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同诗歌的人民性

2017-11-13 19:47孙启祥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民性新法诗歌

孙启祥

论文同诗歌的人民性

孙启祥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文同与屈原、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一样,关注社会现实,盼望国泰民安。文同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体恤下层百姓、反映民间疾苦、语言通达平易者占有很大篇幅,呈现出强烈的人民性。文同诗歌人民性的艺术渊源,植根于对 《诗经》风格的运用,对屈原、陶渊明思想和情怀的继承,对唐诗特别是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借鉴;与其生长民间、与社会下层广泛接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文同诗歌 内容和风格 诗经 唐诗 人民性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的治乱兴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理想情怀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反映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生活,作品必然散发出浓郁的人民性气息。李泽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说: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统治阶级士大夫地主知识分子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像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匠。他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文同,也是一位诗歌中饱含人民性的文学艺术家。关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人诗歌的人民性,闻一多、游国恩、罗根泽、傅庚生、萧涤非等前贤多有研究成果,本文谨就文同诗歌的人民性作点探讨。

一、文同诗歌题材和内容的人民性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或群众性,是指文学艺术创作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同情人民的苦难与不幸,肯定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用这些特点来衡量,文同当之无愧。文同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到思想感情,无不显现出丰富的人民性。

在文同笔下,社会的治乱、政治的清浊、天道的顺逆、官吏的廉贪、赋税的轻重、自然环境的优劣,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生老病死、爱情婚姻,都有实实在在地反映。打开 《丹渊集》,许多诗题中就有忧旱、祈雨、谢雨、悯农、村居、田舍、采桑、耕作、妇怨等字眼,而诗的内容涉及农事的更多,这充分说明作者对普通民众生存状况的关注。在 《和提刑子功 〈喜雨〉》及 《秋日田家》等诗中,文同描述了春秋两季农业生产的繁忙场面和农民的喜悦心情:

群农悉就野,上下罗晨耕。父老荷锄锸,林间笑相迎。尽言此美泽,天意恤下甿。麻麦固已定,预见禾黍成。且幸赋输办,敢望求他赢。次第还与官,口腹甘别营。愿常获丰稔,自觉所取轻。(《和提刑子功〈喜雨〉》)

淘漉沟源筑野塘,满坡烟草卧牛羊。今年且喜输官办,豆荚繁多粟穗长。(《秋日田家》)

如果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正面描写了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场景,而于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负担只是委婉表述的话,更多的诗里,蕴含的则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和官府赋税对农民带来的沉重压力。

邠州大旱,稼禾焦枯,祈雨不应,文同为民作 《问神辞》,质问神灵 “不闵此而曷为”;梓州暴雨成灾,“土肉刮尽惟骨存,漂荡秋稼无一根”,诗人忧愤交加,发出 “谁持害钥开祸门,绝灭黍豆灾元元”的呐喊,叹息自己 “无路能去陈九阍” (《季夏己亥大雨》),不能将民生疾苦上达天听。在 《采桑》 与 《野老》 等诗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压榨:

溪桥接桑畦,钩籠呼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卧。家家五十日,谁敢一日堕!未言给私用,且以应官课。(《采桑》)

野老扶白头,耕垦事田垄。岂无儿与孙,冻馁实我恐。地产止数出,财用知几种?食肉与衣帛,贤者何言冗!(《野老》)

农妇从早到晚采桑、老农从少到老耕作,微薄的收益却难以满足官府对捐税的征取,哪还顾得上自己的衣食!这里的描写,不是一时一地的特例,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农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当时熙宁新法中青苗法、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民许多间接的负担变成了具体的货币支出,造成了 “苟遇丰岁,虽获多而贱卖犹未足输官也”的可怕后果。灾年生活无着,遇到丰年,后果更可怕,官府追缴贷款本息和免役钱,往往更面临家破人亡的危险。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逃亡,从而形成了 《昝公溉》诗中描写的 “村巷何萧条,四顾烟火稀……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至今深夜中,鬼火流清辉”的凄凉景象和悲惨境况。故论者以为, 《昝公溉》“写得真实、具体、历历在目……继承了杜甫诗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可以同杜甫的 《宿花石戍》前后辉映”。

