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2017-11-13 13:32桑玉成梁海森
大江南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矛盾发展

桑玉成 梁海森

深刻领会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桑玉成 梁海森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极其丰富深刻,是今后很长时间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重点.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意义重大.本期刊登两篇关于这一新判断的学习体会.对十九大报告其他重要内容的学习体会文章,本刊将陆续刊发.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很多重大的论断,其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最为根本的,也是全局性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进入历史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根本问题,是关乎社会各个领域的结构性命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论断有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大.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对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把脉.不过,后来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社会发展的轨迹又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阶级斗争的政治矛盾,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没能在实践中落实下来,但是这并不是说,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就不存在或者已经解决了.相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只是暂时搁置了.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战略方向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随后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就是重点着力解决这种发展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对十一届六中全会论断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两次论断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人民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提升到"美好生活需求".而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具体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有明确的说法,即是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在人民需求方面,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的方面,而且更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供给方面的问题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既说明我国现在的生产水平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了,但是也指出现在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经过30多年发展以后新出现的发展问题.不平衡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个体的收入分配方面差距依然较大.不充分的发展是说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现阶段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

二、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唯物史观的重要分析手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应该从现实社会中活动着的人出发去分析人和社会,而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概念出发,现实的人就有吃穿住行等现实的需求.为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民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人类在生产这些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创造性地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和中国的社会实践,提出了从矛盾论理解我国社会发展思路.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分析了我国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十对关系,并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次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几次论断也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从上述社会矛盾学说的视角来看,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表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一方面,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缓和或部分解决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而且新的矛盾也会有不断的发展过程.

原来的社会矛盾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应该说已经得到缓解.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我国当前阶段的社会生产情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也已经基本满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也得到解决,社会总体上达到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指日可待.过去30多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

旧矛盾的解决也是新矛盾的产生,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基本判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就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和出现新的社会矛盾.人民的需求也会有相应的发展,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的社会生产水平尚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的发展蓝图也就是要解决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关于我国在历史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指导思想.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中矛盾和冲突的形式变化,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矛盾的新形式和发展的新要求贯穿在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党建等等各个方面.

国家发展战略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积累了很多社会财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分配不公问题,民众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社会管理上的民生问题,这些都成为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的需求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内容.为了满足人民的这些需求,国家发展就需要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强调的是整体的协调发展.过于重视经济发展的战略固然可以带来短期的高速经济发展,但是以牺牲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更为长远和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战略强调高质量的发展和整体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近40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想,但是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这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总结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充分是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上的问题,主要是存在创新能力不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经济发展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等问题.不平衡是发展速度在空间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显著地提高了社会总体水平和人民的生活,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所谓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地区之间的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城乡的差异都在加大.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转化在经济领域就意味着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表现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种转变是要让经济发展的代价更小,发展的动力更持久,发展的福利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社会治理方面,经济发展解决了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但是人民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依然存在很大改进的空间.社会发展过程中还伴有强拆、非法征地、环保抗争等现象,潜伏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权利意识的提高,很多社会冲突和群体事件不再是以利益为导向,而是以权利为导向.这种转变对于社会治理构成一种新的挑战,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法治国,强化法治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从创新治理体系上下功夫.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社会治理方面意味着治理结构和治理手段的变革.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以多种形式的社会矛盾展现出来,面对新形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消极被动的应对手段和思维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是良好社会秩序的提供方和维护者,但是这不是说公共部门是唯一力量.社会治理本身是社会的问题,也应该发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作为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力量,政府部门应该从机制和流程上疏导社会治理中各方力量,构建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治理手段的法治化也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强化依法行政的理念.人民群众在维护自身权利的过程也越来越会使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求公共部门能够依法回应民众的诉求.

党建方面,自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已成党建工作的主旋律,但是党的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党的干部作风不正,贪腐行为严重,政治意识淡薄,服务人民的信念丧失,致使党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考验,党内出现严重的隐患.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相对于之前的社会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而社会主要矛盾规定了党治国理政的主题和任务.在新时代,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十九大之前对于党的领导主要是强调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于社会各领域的领导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的根本变革,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意义.社会主要矛盾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党的建设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领域,而且每个领域又可以分解为很多具体的工作条线.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全局意义和指导思想,是历史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作者桑玉成,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梁海森,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矛盾发展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神秘的汀娜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