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应该“以人民为中心”

2017-11-13 19:41张玉能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论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张玉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应该“以人民为中心”

◎张玉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和文论思想观点,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与时俱进地正确处理了文艺与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新成就。

一、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论十分鲜明地指出了文艺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在分化为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社会中,文艺必然地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在敌对的阶级之间就会形成由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所组成的“人民”,与剥削、统治的阶级相对立。所以,人民是在阶级划分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群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早就指出,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阶级都非常注意动员人民的力量,并且宣称自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他们说:“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市民阶级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群众的代表,即当时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绝大多数的“第三等级”的代表。然而,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市民就以工人农民等人民大众为敌了。换句话说,人民的实际内涵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的。文艺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也是随着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才真正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越深入,革命的队伍就会越扩大,革命文艺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也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思想和宏伟目标,因此,他们一开始就把无产阶级文艺或者革命文艺视为代表着全体人民利益的共产主义事业。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1844年)中说:“首先请回忆一下织工的那支歌吧!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在这支歌中根本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地,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卡尔·倍克的〈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1846-1847年)中,于无产阶级运动开始兴起的19世纪中期就要求文艺“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一八九三年意大利文版序言》(1893年2月1日)中探询“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的新纪元的诞生呢?”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吸取了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关注农村和农民以及“走向民间”活动的思想经验,把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人民,特别是宗法制度下的农民的联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策略,于是突出了“人民”概念。在美学和文论思想方面,列宁批判继承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人民性”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将文艺事业当作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明确了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宗旨。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1905)中指出:“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蔡特金在《列宁印象记》中也记叙了列宁的话:“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关于文艺的人民性的思想观点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文艺的阶级性、党性的变化发展的结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人民性思想观点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与中国革命和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现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文艺的正确方向,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奠定了中国化马列主义文论的基础。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军,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毛泽东仍然坚持了这一正确的方向和方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等论著,他科学地分析了初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阶级状况和人民范畴,制订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49年7月6日,即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指出:“这个口号大家都赞成,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实现。……总之,应该首先去熟悉工农兵;因为工农兵是人民的主体……”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6月19日)中周恩来说:“文艺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就要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你这个形象是否站得住,是否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不是领导批准可以算数的;可是目前领导决定多于群众批准。……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是只面对领导。”这样一些关于“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就成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指导思想。

但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风云变幻,诸如赫鲁晓夫作了反对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公开否定斯大林,匈牙利和波兰发生了反对苏联模式和干预的暴力事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分裂和修正主义,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不断升级,这些促使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加上日益膨胀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让毛泽东过分自信,从而产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决策,在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反右斗争严重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乃至直到最后发动文化大革命,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致使文艺园地百花凋零,一片荒凉,整个社会主义中国濒临全面崩溃的边沿。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以后,邓小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全面、科学、系统地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正贯彻执行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方向、方针,确实树立了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艺为人民”思想,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共同致富的本质特征,逐步突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最终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政策。因此,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夯实基础的开拓工作。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以下简称《祝词》)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些论述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思想,而且更在于纠正了以往的某些极“左”偏向,为修正“文艺从属于政治或无产阶级政治”和“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政策,制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政策指明了方向。

三、从“文艺为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和丰富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艺为人民”的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基本原则,把文艺的党性原则从阶级性和阶级斗争转移到人民性和人民团结的广泛基础上。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之前,无产阶级文艺党性原则主要是以阶级性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阶级斗争来实现文艺的人民性。因此,列宁强调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文艺要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钱袋”和利益的斗争来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则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现实,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并且要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和文艺实践的斗争中实现“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里的核心和关键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以及无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领域,列宁和毛泽东尤其强调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要转变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情感、世界观、审美观,把他们改造为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或者无产阶级战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了一系列的曲折和实践,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中国社会都处在这个历史阶段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是一脉相承的,却并非完全同一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把理论基础由阶级性和阶级斗争转移到人民性和人民团结之上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的剥削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不存在了,地主、资本家本人已经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知识分子也都是脑力劳动者,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从邓小平创立而逐步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就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的美学和文论思想。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人民性和人民团结为其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人民性,不仅表明无产阶级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表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以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民大家庭,剥削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已经不存在了,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主要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以及国内的极小范围之内,各阶层的人民已经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绝大多数的中华民族的传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美学和文论的“文艺为人民”方向和方针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完善。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正式废止了左倾的文艺方针政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政策。他说:“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社会主义新人当然要努力去实现人民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而英勇献身。”邓小平比较完整地规定了文艺的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二为方向”的文艺方针政策,辩证地处理了人民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及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实现人民的利益,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最终目标。

习近平的《讲话》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所倡导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习近平指出:“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继承、发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深刻的意义,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走向繁荣发展。

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论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