文同在故乡走访农家时,发现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谷子为白虫所食,虫又为群鸦所食。农民口粮无着,濒临饥馑而死,却还要完成官府的赋税。诗人心酸惭愧,夜不能寐,写下了催人泪下的 《宿东山村舍》 诗:

八十雪眉翁,灯前屡歔欷。问之尔何者,不语惟抆泪。良久云老矣,未始逢此事。种粟满川原,幸已皆茂遂。喜闻欲登熟,近复失所冀。有虫大如蚕,日夜啮其穗。群鸦利虫食,剪摘俱在地。驱呵力难及,十止馀三四。供家固未足,王税何由备!瘠土耕至骨,所得几何利!又令遭此祸,不晓上天意。在世幸许年,必以饥馑死。闻之不敢诘,但愧有禄位。移灯面空壁,到晓曾不寐。

这类代表性作品还有 《织妇怨》:

掷梭两手倦,踏茧双足趼。三日不住织,一匹才可剪。织处畏风日,剪时审刀尺。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昨朝持入库,何事监官怒?大字雕印文,浓和油墨污。父母抱归舍,抛向中门下。相看各无语,泪迸若倾泻。质钱解衣服,买丝添上轴。不敢辄下机,连宵停火烛。当须了租赋,岂暇卹襦袴!前知寒切骨,甘心肩骭露。里胥踞门限,叫骂嗔纳晚。安得织妇心,变作监官眼!

绫罗入官进贡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痛苦。为完成官府的织绢任务,妇女日夜辛苦,手倦足伤,最后精挑细选,但验收时却不能通过,并且被粗暴地盖印退回。无奈之下,只有买丝重织,而此时小吏已经上门叫骂催促。读诗至此,不能不感到,这里织妇的辛劳和痛苦,好比唐人李贺诗中蓝溪采玉的老夫,而其辛苦的可怜结果,比王建 《当窗织》诗中的织妇、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又不如。钱钟书先生在 《宋诗选注》中则说,诗中 “安得织妇心,变作监官眼”,“比了唐人聂夷中 《伤田家》里的名句:‘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这两句似乎更为简洁沉痛。”

妇女命运、爱情婚姻这些寻常生活之事,在文同诗中也有感人至深的描写。诗人赞扬心灵美好的女子,同情妇女的不幸。《贞女吟》《怨妇行》中 “饰行不饰容”“孝爱亲党重,巧慧闾里夸”的女子令人敬重;《王昭君四首》《贾佩兰歌》中昔日宫女的幽怨生活使人惋惜;《莫折花》《春闺》中的少女思妇使人心生爱怜;而“去嫁不得偶,罗衣空自羞” 的 “薄命女”的遭遇,《怨妇行》中那个同样嫁非所人,“岂惟被诟辱,抑亦遭笞挝”,受尽凌辱而死的贤惠女子的悲惨命运,不能不使人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二、文同诗歌风格的人民性

