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怎么越走越恐惧?

2017-11-13 16:16康合兴
中国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全家人情女孩子

文-康合兴

回家的路,怎么越走越恐惧?

文-康合兴

人情淡薄,

灵魂越飘越远,

我有时讨厌回老家。

阳光安好,人情生疏,我在心里焦虑。老家的亲情乡邻关系,如今最大限度地依靠头发苍白的古稀父辈一代维系牵连。年轻一代,彼此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相见不相识,湮没在滚滚红尘中。

在人性面前,让人最悲催的是:在老家,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血淋淋的悲剧,这种伤疤溃烂流脓,已经伤到骨髓里,侵蚀人性的危险底线。自九十年代的打工潮以来,很多老家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每年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

每次回家,看着身边的乡亲长辈摇摇欲坠的样子,守着空房,带着三代四代的孩子,命薄如纸,我就像触电一般,心里特别难受。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

在今天的老家,适龄青年在本地生存越来越难、越来越少,最根本的原因是找媳妇越来越难。过年,打工的青年男女回来后,哪家有适龄女孩子,去牵线的媒人络绎不绝,挖空心思游说。这在老家早已成为一门生意。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开始牵肠挂肚张罗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思量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压力,于是紧锣密鼓催着赶快结婚。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让80后心力交瘁,问题重重。在一起、没在一起的乱象环生,却又无法阻止。两句话不对,甚至屁股一拍,说离就离,说走就走,留下老人孩子,分崩离析!

在老家,房子是媒介,车子是标志,是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清明节的县城,已经到了水泄不通、星罗密布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开回来的。

但也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活在生活的底层,却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讥笑。一类是孤寡老人,家中还常拖个或呆或傻或残的包袱。这些老人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国家有低保,但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被排挤在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村干部身边身强体壮的亲朋好友拿走了。有的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就把这些人也变成低保户,甚至让其全家吃上低保。“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还有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出生在80年代,如我这般年龄的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加之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庭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只能勉强找到一份一人不饿全家吃饱的工作,面临结婚、买房、育子种种压力,入不敷出。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成就自己的。就像我,为了上学,把姐姐挤下小学独木桥、妹妹止步于初中,两姊妹天赋成绩都在我之上,只因为我是独子。但我的同龄中的绝大部分人,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我有时讨厌回老家,因为当你出现在村子里时,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当多大的官?拿多少工资?能给村里到上面挣到补助不?”当灵魂和亲情枯朽缩减后,人情淡薄时,我就觉得内心苍白无力,灵魂越飘越远。

责任编辑:郝志舟

猜你喜欢
全家人情女孩子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全家一起变变变
女孩子的钱都是怎么花光的
那个文科班的女孩子
每周一次的欢乐全家游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不要透支人情
全家来称重
人情之美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