幕,也有不少网友觉得某些嘉宾破坏规则的做法太过分,当然,在网络这样一个中二青年集聚的空间,更多的观众会指责类似评论过于玻璃心。对此见仁见智,但是若娱乐效果=破坏规则,背后的逻辑就值得推敲,至少此类节目不适于放在未成年人观影较多的时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管部门管理严格并非是坏事,只要标准统一、结果可预估,毕竟市场竞争仍然需要规范。

当然我对中国电视运营的二元困境一直怀持深切的同情,当竞争过于激烈而竞争的手段过于局限的背景下,低水平重复产能建设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生产现实,反过来又将遏制行业的创新动力。而破局并非单一电视台即能完成。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至少综N代继续既往成功路径的可能性已经大大下降,政策给这部分节目留出的空间日益狭小。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我希望这一政策窗口成为强迫电视台节目创新的直接动力,而非压垮电视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目前一线卫视得用一颗七窍玲珑的玻璃心来制作节目,多想想弱势群体和未成年群体可能会如何解读节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媒体责任感,才能真正达到受众的预期。

猜你喜欢
玻璃心类节目主管部门
《安徽园林》通过省主管部门年审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玻璃心给谁看
作怪的玻璃心
敲碎职场玻璃心
五一豪华出行,小心你的玻璃心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对太湖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