文同的诗歌,特别是古诗,风格清新,语言平易,不事雕琢,便于诵读,这是学术界一致的评价。钱钟书在 《宋诗选注》 中认为:“(文同)诗歌也还是苏舜钦、梅尧臣时期那种质朴而略带生硬的风格,没有王安石、苏轼以后讲究辞藻和铺排典故的习气”;胡问涛、罗琴在 《文同全集编年校注》附录 《文同的诗书画艺术》中认为:文同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这表现在常用口语写诗,甚至一些俗语, 如 ‘提壶’‘栗留’‘插岸’‘长年’‘三老’ 等, 也写入诗。” 文同诗中,质朴通俗的句子比比皆是,如 “病久筋力缓,眠多头目昏” (《墅居》)、 “幸闻太阳出, 身体轻欲飞” (《遣兴三首·其三》)、“由来因地势,不是故尖斜”(《阆州东园十咏·三角亭》)、“不能辨三一, 岂复更知五” (《阎生谈黄庭》)、“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 (《天师栗》)等诗句,基本就是口语。有些诗的主要段落都是通俗的句子,如 《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晚客无一来,独步入东谷。园林已成就,此景颇不俗……往年读书处,宛尔旧茅屋。虽然小破坏,修整可数木。开门拂轩窗,无限起蝙蝠。纵横列虫网,不免自扫扑”,字义即诗意,浅显易懂。在《兴元府园亭杂咏十四首》《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等组诗中,这个特点更为明显:“爱此山中来,应须坐良久” (《激湍亭》), “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 (《桂石堂》),“坐久寒逼人,暂来须索起” (《霜筠亭》),“公事凡少休,须来默然坐” (《无言亭》),“小彴过清溪,有亭才四柱” (《过溪亭》)。 而《武陵轩》《湖桥》《冰池》《金橙径》 数题,整首浅显直白。此外,如《湖上群禽尽以俗呼为题五首》《可笑口号七章》《徐太元》《东丘老人》《黄崖洞》 等, 亦通篇如是。

文同为什么要用口语、俗语写诗?他在《邛州赏丰亭》序文中说:“然句断甚俗而文辞不深者,盖欲使沟垅之下,耕夫饷妇读易晓,诵易记,用而歌太守之德也易传尔。故不惧人之指笑而敢以献云。”这里就其为邛州太守窦平所筑赏丰亭题诗而言,但它显然也适应于其他诗作:为了使村妇耕夫易懂易记,便于传诵,必须语言通俗——这当然是诗歌的人民性。文同也有字词冷僻、诘屈聱牙之作,那就不是体现其人民性的作品。

诗词中使用叠字,本为诗人词家所尚,最有代表性的是 《诗经》和 《古诗十九首》 中的篇章,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李清照的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为诗人,文同诗中采用叠字也颇具代表性。“群雀下空阶,逐逐顾且随。微虫出幽隙,绕绕行复飞” (《秋居览景因感所事》)、“望穷好景翻翻别,题遍新诗阕阕精”(《依韵和图南五首·晚泊金牛》)、“新蔬宛宛生晴圃,浅溜涓涓出暖沙” (《依韵和蒲诚之》)、 “隔林滟滟生寒浪,倚汉岧岧数乱峰”(《中秋月二首·其一》),乃五言、七言诗中用叠字;在六言诗 《郡斋水阁闲书六言二十六首》中,使用叠字更加集中: “湖上双禽泛泛, 桥边细柳垂垂” (《湖上》)、 “霏霏薄雾红暖, 漠漠轻烟翠昏” (《湖桥》)、 “点点新萍帖水, 濛濛乱絮萦风” (《推琴》)、 “亭馆翛翛度日, 园林寂寂经春” (《亭馆》)、 “莫问咥咥趋乐, 不烦咄咄书空” (《报国》)、 “避雨竹间点点,迎风柳下翻翻” (《鹭鸶》),俯拾皆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韵律协调,余味无穷。“逐逐”“绕绕”“宛宛”“垂垂”“寂寂”“咥咥”,这些不常用的叠字词汇,从它的含义和音调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字的义和音,但在诗中显示出回环复沓的音节之美,增进了传情达意的形象性。马茂元曰:“(叠字)是人民口头的活的语言,民歌中叠字最多,就是这个缘故。”

