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赋
作为一个楹联爱好者,久慕内乡县衙,是源于一副对联,习近平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这副对联,此对联就出自于内乡县衙: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2016年4月30日,我与圣学、子谦一行3人,早上7点动身,自驾小车,走随岳、沪陕高速,途经桐柏、唐河、南阳,上午10点来到“天下第一县衙”——内乡县衙。
我们来到县衙大门前,适逢古装衙门戏表演,大门悬挂的对联是: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进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导游说,它叫“犭贪”,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导游说这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百米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
跟随导游,我们沿着中轴线往前走,看到仪门上的楹联,概括了这里的地理、人文特点:
东襟白水,西带丹江,商圣故里;
北接嵩邙,南通襄楚,郦邑菊源。(仪门)
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清晰美观。大堂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等,也为知县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两块跪石上留下的跪坑格外引人注目,它体现了封建时代的威严和等级。
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办事机构,每一个机构都用一副楹联来阐述它的功能,主题基本上是廉政:
法规有度天心顺;
官吏无私民意安。
(典吏衙大厅对联)
报国当存清政志?
为民可效廉明臣。
(典吏衙正厅对联)
按律量刑昭天理;
依法治罪摒私情。(刑房)
选官擢吏贤而举;
考政核绩廉以衡。(吏房)
编户方田勤并慎;
征赋敛财公亦平。(户房)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东帐房)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刑钱夫子院)
大堂东边为县丞衙,西边为主簿衙,有二联:
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县丞衙大门对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主簿衙大门对联)
穿过屏门,即为二堂,是知县调解处理一般案件的地方二堂的楹联: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二堂的楹联)
过二堂就是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如果办理的案件涉及机密,即在此审理。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三堂楹联)
另外,在三堂的左右还有一个跨院,称为东西花厅院,是知县及其家眷饮食起居的地方。后面有后花园,是知县休憩娱乐和回避政事的地方。这里有一副联可以看出主人翁高雅的生活情趣:
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西花厅)
细数县衙楹联,涉及到清廉无私的告诫内容占了绝大部分,这在全国所有的景点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内乡县志》记载,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历经元、明、清及中华民国。从墙上展示的资料上得知,它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整个县衙建筑,布局对称、合理、紧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具有我国北方古建筑的文化艺术风格,是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誉!难怪有人说它“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
纵观县衙所有建筑物前的楹联,其中心主题是廉政,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本文开头提到的这副对联,许多党政领导看到这副对联都深有感触。此联已成为为官者的警世名言。
当地人告诉我们,内乡县衙之所以保存如此完整,是因为在文革动乱中,一直是县政府和县武装部所在地,而免于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