三、文同政治态度中人民意识在诗中的体现

文同积极入世、忠君爱国,但以 “上坚报国之心,下固立身之节”为前提。他早年的题壁诗中申明了 “三十穷男子,其势胆气存……平生所怀抱,应共帝王论” (《太元观题壁》)的抱负。为实现理想,他能够忍受生活的窘迫,即或 “绳床拥敝裯” (《贫居》),也能坦然面对,且以 “哲士甘藜藿,鄙夫厌粱肉”(《谢任遵圣光禄惠诗》)自慰。但是,他的政治理想中有强烈的人民意识。他 “居家不问资产,所至尤恤民事。民有不便,如己纳之阱中,必为出之而后已”,为官处事以不伤害民众利益为前提,将百姓的福祉与自己的职责联系在一起。文同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遭到了朝中有识之士的普遍反对。作为一个性格内敛的低级官员,文同无力甚至也不敢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新法的许多要求,却与他的为官理念相悖。他主张 “养民厚俗”“宽而明”,而新法却与民争利,推行中常常驱良为暴;他认为加工粮食的水磨于农民不可或缺, “十年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无虚人” (《水硙》),但朝廷实施农田水利法却要拆除之;他作 《论官场榷盐宜预为计度状》上奏朝廷,希望革除盐茶榷法的弊端,而榷盐榷茶本是新法的一部分,且 “只是单纯的敛财。”因此,文同与熙宁新法若即若离,既勉强推行,又心存赍恨,这在他的诗中屡有体现。

文同在职权范围内推行新法并非全力以赴,只是谨慎从事,即 “行之以中道,勉副议者欲”,尽量做到苏轼所谓的 “上不害法”“下不伤民”,不给人留以口实。但文同对新法的弊端,并未视而不见,而是委婉地批评、间接地谴责。在送别反对变法的范尧夫离成都路转运使之任所作诗中,文同首先对变法做了肯定,接着叮嘱:“西南余弊在,归为对明光” (《送尧夫二章》),希望范尧夫向皇帝面陈新法的诸种弊端。而作于新法推行正炽之时的 《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诗,还隐含着对新法的怨恨甚至诅咒:

朝廷设新法,布作天下福。或虑多垢玩,训戒稍严肃。刺史当是时,能不为驱督?行之以中道,勉副议者欲。刻薄素所憎,忍复用刑狱!进身岂不愿?实惧有阴戮。昨从汉中归,于此度炎燠。亲朋日相会,分义愈敦笃。便欲从之游,投簪解朝

服。退自数年计,伏腊殊未足……奈何食口

众,不比回也独……渊明岂俗士,幸此有

松菊。

诗中 “刻薄”“用刑狱”“有阴戮”, 都是针对新法的弊端和危害而言。

熙宁新法的许多内容,刻剥百姓,与民争利,甚至动用刑狱以达目的,其 “阴夺民利”“鞭挞取足”“聚敛刻剥”诸端,不光反对新法的司马光、苏轼、苏辙、韩维等如此认为,就连变法派的唐坰、曾布之子曾纡也有类似观点,所以文同在诗中说,对新法我只能审慎推行,勉强符合 “上面”的要求即可,因为刻薄为民、动用刑狱是我所憎恨的行为,尽管如此能加官进禄,但我害怕遭到恶报。如果说 “刻薄”“用刑狱”是指出新法的弊端的话,“惧阴戮”则是对新法的变相诅咒。诗人在最后感叹道:我不是不想像陶渊明一样挂冠退隐,而是自己家中人口众多,需要生存,不比颜回单身一人,了无挂碍。文同诗中的观点,契合了人民的愿望。

四、文同诗歌人民性的艺术渊源

与许多古代优秀诗人一样,文同的诗歌广泛借鉴前人,但就其人民性渊源而言,则主要受《诗经》、屈原、陶渊明、杜甫、张籍、王建和白居易等的影响。

苏辙论文同诗曰: “佳句近参风雅,微词间发 《离骚》。窃欲比君庾信,莫年诗赋尤高”,准确刻画了文同诗与 《诗经》、屈原和六朝诗人的关系。文同诗在思想、意境上承继诗骚,在取材上,也像 《诗经》《离骚》 一样,以天地万物、鲜花秀木为意象,抒发胸臆,寄托情感。挺拔如松柏,沧桑如榆槐,活跃如春莺,渺小如秋蝉,都进入了诗人的视野。文同的 《采桑》《宿东山村舍》《昝公溉》《徐太元》 等诗,也像 《诗经》中 《女曰鸡鸣》《溱洧》《鸡鸣》《陟岵》 等篇章一样,采用问答式表述,增强情感的波澜起伏和事件的现场感。“敢并名于杞梓兮,甘取诮于樗栎” (《丹渊集》 卷一 《松赋》),杞和梓是两种良木,比喻优秀人士;樗和栎是不材之木,比喻胸无大志的庸人——屈原的香草美人、恶木谗佞之喻,在文同诗文中也得到继承。在 《子瞻戏子由依韵奉和》《山城秋日野望感事书怀诗五章呈吴龙图》等篇章中,文同还忘不了拿 《离骚》《九歌》的成就来比拟诗中的主人。

今人认为, “在人生态度上,对文同影响最大的是陶渊明”,诚为的论。文同向往 “野景转深密,静无车马痕” (《东谷茅斋》)、 “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的自然环境,希望 “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从而达到“人生适意乃为乐,此乐已恐他更无” (《种榆》)的生活境界,这分明就是陶渊明的情怀。诵读 《晓入东谷》《东谷沿小涧树木丛蔚中有圆潭》《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普州三亭三首》《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王会之秀才山亭》《种榆》《夏树》诸章,不知不觉就进入陶渊明 《归园田居》《饮酒》《和郭主簿》《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等诗的意境。文同在洋州时,官署的建筑名称待月台、吏隐亭、无言亭、涵虚亭、野人庐等,无不寄托着超然世外的情愫,使人顿生“每一过衡门,归心为之起” (《野人庐》)之念。他在洋州城北修竹参天的筼筜谷营建披锦亭,赋诗作画会友于其中,其乐融融。筼筜谷就是文同心中的 “桃花源”,不同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为 “避秦”, 筼筜谷则为体味“吏隐” 的感觉。

与多数宋代诗人 “一反唐人规律” (毛泽东语)不同,文同 “宗法唐诗”,反对无病呻吟,力求书写现实,“其五言律有韦苏州、孟襄阳之风……置之开元诸公集中殆不可别”,与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大诗人风格接近,而其描写社会矛盾之诗深受杜甫和中唐晚唐诗人的影响。随着 “安史之乱”的破坏和中唐后王朝的衰微、社会矛盾的加剧,杜甫和众多中晚唐诗人大量描写生活的艰辛、人民的痛苦,文同仿效之,其诗歌必然洋溢着人民性。胡问涛、罗琴在 《文同的诗书画艺术》中论曰:“在诗歌创作上,文同学习和继承了杜诗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学习和借鉴杜诗。”文同自己也说: “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射洪县拾遗亭记》)他的许多诗借用、化用杜诗的典故和警句, 《论文同的诗书画艺术》中多有罗列;一些诗的叙事与意境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昝公溉》诗中农民为躲避赋税背井离乡后农村的荒凉,颇类杜甫 《宿花石戍》; 《大热见田中病牛》诗中耕夫面对疲惫病牛的伤感,与杜甫 《病马》情景仿佛;《阌乡值风》引用杜甫 《阌乡姜七少府设膾戏赠长歌》故事,而其节奏气势及环境营造颇类 《石壕吏》《潼关吏》,只是主题不同。在如何看待下层劳动人民问题上,文同和白居易也多有相通之处,阅读文同 《宿东山村舍》诗,会有白居易诗 《杜陵叟》 的感觉;而 《遣兴效乐天》 从体裁到风格都似白居易。此外,《秋日田家》《和提刑子功 〈喜雨〉 》 与王建 《田家行》,《织妇怨》 与王建 《当窗织》, 《野老》 与张籍 《野老歌》等,取材角度、描写的生活场面、反映的社会问题都基本相同。当然,由于文同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生存环境都优于杜甫、张籍等人,他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比重、其揭示社会矛盾的程度,与杜甫、张籍、王建、白居易等达到的高度也有差距。

五、文同生活的人民性体验

文同诗歌人民性的渊源,除了 《诗经》和前代诗人的影响外,还与其实际生活体验密不可分。文同出生于耕读之家,从小就与普通民众广泛接触,加之其性情沉稳、安贫乐道,奠定了其诗歌人民性的基础。他出身农村,青少年时即“昼悉力家事”,参加基本的农业劳动。13岁时,父亲鼓励他说: “吾世为德,汝其起家乎?将高吾门于吾庐之东偏以待,汝宜勉之。”文同一直谨遵教诲,身体力行。

文同 “自念性偏僻,凡取交游最精慎”(《送提刑司勋》),但却利用一切机会与普通民众接触,以感悟生活的真谛和诗歌的灵感。赋闲故乡,他四处走访,“石窦闻寒碓,烟坡见晚耕” (《田舍》);东谷采药晚归,他借宿乡野农舍,“试宿荆扉问鸡黍”(《采药晚归因宿野人山舍》);摄大邑县事,他 “因官多暇日,与客到深云” (《高堂山兜率寺》);节度南豳,他自叹“三年多少景,满箧是冥搜”(《秋日寄吕永寿微中》),田间、农舍、山巅、涧边都是他造访之处,农夫、牧童、道士、僧人都是他的交流对象。

由于接触劳动人民,观察农业生产,他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他用诗歌咏唱农事: “旧裙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晚至农家》),记录农时:“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早晴至报恩山寺》),反映农村的习俗:“豚蹄供祷赛,龟壳问阴晴”(《田舍》)。他理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面对船夫 “船如走丸势不住,力敌万弩云涛盘……长年三老色自落,捩眼不敢窥波澜”的凶险,诗人深深担忧,油然 “心增寒” (《五里三滩》)。他对农作物生长的观察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青蒲宛宛全淹水,紫笋斑斑半出泥”(《后溪晚步》),“紫盖嫩贴水,玉梢长刺沙。避风红出没,惊雨绿交加” (《莲池》)。他喜欢农村生活,羡慕农民之间的友情:“日影满松窗,云开雨初止。晴林梨枣熟,晓巷儿童喜。牛羊深涧下,凫雁寒塘里。田父酒新成,瓶罂馈乡里。” (《村居》)他和农民真诚相处,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和尊重:“归来山中住,便作山中人……乡里多旧游,不厌过从频。山肴与野酿,待我如佳宾。有招即走赴,爱其爱我真。” (《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

文同生长民间、接触下层的经历,奠定了他诗歌人民性的生活基础,效法先贤、爱国忧民的价值取向,赋予了他诗歌人民性的丰富内涵。从题材、内容到语言、风格的人民性,是文同诗歌的不朽魅力。

注释:

①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读书札记》,《文学遗产》1956年第59期。

② 《宋御史中丞杨绘上疏》,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445页。

③胡问涛、罗琴: 《文同的诗书画艺术》, 《文同全集编年校注》附录三,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235页。

④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⑤文同:《丹渊集》 卷二八 《谢转官表》,《四部丛刊》本。下引文除特别注明者皆据此本。

⑥范百禄:《宋故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新知湖州文公墓志铭》,《四部丛刊》 本 《丹渊集》 卷首。

⑦苏轼:《祭文与可文》, 《苏轼文集》 卷六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42页。

⑧张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6页。

⑨参见 《苏轼文集》 卷五 《论商鞅》、卷一六 《司马温公行状》,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全宋文》卷一二〇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卷二七一、卷二三七注引林希 《野史》,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上四》。

⑩苏辙:《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栾城集》 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第128页。

⑪胡问涛、罗琴:《文同的诗书画艺术》,《文同全集编年校注》附录三,第1261页。

⑫王大厚:《升庵诗话新笺证》卷一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23-724页。

⑬范百禄:《宋故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新知湖州文公墓志铭》,《四部丛刊》 本 《丹渊集》 卷首。

责任编辑 张宏

作者:孙启祥,汉中市档案馆馆长,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名誉教授,723001。

猜你喜欢
人民性新法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树敌太多DE商鞅
王新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树敌太多de商鞅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